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

时间:2022-08-17 08:19:32

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

新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充满艺术性与创造性的鲜活课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具备严谨、流畅、自然的教学环节,更应有师生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有精彩而丰富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成为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园地。那么,如何创造充满活力,更具魅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呢?笔者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充分预设有助生成

“生成性”语文课堂更需要充分的“预设”。“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越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它不等同于设计教案,不仅包括我们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与相关的应变策略。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之说,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对问题和过程环节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生成性产生的多种可能,对教学可能出现的情况多几种假设,预设一些新思路,以便做到胸中有数,在课堂上能够灵活地应对和有效地驾驭。这样,教师在课堂中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

在初读《登上地球之巅》时,我被刘连满深深打动了,在任何危急关头,他想到更多的是团队的利益、国家的荣誉,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但是,最终他没有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高峰。在被他感动的同时,不禁深深地为他感到惋惜,从而关注起他的命运:他后来真的牺牲了吗?结局会怎样?我想这也是学生心中的疑问吧。于是,课前不仅让学生去查询有关资料,自己也查阅了很多材料,真正了解了刘连满无私、博大的精神。正因为课前做足了“功课”,当课堂上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学生为刘连满的遭遇抱不平时,才能应对自如,让刘连满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发高大起来。

二、弹性预设促进生成

新课程的教学预设要充分,但需要留给教学足够的空间,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很多教师借用多媒体把一个个问题按序排列好,甚至还设置了标准答案,上课时按顺序一个个地解决。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样步步为营的设计,形成一种“线性序列”,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呢?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

余映潮老师提出的“板块式教学设计”就有很大的灵活性,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更多的生成空间。《散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供选择的内容较多,余老师分成三个板块式使整堂课脉络分明,重点突出。①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②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波澜、朗读课文最后一段;③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三个教学板块,从理解文意到体会文情,再到领悟语言,在教学的每个板块中,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教师的教学因此而拥有很大弹性,也可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还有,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更多一些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留有一定的空白,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很多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拥有更大的生成空间。曾听一位教师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她在分析童话中的形象时,没有很直接地提问“盲孩子、影子分别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来问:“你最喜欢和文中的哪一个人交朋友,为什么?”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不仅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回答问题时,也更多一分自己的生活体验,更能激发兴趣。

三、教学机智引导生成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并不是拟定好的,教学并不会完全沿着事先设定的程序运行,常会因为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智慧地面对生成,当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要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不能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要对学生作适当地引导,巧妙地召唤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面对“节外生枝”的生成,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呢?首先要保持冷静。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其次要随机应变,对于部分学生提出的自己还没有把握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还给学生,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机会。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四、深层对话激活生成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人在“演讲”,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且智慧的对话。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捕捉“焦点”话题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用“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灵感稍纵即逝,火花瞬间即灭,教师不能及时捕捉住话题的灵感、火花,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

曾听一位教师上余光中的《乡愁》,在赏析诗歌语言环节就和学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让我记忆犹新。

师: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呢?

生1: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生2:但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却说是“浅浅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来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生一阵小议论)

生3:因为诗人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4:(急切地站起来)因为海峡再深也深不过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所以说是“浅浅的”。

师:正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齐声)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通过品读,我们已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像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把它背下来?(生齐答:想!)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

生5: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富有韵律美。

生6:采用了复沓手法及叠词,每节结构相似,情感层层递进。

……

这堂课中,教师通过和学生亲切而又深入地对话,充分开发了学生的阅读潜能,充分、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极大满足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尽力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引人,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五、区分良莠有效生成

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所以,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既要尊重学生生成,更要区分良莠,看这种生成能否引导学生逐渐达成教师自己预设的三维目标,这是生成的核心与关键。

在教学《登上地球之巅》时,课前让学生上网查询了很多有关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情况,尽管自己也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还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成。当我们细读文中刘连满为了团队利益而不惜牺牲自我的动人情节时,有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他的付出为什么没有得到回报?真是太不公平了!”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是啊!太不公平了!”学生们都被这个话题吸引过去了,顿时课堂里议论纷纷,学生各自讲述着自己所了解的刘连满的遭遇,课堂一时失去了控制。如果强制大家停下来,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很快把这个问题作了转换:“那么,刘连满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遭遇呢?”学生纷纷停止了议论,静下来听我说:“他认为自己活得还可以,他说,生活上要从低水平看,工作要向高水平看。英雄遭遇困顿,却无怨无悔。你们看,这是一个多么无私、心胸多么开阔的人呀!”此时,学生眼里更多了一分对刘连满的钦佩。当我们再次读文本时,学生更多了一分对登山英雄的深情。在这堂课中,如果任由学生的讨论延伸,很可能会偏离教学目标,甚至会出现超出语文范畴的生成。这样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语文上来。因为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体会语文。

“生成性”语文课堂,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雕琢,美在它的清新单纯,美在它的活力无限。我们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真正创造富有活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

上一篇:真实作文――写好作文的关键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