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22-05-11 06:40:57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指出:“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培养人才。”创新思维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要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首先,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敢于创新敢于提问就应当有良好的民主的课堂气氛。试想:面对一个成天板着脸孔的老师,孩子们敢提出什么问题吗?不要说创新,连质疑也不敢。要有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要以亲切的目光、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亲的,是可交流的,不是可畏的。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决不能搞“一言堂”,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要允许孩子们多想、多问、多说。对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也不得因嫌麻烦而回绝。记得在学习《钓鱼》一课时,课堂上,一位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钓到的大鱼放回湖里?”紧接着就有学生提出:“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我不把鱼放回湖里可不可以?”这时我就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由此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做人的道理,还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整节课孩子们都饶有兴致,学得积极,问得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发言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元化评价手段来激励学生,多赞赏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她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不断发出创新意识的火花。记得在教学小学第八册语文《爷爷的芦笛》一文时,有个孩子提出,强强这么小,海边刮大风、下大雨,他的爷爷怎么可能把他一个人留在海边的小屋里?面对孩子们对课本提出的问题,我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先肯定他们敢于对课文提出质疑是好样的,再指出要书上的说法必须拿出可靠的依据,并鼓励孩子们回家查资料,找依据。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学生都查了该课的有关资料,班上掀起了钻研知识的热潮,孩子们更爱学习,更爱提问了。质疑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而热情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灵活、直观、高效,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甚至可以突破语文教学的教室和课堂的局限。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电教媒体具有声、色、形、光和视听结合等许多特点,它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材料生动化,可以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走进丽江》一课时,所有学生都没去过丽江,缺乏具体的感受,就可以利用电化教学变虚为实,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看一段丽江的录像。学生耳听音乐、眼看画面,全身心地聆听和观察,脑海中浮现出“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画面。看完录像,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丽江的城、水怎么样?丽江的玉龙山怎么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的气氛中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说得洋洋洒洒一大段的,也有寥寥几句就草草收场的,学生对丽江的景色都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借助电教媒体,可使学生的思路拓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

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是兴趣的先导,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在情境中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时,大家以为狮子就是很温柔的动物,容易使学生产生对事物只求片面理解的不良定势。所以我又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狮子是温柔的,但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狮子都是温柔的吗?学生兴趣盎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动物园的狮子比较温柔,大自然的狮子就很凶猛,会吃人的等等。如在教学《母亲的呼唤》一文时,揭示课题后,可向学生提一提,你读了课文标题后,想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母亲在呼唤什么?”“她为什么不停地呼唤呢?”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有浓厚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又如在《赤壁之战》一课小结时:“从诸葛亮与周瑜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中,我们懂得了知己知彼,才能克敌制胜。”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认为曹操不是侵略者,他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有勇有谋,赤壁是中国的地盘,他要是统一了中国,三国就不会鼎立了。”我听后笑着说:“你的想法很独特,很好。其他的同学呢,你们希望谁获胜呀?”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有的希望周瑜获胜,因为赤壁是东吴的地方;有的希望刘备获胜,因为刘备是皇叔,统一天下名正言顺;有的希望要和平不要战争。学生们都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上一篇: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 下一篇:谈朗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