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初三学生科学学习状态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5-11 12:30:49

改善初三学生科学学习状态的教学策略

从2011年至今,笔者一直从事初三毕业班的科学教学工作,所教的学生由于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方法不正确、理解能力不够等原因,其成绩一直处于无法达到预期的“亚健康”状态。而且由于初三科学内容多、学业考试压力大,使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心存恐惧。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初三科学的“三味教学”,使学生学习状态从倦怠的“亚将康”状态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

一、科学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味“兴奋剂”

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连续不断的、高质量的对话。在初三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展开积极交往和对话,要诱发课堂生成,需要给科学课堂添加一点“兴奋剂”。初三科学教学的“兴奋剂”,首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能让初三学生恋上科学。

1.兴趣实验,从生活着手。

实验的引入从生活着手,对学生富有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的素材,在初三科学复习教学中提供大量真实的学习情景素材,这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充分关照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比如在复习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时,以学生们所熟悉和喜爱的维C泡腾片设置情境。维C泡腾片与普通维C在价格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入到对维C泡腾片的气体检验实验中,从中了解导致两者价格差异的内在原因。通过实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课堂实验,动手、动脑又动心。

基于初三学生的认知度,简单的演示实验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无法产生促进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不同的场合,设置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探究实验。如复习“杠杆”时,从学生们所熟悉,但不常接触的杆秤设置情境,请学生称自己书包的重量,请学生分析“杆秤”这一杠杆的五要素,观察并分析分别用不同提纽和不同秤砣时五要素及量程的改变情况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和相应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获得探究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这样不仅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复习过程。

3.课外实验,展示风采,增加信心。

笔者将所教班级学生分为4小组,每月每小组完成一个主题性探究实验。每个星期设置一节科学课用于一组学生分析他们的探究过程、结果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某组学生利用自买的电学器材,进行了电动机效率测试的实验,他们从如何用简单的设备测电动机的效率这一问题入手,以定义公式和推导公式为依据,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及效率计算,自主得出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和造成错误的原因。教师仅提供探究实验的主题,不设置具体要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极高,极富挑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跃跃欲试,一旦完成,惊喜的体验意犹未尽,而且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他们的探究过程,肯定他们的成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联系生活,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一味“调味剂”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教育要通过生活,并且是为了生活。”初中科学知识涉及领域虽然宽广,但是基本来源于生活。因此,科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要引导学生将科学问题“生活化”,还要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科学化”。

1.科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是初中科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科学不是生活的简单集合,而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科学知识的生成处、生长处、应用处去探析,对科学知识进行“生活还原”,赋予抽象的科学知识应有的生活魅力。例如在复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常规教学是简单复习P=F/S即可。其实,我们在课堂上能够将它还原为生活情景,让全体学生体验用双肩包背空包和装满书两种情况下的同一个书包,浅谈感受,得出结论: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压强变大。让学生比较四种背法,分析哪种最“吃力”,可以得出: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经过科学知识生活化的体验,学生遇到生活中类似的科学问题时也会将知识点迁移,有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2.生活问题“探究化”。

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部分学生常常把实验操作过程等同于整个探究活动,忽略了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处理信息和交流合作与得出结论等环节。实验操作过程学生非常愿意参与,对于活动的前期准备、活动的后期反思、改善等书面描述则互相推托,不愿意承担。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科学表述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成绩的一味“调味剂”。因此,我们在平时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还要注重动脑和书写能力培养。例如“功与机械效率”活动中要求比一比谁的功率大,我们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活动,自助组队,进行活动,比较并得出结果,对获得前三名的小组进行表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了学生设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三、思维导图,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味“剂”

初中科学的特点是知识涉及面宽广,知识点繁琐,学生往往掌握了这块,缺失了那块,使初三学生觉得完全掌握所有知识点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要将学生掌握的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思维导图,将重点知识专题化――专题拓展。

1.思维导图,将书读薄。

利用思维导图这一载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织成网,构建起合理的知识框架,化散为合、化零为整,使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系统化、结构化,既利于理解和贮存,又便于提取和应用,更易于查漏和补缺。现代教育研究证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否则不但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帮助,还会成为大脑的沉重负担,使人成为“机械式记忆棒”。任何人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都必须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逻辑体系,在这个可操作的逻辑体系里,他所有的观点和知识都是不矛盾的,是一个逻辑自洽的系统。完成了这一步,就相当于在我们的大脑中建立了一个知识的操作系统,就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了,有利于学生提取和运用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拓展,将书读厚。

专题拓展就是将重点知识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能够应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都能游刃有余地解答,这样就减弱了学生对科学考题多样形式的惧怕,又增加了学生学好科学的信心。如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进行的“测小灯泡电功率”的专题拓展,从伏安法测小灯泡电功率延伸到双安法、双伏法、单安法、单伏法等方法测小灯泡电功率,涉及了不同器材应用环境下电路图的设计、实验步骤、测得的结果(表达式)以及在实验时可能出现的故障现象及故障原因的分析。通过这种“浅入深出”的专题拓展,学生会发现其实科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重拾自信,重生兴趣,激发热情,自主学习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尝试科学实验( “兴奋剂” )、联系生活( “调味剂” )、思维导图( “剂” )这“三味教学”,学生普遍喜欢科学,学习状态明显改善,学科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其实,“三味教学”要求“以生为本”,凸显“学为中心”。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体验,在教学任务驱动下,教师引领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索,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平_,让学生的思维绽放精彩,这正体现了“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姚市子陵中学

上一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耦合程度和增值能力 下一篇:刘加因:Esl在综合性卖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