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14 01:57:14

【摘要】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临床疗效及预后判定。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50例,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B组62例,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同时加氯吡格雷口服,日一次75 mg,1个月为1个疗程。以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常规心电图改变,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法疗效显著(P

【关键词】 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心绞痛,不稳定型;药物疗法

本文对比观察联合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及安全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本院2006-2007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男72例,女40例,年龄40~76(58±13)岁。均符合下列条件:①胸痛反复发作;②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0.1 mV或T波倒置;③实验室检查心肌酶学正常;④经由硝酸盐、β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低分子肝素治疗1周后仍有静息心绞痛发生。除外下列患者:①近期有外伤或手术史;②近期有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病史;③凝血功能障碍;④严重的肝肾功能低下者。

1.2 治疗方法 A组根据病情常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硝酸酯类静脉输注、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及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等。B组除常规使用上述药物外均使用氯吡格雷75 mg/d,连服1个月,出院者随诊。

1.3 观察指标 用药期间每日检查患者,询问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作常规心电图,观察ST-T变化;化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象。观察终点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严重出血现象。

1.4 疗效评定 显效:心绞痛不再发作,心电图原有ST段压低或T波倒置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持续时间缩短、程度减轻,心电图ST段压低较前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无明显改善或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心电图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对资料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间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2 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变情况 用药前后血常规及血小板无明显改变。凝血指标无变化。

2.3 不良反应 B组中无发生粒细胞缺乏症及血小板减少症,无出血发生。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常见,它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梗之间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发展成心肌梗死。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所致,微血栓形成为主要机制[1],血小板功能异常是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栓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更有研究如CURE、CREDO、CL-ARITY、COMMIT等进一步证实对于急性冠心病综合征者在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基础上,短期合并氯吡格雷能进一步降低事件发生率[2]。虽然多有报道,认为不稳定型包括多种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但斑块破裂诱发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仍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机制[3]。所以单纯的扩冠类药物及其它抗凝等治疗,虽可控制心绞痛发作,但急性心肌梗死仍然发生,而氯吡格雷能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ADP受体,从而阻断活化血小板释放的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与阿司匹林具有协同作用更大程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心电图ST段压低改善,明显提高疗效。由于氯吡格雷发生粒细胞缺乏症和血小板减少征的机率极小,因此使用安全,日一次口服75 mg,1个月,常规剂量无需实验室监测,是一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参 考 文 献

[1] 胡俊斌,宋善俊,魏文宁,等.心绞痛患者高凝状态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9,38(3):192.

[2] 胡大一,马长生,刘力生,等.心脏病学实践2007-新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2-295.

[3] 董士民,王土昌.不稳定心绞痛的血栓机制及抗凝溶栓治疗.临床荟萃,1997,12(3):577-578.

上一篇: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对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