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演奏技术审美适度控制

时间:2022-05-12 11:13:17

古筝演奏技术审美适度控制

【内容摘要】“筝是一种用指拨弹的弦乐器。它在公元前237年以前,早已在秦国的民间广泛流行。”①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的演奏技法越来越丰富,已经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演奏技术系统。如何在古筝演奏技巧中以“一度立美”的规定性与自我“二度立美”自由性所进行的符号到音响表现的适度控制,从而准确、恰当地表达乐曲的内容和情感,做到作品、演奏到音乐表现的“声情并茂”“音声合一”“音心呼应”。文章以筝曲《四段锦》为例,结合作者自身演奏经验,借用艺术审美信息系统控制的方法,初步探讨古筝演奏技术系统中“小摇”审美适度控制问题,从而使演奏音响获得更接近原审美风格限定性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古筝演奏 审美标准 “小摇” 适度控制

古筝是我国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力,以及优雅的音响效果,一直受众多人的喜爱。本文以作品《四段锦》为例,结合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研究方法,对该作品中演奏技术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小摇”――快速“托劈”技巧进行分析,以寻求更好地、恰当地、适度地表达古筝音乐美的方法。

一、古筝演奏审美

古筝音乐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也具有其特别的审美价值。在古筝演奏实践中,演奏者的审美心理适度把握的能力对审美风格的结构形成、演奏心理定势控制、立美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引领作用。把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立美和审美意义相联,成为有机的整体,才能真正体现属于自身的价值。因此,在古筝演奏立美与审美中,把握好音乐立美的过程与审美的价值与意义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

立美的准确与适度,取决于演奏者对所表现对象的基本构成条件规定性的了解程度,其包含与兴奋性相关的速度、节律的动态感性特征、与强度相关的强弱变化的感性特征、与紧张感相关的音倾向性关系感性特征、与时间感相关的速度节拍节奏感性特征、与时间变化率相关的严格与自由的感性特征、与新异感相关的突变的音色和音高以及音强等感性特征。演奏者对其把握的信息种类、信息变量越多,相互结构越平衡、完善,立美就越准确,使听众对所表现音乐对象的理解和认同的可能性就越大。

古筝的演奏审美包含了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等几个方面。演奏者演奏的音乐作品包含了音乐各种元素构成的特定音响动态结构,体现了作曲者和演奏者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张前主编的《音乐美学教程》中也提出:“音乐美的听觉感性样式是不可替代的,人的听觉审美需要是心理、生理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这种需要只有美的音乐才能满足。”②

二、《四段锦》演奏中的审美信息控制

(一)山东筝曲《四段锦》

1954年,赵玉斋以山东筝曲《大八板》为素材,创作出乐曲《四段锦》。这首乐曲借鉴了钢琴的一些演奏技法,如和弦、和音等,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

《四段锦》是由《清风弄竹》《山鸣谷应》《小溪流水》《普天同庆》这四首山东大板筝曲,通过联缀演奏的形式,经过演奏上的处理,按慢板、中板、快板和急板的布局编组而成,以《四段锦》命名,意思为四段精华之作。“全曲犹如一组情景交融、意趣盎然的写意山水锦幅,抒发了人们对锦绣山河的真挚爱恋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四首标题性小曲联缀演奏而成的套曲,紧扣内容,主题鲜明。联缀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套曲形式;分开演奏,又分别是一首首标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精致小品”。③在这首作品中,“小摇”即大指小关节托劈,是山东筝派所特有的技法之一。下文将引用谱例,运用艺术审美信息系统控制的研究方法对这一技巧的应用进行详细研究。

三、“小摇”技法在《四段锦》中的审美适度控制

“‘立美’顾名思义就是建立美的形式,这是一种实践过程。而‘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是认识过程”。④必须先有立美的活动实践做前提,才会有审美活动发展为审美意识这一精神成果。同样的道理在音乐审美系统中,只有先建立美的形式,才能让审美主体感受认识美的所在。在《四段锦》演奏系统中,要经历对象化的“立美――审美――判美”这三个过程,才能获得最终的审美体验。

从《四段锦》的技法特征来看,山东筝较为独特的演奏技巧赋予了山东筝刚劲质朴的气质特点,尤其是“托劈”、颤音等特点,可见山东筝的粗犷。乐曲中最典型的指法“小摇”,即快速托劈是最具山东特色的技法之一,其有别于其他古筝流派的技法系统。“它是运用大指小关节为轴,大指快速正反运动,其他手指相对固定不动,发音清脆,节奏均匀,颗粒感强,适宜表现活泼、欢快的情绪,而且在演奏时不必有准备动作。”⑤这里的“小摇”亦可称“轮指”,在山东筝曲中分为“密轮”和“小轮”两种形式。

1.“密轮”技法

“密轮”(即连续快速“托劈”演奏)是以大指小关节(即拇指第一关节)为轴,连续快速托劈构成的持续音。具有节奏均匀、颗粒性强、清脆明亮的特点。山东筝的“密轮”技法在《四段锦》第二段《山鸣谷应》中的最后一段中得以巧妙运用。

演奏这段旋律时,大指触弦要刚劲有力,在连续快速的托劈演奏中将十六分音符的颗粒性展现出来。由于手指机能的先天性原因,大指在向手心方向运动时较为放松,且出力较强。而向外侧运动时,力度掌握较为薄弱,此时就需要演奏者在日常练习中多加强大指快速、连续小关节运动的训练。根据笔者个人的经验,在练习中往往需要意念的支撑,使大指第一关节具有“钢筋”般的感觉,即能奏出坚实有力、清脆明快、如珠落玉盘的声音。

不仅如此,“托劈”技法几乎在《四段锦》演奏中随处可见,第三段“小溪流水”同样运用了大量“小摇”技法,如:

2.“小轮”技法

“小轮”是以大指小关节为轴,大指快速正反运动,其他手指相对固定不动的一种演奏技法。其特点为:发音清脆,节奏均匀,颗粒感强。适合表现活泼、欢快的情绪。其节奏特征为:后十六分音符节奏

可以看出,“小摇”的快速托劈是一种表达强烈感情的技法。整首乐曲通过“小摇”技法充分体现了山东筝曲抑扬起伏、刚劲明快、质朴热情、乡音浓郁的艺术特点,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由信息论可知,演奏者在进行托劈时,听到筝音传入耳中,通过大脑的储存思考判断再加工,及时进行修正,然后继续进行演奏,听众对于原信息的获取主要靠演奏者的处理输出,对于原曲情感的表达也是主要靠演奏者在不断调整变化中获得的,因此,审美音响按照乐曲表现的基本规定性而适度地控制是演奏者立美和听众审美的必要手段。在现实演奏中,演奏者必然有自己的情感,这包括领悟原曲的情感和现场演奏中自己特有的情感。因此,在熟练使用“小摇”技法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感情表达,还要兼顾原曲本身要表达的情感,不能因为个人情绪激动而导致演奏动作出格,更不能因演奏者身心状态不佳而动作不到位。 “小摇”技法的演奏,不仅是技巧的准确与熟练,也应是原曲情感的表现与自己的情感表达的兼顾。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整个“四段锦”乐曲系统的整体感情基调,不能因为单独强调局部的情感而破坏了整个乐曲系统的情感基调和风格美感。

上一篇:传统皮影艺术风格与当代动画的结合 下一篇: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