数学课堂中启发性提示语的艺术

时间:2022-05-14 06:30:42

数学课堂中启发性提示语的艺术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运用启发性提示语对学生进行引导,是一种值得我们思考的艺术。本文从对教材的思考、对学生的思考、对教师的思考三个方面研究了数学课堂中启发性提示语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启发性提示语

数学教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艺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其实这点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我们常说,启发式教学是最好的数学教学方法,其实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有意义学习、探究教学等理论本质上都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启发式的核心是“问题”,即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启发性提示语进行教学,因此,富有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中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才是数学教学的艺术。

教师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性提示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理解教材、相信学生、明确定位。

一、理解教材

1.数学教师应理解教材思想

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想要流畅地和学生讨论完一节课,教师首先应理解教材的思想,不仅要理解教材以文字表述的思想,而且要理解编著者在著述教材时动态的思维活动。事实上,教材里不仅有教材作者的思想,还有许多科学上先驱者的思想,不仅要理解他们动态的思维活动,而且要把思维活动的“慢镜头”展现出来。波利亚就在《数学与猜想》的第三章中把欧拉猜想T+V=E+2的慢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数学教师还应在理解教材作者的思想的基础上,阐述其思想。要阐述教材作者思想的来龙去脉和突出特征,要阐述其内涵与外延。最重要的是,要把教材作者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学生阐述,这时教师的个人魅力就彰显出来了。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就是这样阐述笛卡尔的思想的 。他的方法就是在字里行间多下工夫,在教材作者认为显然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教师的思维才能畅通,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

2.数学教师应把握数学本质

对数学教学而言,教师最重要的应是把握数学的本质。

何谓数学的本质:

(1)动态的数学知识结构。现在的数学课程已经从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向动态的知识结构,教师具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将学生完全融入动态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双重建构。

(2)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指人们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认识,对所使用的方法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知识的本质,是研究数学理论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和解题策略。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会对其终身的数学发现与创造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只有教师对数学概念或命题的本质把握清楚,才能用合适的方式向学生揭示他们所要认识的数学对象,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二、相信学生

有些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基础不牢、技巧不熟,一节课恨不得全是他在讲。老师很辛苦,学生也不轻松,被灌输了过多的来不及消化的识,结果却适得其反。

有句名言在这里很切题:“令人讨厌的艺术就是把什么都说出来了”。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相信学生,必要时只须简短的提醒“接着说”,“再说一下”,“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可不可更完善一些”,“听懂没有”,“没听懂?那你能不能把他说懂?”,“听懂了?那请你重新说一遍。”,“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他的意思说一遍?”。尤其不要代替学生说,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主动思考,有利于澄清含义,有利于更多人理解含义,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启发引导,要给出目标,可以设计几个启发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是提供探究的线索,学生循着线索,自己去独立思考,发现结论,达到目标。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知道目标,其次知道自己要寻找一些线索,使得这些线索成为指引思考的方向。不会探究,教师提供线索;学会了探究,就能自己寻找线索不需要老师了。

三、明确定位

教师的作用就是“教学向导”,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卢梭有一句名言:“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叫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选择有以下特点:本质化、简单化、直观化、生活化、多样化。即情境问题的选择要能起到最好地揭示和区分数学对象、模型本质的作用,不用在非本质的地方花太多时间,从提供直观材料抽象出数学本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气。这里以“计数原理”一课为例,适宜的一个情境可以为:

问题一:李响被北京大学录取,要开学了,从南京到北京,一天当中火车有2班,飞机有4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南京到北京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问题二:他先乘火车从南京至上海,一天后乘飞机从上海到北京。每一天火车有4班,飞机有3班,那么从南京到北京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若情境选择像“书架取书”类似的问题,分步特征并不明显,不能突出数学对象的本质,就不适宜了。则这里需要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情境如何编排才最适合自己的学生,如“甲地到乙地”,南京的老师可以说是“南京到北京”“南京到上海”。若是一位徐州的老师也这样说就不合适了,这就不符合徐州学生的生活实际,这里完全可以改成“徐州到连云港”“徐州到南京”等。

教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波利亚曾戏言教学像唱戏,像表演。教师的每一句提示、启发,都有表演的痕迹,而教学的艺术就是教师如何谨慎地、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给学生一些独立的空间,使之成为真正主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美]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第一卷)[M].李心灿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美]G.波利亚.数学的发现[M].刘景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11.

[3]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4]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宁连华.数学探究学习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杨孝斌.数学教学思维导向的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7]涂荣豹.论数学教育研究的规范性[J].数学教育学报,2003,(11).

[8]涂荣豹.教与数学对应原理的实践——对“函数单调性”教学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11).

上一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深化以生为本教学 下一篇: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