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重回美国

时间:2022-05-13 07:43:27

制造业重回美国

长久以来,人们都把“中国制造”的胜利全部归结于低廉的人力成本。

风能、太阳能、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电池等,都被认为是下一个十年里将给世界带来颠覆性变革并爆发激增的大型新兴产业。然而,在这些新兴产业中,只有不断在制造上创新、取得突破的公司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这显然与现有制造业格局完全不同。现有格局是国际化大公司们全球资源配置的结果——他们将研发和设计保留在本土,至于制造,让大洋彼岸那些有更廉价劳动力、更便宜土地以及不在乎环境代价的代工厂去完成吧。

然而,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日益重要,这种“外海工厂”的形式将被颠覆。未来的情况很可能是只有那些能够把实验室研究和新型制造业强而有力联合起来的企业,才能充分受益于他们的创新能力。

未来产业面临新挑战

成功企业在过去30年里的经验使人相信,数字化和模块化使研发和设计可以从行业的生产中分离出来,制造是可以外包出去、转移到海外生产的,这样做不会对创新发动机造成任何伤害。

他们以为,一旦把从概念形成到最终成品要走的路每一步都编排好,再把设计和制造分开来,新的大型产业就会围绕着像苹果、高通和思科这样的龙头企业发展起来了。随着网络化生产的碎片化,注重发展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于信息技术有关的行业。过去25年间崛起的这批美国大公司都没有什么制造能力,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加工制造这一环。许多垂直整合的巨头,如惠普和德州仪器也剥离了自己的生产部门,大部分外包给亚洲的承包商。

IT产业为全球制造业的变革提供了基本的思考范式。

苹果售价600美元一台的iPhone,放到中国让富士康(Foxconn)这样的分包商去组装,组装成本还不到7美元。

然而,未来的问题在于,模块化和创新活动与制造相分离能够代表着下一个十年里的大型新兴产业?

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对位于风能和太阳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电池和其他新兴技术产业的公司开展了调研,就IT业的模式是否使用与这些公司提出了很多疑点。从这个研究中得出确切的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可以看出的是,从加大研究规模到成立企业再到新产品和服务投入全面生产,这些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是不同于软件和电子公司把他们的产品概念推向市场时所面对的问题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在新兴产业里扩大规模所需的资本要远远高出在软件业的投入。同样关键的是,如今新兴技术产业里,研发、设计和生产比在IT业更难分离,因为模块化对这些技术来说并没有它在IT领域里那样有效。

创新随制造一起消失

不仅是下一代新兴技术产业,即使在那些已经成熟的技术产业中,研究者们也开始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后果:当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将构思和创造的产品放在其他国家生产时,有时候,创新能力会随着制造业一同消失。

2009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大卫·皮萨诺(David Pisano)和史兆威(Willy Shih)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恢复美国竞争力》的文章,使得许多商业人士对制造业的重要性进行反思。除了哀叹外包制造业减少了美国的就业,加大了贸易不平衡外,学者们还认为失去制造业的经济体将难以孕育新的创新;他们坚信,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制造业,那么其创新能力一般也会随之消失,因为发展新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才能通常与制造业方面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联系紧密。

富克斯从汽车行业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教训。由较轻的合成车体组成的汽车比钢制车身组成的汽车耗油少。当制造在美国完成的时候,用优势技术生产合成车体可能更具有竞争性。但是在中国,较新的技术比普通的技术要贵得多。她的分析表明,组装钢制车身比合成车体的成本要高得多,而在中国组装要比在美国便宜得多。在合成部件中,材料成本是主导,所以中国丧失了优势。

随着制造业的转移,那些与制造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同样从发达国家“移民”到了制造地,并且进化出比原产地更高级的水平。

新材料帮助制造业重回美国

对美国来说,制造业的前途依然让他们忧心忡忡,不仅是因为令人尴尬的就业率(2000年到2010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下降了34%,相当于减少了超过600万个的工作岗位),更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要想在下一个科技浪潮中继续保持头势,曾经收益的“海外工厂”模式,这次将成为第一个“拦路虎”。

如果企业需要将生产与前期的创新活动紧密相连才能把新产品和新的工艺推向市场,那么这些是现有的美国公司做得到的吗?大卫·皮萨诺和史兆威认为,这需要美国的工业界和政府都做出重大的策略调整。

白宫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很大一步。这个计划的构成部分之一,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得到了1亿美元的资金,该计划的目的是缩短制造先进材料所需技术的研发时间。

对于那些可对经济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新技术来说,新型材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新技术领域包括更便宜的太阳能电力、续航能力更强的电动汽车电池、轻便的可移植电子元件,以及在个性化医学中得到应用的可移植医疗设备。然而,从新材料到新产品的过程通常需要10年到20年。部分原因是新材料需要更先进的制造技术,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被研发出来,白宫希望把这一时间减半。

通用电气全球研究中心(GE Global Research)制造和材料技术的工艺主管克里斯丁·弗斯托斯(Christine Furstoss)说:“我们认为,工业界可以发挥的一个关键角色,比如就如何在工业产品中实际应用、设计和评估材料问题上提供我们的看法。我们使用大批不同工业领域的材料,我们有浓厚的兴趣来帮助提高这类材料的性能和可制造性。”

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教授、创新经济生产联合主席苏珊娜·伯杰(Suzanne Berger)看好美国制造业的复苏,她认为“全新的制造技术已经就在我们眼前”。三维打印、用生物纤维和纳米材料来印刷,以及清洁能源需求所激发的大量新兴技术都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未来动力,其影响将堪比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但要想把这些潜力技术转化为强大的产业体系,“我们需要一次次强调——制造业对我们多么重要。”

本文摘选自《麻省理工科技创业》中文版,本刊记者吴婧亦有贡献

上一篇:李锦记:华人企业家族治理制度探路者 下一篇:培养创新型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