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防止“马太效应”

时间:2022-05-11 10:47:14

教育要防止“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事物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马太效应”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如何防止“马太效应”呢?

“老师讲公开课,是不是班里的学生都应该参加,可我的孩子却只能和其他9名学生在教室里上自习,孩子觉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一位家长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此事虽然过去多年。但是“悲剧在不停地重演”。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不管是公开课还是正常课,学生都应该有上课的权利。但现在有些老师在讲公开课时,会事先准备,也就是上表演课,经过反复的“排练”后,有些老师还会将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暂时筛出。其实这样拼凑起来的班集体并不能反映教学的真正水平,也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更是公开课最忌讳的。教师不能以“现在的孩子缺少挫折感”为借口,排斥所谓的“差生”。

“马太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比比皆是”。“优生”,学习成绩好,在某些老师的眼中什么都好。上课发言总是他们,课后还经常给他们“开小灶”补奥数,有了缺点毛病老师就像“睁眼瞎”,不予批评,或者蜻蜒点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荣誉往往被这些学生囊括。“差生”,在某些老师的眼中什么都差,上课发言基本没戏,他们的缺点毛病老师就像戴着“显微镜”,被不断放大,并受到严厉批评,好事怎么也不沾边,“差生”即使做了好事,老师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校包括名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竟然不让一些“差生”参考。在“百度”搜索“不让差生考试”,出现“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4100个”。“因为直接影响到聘任考核,某小学班主任做‘思想工作’让成绩差的学生不参加毕业考试,其中一名未能参加考试的小孩自杀身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也有的小学分快班、慢班或重点班、普通班等等。

“马太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消极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会伤害所谓“差生”的积极性,在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中埋下自卑的种子,甚至会导致孩子一生命运的改变,而且会滋长所谓“优生”的狂妄自大心理,在学生间人为地造成等级差距。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网上流传某中学副校长如何将一个“差生”调教成北大学子的故事。他很不同意用“差生”这两个字,只能说他们是暂时落后的学生。一个人的成长会有低潮和挫折是必然的,对这种孩子,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应该用尖锐性的语言去刺激他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要相信他们成为英才的可能。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才华出众,因后天得不到适当的教育和被父亲当作挣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谁能料到“天才之星”陨落?

2010年高考放榜后,北京、浙江、吉林、甘肃、贵州、福建等多省文理科状元陆续曝光于屏幕前。然而,一项调查却显示,自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竟无一位成为在学术界、商界、政界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高考状元的发展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反而是班级学习成绩位于十几名的学生,不少当年在学校毫不起眼,出乎意料地较有成就。有人把这称为“第十名现象”。第十名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像尖子生和后进生那么多,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在成长的过程中学有余力、学有潜力。

1929年,钱钟书数学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因英文、国文都是特优,英文还是满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上大学期间。他遍读清华图书馆的藏书,终成国学大师。说到清华,不能不提北大。提到北大的破格招生,人们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罗家伦、朱自清这些名字,他们无一不是怪才、偏才,却被北大大胆录取,并成为学界泰斗。当年谁能想到,钱钟书、罗家伦、朱自清等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

以上列举的部分精英,他们曾是老师眼中的“笨蛋”,班上的落后分子,最后却为社会乃至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来自何处、家境如何、智商的差异,他们都曾有着同样不如意的学习经历。正是这些失败,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最后做出了令人敬畏的成就。他们的成长,有的来自师长的鼓励。有的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鼠目寸光。不能“以成绩论成就”。

在《没有孩子是差生》的作者朱国红眼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所以,她要让“每一片树叶都苍绿”,有多次将“差班”带为全校优秀班级的成功实践。

“提优补差”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流行的做法,兼顾了两头而忽视了中间。被誉为“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最佳教师奖”的雷夫·艾斯奎斯(RareEsquith)老师在中国演讲时,认为“抓中间,而非抓两头”。在他的班级里,总把孩子分为第一类孩子、第二类孩子、第三类孩子。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好、中、差三类学生。他和大家分享了成功的秘籍:“我不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第一类孩子和第三类孩子身上,我最喜欢第二类孩子。……因为他们普通,还过得去,所以从来没有人注意到他们。……我把每天的每一秒都花在这类孩子身上,鼓励他们。……”好事还在后头——第三类孩子现在也没法再捣乱了。因为第二类孩子喜欢学校,喜欢学习,当第三类孩子想捣乱的时候,他们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学习,学得那么起劲,没人理他。他特别介绍了一个名叫“布莱恩”的学生的故事。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是第三类孩子变好的方法。

教育急需“费厄泼赖”,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心态放平,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无论成绩好坏,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不要亲手制造出“差生”。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参考文献:

[1]王薇.公开课不让上,落选孩子挺伤心[N].北京青年报,2004-04-28.

[2]裴道彰.襄樊一老师不让差生毕业考试,13岁小学生服毒自杀[N].武汉晨报,2004-08-04.

[3]张忠德.带着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与王金战聊教育[N].大众日报.2009-07.15.

[4]杨慈郁.大陆高考状元成就低于预期IN].旺报(台湾),2010-06-29.

[5]张谷风.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J].新闻战线,2000(10).

[6]清澈小舟.没有孩子是差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陈勇.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演讲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7-97.

[8]鲁迅.鲁迅文集(第一卷)坟·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作者: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副校长)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关注生命 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