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发展新趋势

时间:2022-05-12 12:09:53

我国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发展新趋势

摘要:河道作为自然界水体流通的大动脉,与城市工业发展、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河道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对城市品质提升存在极大的负面影响。城市河道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凸显,国家对其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河道治理既要保证其传统水利功能,又要使其在生态环境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如何开展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作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文章论述了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并对流域治理PPP模式和城市河道智慧化管理等新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河道 综合治理 发展历程 新趋势

一、引言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千百年来,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水体的主要载体,营造了小桥流水的意境,造就了城市航运的辉煌。随着现代化“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概念的涌现及“可持续发展”这一国家大政方针的要求,城市河道既要发挥排涝、行洪、航运以及灌溉等传统水利功能,又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城市河道的综合管理思路逐步向集优美、舒适、文化与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河道新模式转变。

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河道水环境形势严峻,针对目前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国务院于2015年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进一步对河道污染治理提供了具体的规定和措施.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如浙江省委就提出了“五水共治”的大政方针,《浙江省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每年新增河道综合治理2000公里。现代化河道综合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技术的诞生也将为河道综合管理提供新思路,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并鼓励对项目有效整合,打包实施PPP模式,提升整体收益能力,扩展外部效益;2017年1月国务院下发《“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发展智慧环保以及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三大短期目标被确定。针对全新的时展新思路,本文着眼于城市河道综合管理的发展历程,分析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发展新趋势。

二、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沿河筑城,通过对自然河道的不断改造。使其逐渐成为了城市河道,也具备了自然功能之外的社会服务功能,(1)自然功能:完成自然界输水、输沙等水文循环,为河道内和河道外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生存环境和足够的水量,消解自然界形成的污染物;(2)社会服务功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进行蓄水灌溉,提供航运服务,防洪排涝、涉河建筑物建设,满足休闲娱乐和景观需求等。

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随着人类对河道认知的逐步加深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依存开发阶段、水利开发阶段、综合治理阶段。

1.依存开发阶段。依存开发阶段城市河道以自然功能为主,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形成,从原始社会一直持续到现代大工业化完成。

人类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河道中获取饮水、引水灌溉农田,开发水运,将城市河道视为“母亲河”。这个阶段人类活动对城市河道的影响较小。河道的自净能力可以净化人类排放的污染。但是,河道有时候也对人类造成重大破坏,比如黄河,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年内,黄河下游决溢1500多次,19世纪多瑙河多次洪水淹没维也纳,塞纳河也在1910年和1923年两次水淹巴黎。

在依存开发阶段,人类对河道影响较小,河道的自然功能占主导地位,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形成,城市河道综合管理开始起源。人类对河道的认知逐步加深,积极开展水患治理,开发水利资源,兴建了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直到现在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2.水利_发阶段。水利开发阶段以牺牲自然功能为代价,突出河道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特点,根据各国发展水平差异,水利开发阶段的持续时间有所不同,欧美国家持续到1960年,我国则持续到1990年。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河道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从灌溉到供水、从航运到防洪排涝。城市河道治理开展了截弯取直、河道硬化/渠化等水利工程建设,强化了河道的行洪排涝功能,同时也造成了河道生态系统的毁灭性破坏,其自然功能逐步丧失,产生了河道淤积、水质恶化等问题,进而形成黑臭水体,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很多城市不得不对河道进行掩埋处理,比如韩国清溪川的掩埋。

3.综合治理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寻求自然的城市河道,遵循着“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曲折发展历程,各国先后进入了综合治理阶段,该阶段注重城市河道自然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统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流域综合管理。不仅关注所有影响水资源系统的内部因素如水质、水量、沉积物和河岸。同时也应考虑影响水系的所有外部因素,意味着经济、社会和生态成为流域管理的导向。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动态过程,通过在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水土资源规划,达到保护、加强和适当修复整个流域环境的根本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综合治理阶段,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改变了以往重建设、轻管理@的模式,为了避免“伪生态”等不可持续现象的发生,逐步建立了以水质考核为目标的长效管理模式。并在全面推广“河长制”,改善了以往河道管理职能分散在城市管理、公安、交通、水利、环保、绿化等部门的局面,将各部门工作职能统一到水质考核目标中,强化了城市河道的管理力量,为城市河道的长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发展新趋势

随着金融制度创新和技术发展突破,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社会资本大量进入流域治理领域。随着全国首个流域治理PPP项目:广西南宁市那考河流域治理工程的落地,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如总投资279.5亿元的通州区全境片区水系连通污水治理PPP项目、投资20亿的五龙河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等,社会资本开始大量进入流域治理领域。

PPP模式的应用,缓解了政府的投资压力,改变了政府兼任工程实施与监督考核双重身份的局面,将水利、环保、市政等部门的职能统一到了“水质目标”考核上,实现了政府职能从重投资、重建设转变为重购买服务、重过程监管,不仅是“招商”,更是“招智”。PPP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优势,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和时间效率,能够将水环境、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为河道水质长期稳定提供了有益保障,有利于树立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型新形象。

2.城市河道智慧化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城市管理方式中存在的信息沟通不及时、管理方式粗放、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级政府迫切要求快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一环,关系着现代化城市的千万家庭,也对河道的综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应用,给河道综合治理带来了新的发展。

杭州、苏州等城市已经开展大量的城市河道的信息化工作,开发了将城市河道长效管理、综合运行监控、防汛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分析、市民互动管理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系统平台。在河道的综合管理应用上,目前已有许多依托于物联网的河道治理设施在实际运用中有了优秀的表现,例如浙江卓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配水系统,利用对于河道水文水质的实时监测,结合天气等变化情况,可预测河道水位变化,并提前进行河道配水,保证河道水质水位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均能保持正常水平。

未来对于河道综合治理的要求不仅仅是短期的治理与改造,更多的是长期的管控与治理,除了对于水质的调控,也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智慧河道”等综合管理系统将是未来城市河道管理的主要工具.转变被动的管理局面,显著提升城市河道的管理水平和河道治理措施的工作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的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作正在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社会资本的进入和城市河道智慧化等发展新趋势将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与水质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将促进资本与环保产业的融合,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应用发展水平,激发全民参与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热情,并最终实现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浅议精准扶贫语境下贫困县乡村社会治理 下一篇:老年公寓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