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组织学生的有效讨论

时间:2022-05-11 01:04:19

数学课堂如何组织学生的有效讨论

学校引入“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近两个月,已取得明显效果:教师主体变主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教学楼一楼至六楼,各班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在这两个月的模仿和学习中,我发现在数学课堂中学生讨论、展示、点评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我对“如何组织学生有效讨论”一些比较粗浅的认识。

现在我们上课或者是听课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嗡”声一片,全体学生起立参与讨论,热闹非凡,学生总能以最快的速度讨论起来,当教师示意讨论结束,学生又总能迅速安静下来并派出一名代表发言展示,整个过程一般是这样。看似课堂热闹,实际效果如何,有待时间去考证。可我总觉得有时效果不好,都有一些困惑,并且我也进行了很多的实践和探索,总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就好像明明知道目的地就在彼岸,却找不到横渡之舟。我把这些问题整理如下,希望得到同行指点。

1、“旁观”现象。在讨论的时候,少数学生“一言堂”,往往有部分学生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在发言讨论,自己却不参与,像一个旁观者。以前对自己的课堂和一些公开课的课堂观察记录统计,发现旁观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后进生,在同一小组(6人)旁观者少则一人,多则3人中,在整个班级中,少则10人,多则20--30人没有参与讨论,或者讨论课堂无关的话题;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小组内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

2、中等生、待优生与优生相比,缺少讨论的机会。只要我们细心就会发现,在讨论时优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是主角;中等生观望,附和、随大流;待优学生干脆不交流,仅做听众。而我们老师往往无意之中跟着感觉走,把目光和机会更多的投向了优等生,对优等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做出积极的回应,帮助他们完善答案(这可能是我们头脑中的习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吧)。长此以往,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无形中失去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造成了学习上的缺失。同样有时我们的课堂很热闹,但当我们理智的想一想,其实都是优秀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他们听的一知半解,只是顺从别人的想法,当时有点理解,但过后便忘记了,热闹的讨论仅仅是表面现象,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产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当然就谈不上有效的讨论。

3、学生的讨论指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尽管现在我们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重视并提供了讨论的机会,但我们老师还没有彻底转变观念,在平日的教学中还带有权威性、指令性,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讨论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更多的是学生与学生交流,这使得原汁原味的讨论失真,限制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扮演的还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

4、对于学习中的问题,老师缺少对学生的引导,没有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就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结果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和纠正自我的错误。这样的讨论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讨论学习之真谛。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10级B部数学组全体老师不断研究讨论,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1、老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我们的观点是:老师是教不会学生的,同样老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就好像学生感冒,老师代替不了学生,更代替不了学生吃药。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每一位老师要改变心态,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自己最大的热情带动学生高效学习,点燃每个学习小组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实现自主、高效学习。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现在我们很难想象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是一个拥有大量知识和试题的水桶,学生是一个个盛装知识和试题的水杯,一个劲地夜以继日地灌,灌得学生们昏头昏脑,疲于应付,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独立消化知识。这种做法,辛苦了教师,也拖跨了学生这个生动活泼的主体,其效果实在不佳,往往事与愿违,表面上看课堂上教师有声有色,秩序井然,但课后学生感到知之不多,容易忘却,印象不深,运用更困难。有人说“填鸭式”和“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的两大法宝,是注入式教学的两件利器,它更是摧残人才的两把“匕首”。所以老师们必须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老师要充当“引导者”、“促进者”、“辅导者”、“顾问”和“参谋”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具体来说:(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是说一不二的布道者,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总是引着学生钻自己预先设计的某个圈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哪还有个性?哪还有创造性?(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3)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4)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5)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

2、使讨论有效,避免走形式,力戒“假”与“浮”。

我们在听课时有时会遇到,给学生抛出几个问题,学生用3--5分钟讨论,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就拍手叫停,这种假讨论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老师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所以这时候老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必须关注每个小组每一个学生的活动,达到“一切尽在掌握中”,要进行有效的控制,老师要尽可能的参加各小组的活动,在巡视中对各组的不同情况、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以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3、独立学习是基础。

小组讨论应建立在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我们学校现在采用的是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提前利用晚自习时去思考并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有了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讨论时才能人人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从而有效的避免以个别学生的思维代替小组思维,个人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因此教师在平时就应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只有在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后的讨论交流,才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可能有思维的正面交锋,因此小组讨论前,必须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有时遇到问题时,可先不急于讨论,而是让学生静下心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为讨论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

上一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好中学政治课 下一篇:怎样培养中专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