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保障

时间:2022-05-10 10:47:16

论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保障

【摘要】

本文阐述了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的关系,提出了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的途径。要以理念创新作为核心引领,推进社会管理重点项目的创新,为依法管理社会奠定制度基础,要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平台的创新,推进社会管理矛盾解决机制的创新。增强政府对未来预期的稳定性。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建设;关系;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社会和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从而引发社会矛盾纠纷上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首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政党只有在强调自身的社会属性时,才能始终代表所属阶级阶层的意志。社会管理真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根本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原创精神。社会管理创新积极吸纳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让公众从“不说话”到“要说话”,更好更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其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政府社会公共事务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生活领域内的公共事务不断增加,各国政府的社会管理都呈现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趋势,并成为现代国际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社会公共事务服务水平,才能创造一个稳定和谐、有序健康的制度环境,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再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因素,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1、法治建设保障社会管理创新进程

(1)法治建设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由于法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有利于形成一个有规律、长期稳定的、可预见的社会管理环境,这就增强了政府对未来预期的稳定性,从而使其立足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持久创新改革。近年来,基层政府频现创新举动,往往引起各方关注。但创新常常难以维持较长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仅以政绩为目标的“创新锦标赛”。基层创新经验要想摆脱“人走政息”,必须将改革的成果形成制度。社会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必须依靠强大的法律后盾,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模式。

(2)法治建设有助于引导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利益诉求越来越具体,对完善法律体系的期待越来越高。所以,要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找准突破口,在法治原则和现有法律框架内大胆探索,打破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运用新的理念、知识、技术,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总结经验,将成熟的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并通过法定途径上升为法律法规,以社会管理创新“点”的突破,推动法律体系“面”的逐步完善,实现“良法”之下的“善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要符合法治精神,一切有关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否则必将引起质疑。社会管理创新严格依法进行,就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公权力是有法治边界的,改革创新一旦偏离了法治的正确方向,无论是政府出于单方面认定的良好社会效果进行的创新,或者只是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政府丢掉包袱、减轻责任的一个捷径,都会犯方向性的错误,而且还会事与愿违,越“创新”越被动。

因此,只有在法治底线原则基础上通过社会管理的理论、机制和方法创新,运用新理论、新机制、新方法,才能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和质量。

2、社会管理创新推动法治建设

(1)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强化法治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只有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治理念,才能保持社会管理创新的正确指向,才能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的效能。”法治理念的核心价值是尊重人权,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尊重人权,就是要对公民选择性、赋权性、授益性的制度规范尽可能宽松一点,对于公民禁止性、限权性、损益性的规范则应非常谨慎和严格对待之,注重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人权关怀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权态势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2)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动法律法规的实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当前我们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和矛盾,有一些是法律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而造成,绝大部分是由于受现有体制机制、传统习惯、部门利益甚至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法律法规没有得以实施而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

(3)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促进法律体系完善。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实践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主义法律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前些年我们相对比较注重经济发展的立法,社会建设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而我国仍处于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所以,要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找准突破口,在法治原则和现有法律框架内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成熟的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并通过法定途径上升为法律法规。

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切实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社会转型时期法律的滞后性明显,很多社会管理领域出现了无法可依的状态。要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在法治框架内完成社会管理创新,以切实发挥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法治保障作用。

1、以理念创新作为核心引领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应对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挑战,政府必须转职,干部必须转脑。

(1)依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要弘扬法治精神,全面树立与社会管理相适应的现代法治观念。倡导全体公民确立“崇尚法治、法律至上”、“依法管理、综合施政”、“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公平优先、权利优先”等社会管理理念。与此同时,大力改进和转变部门职能,着力推动部门工作向社会领域延伸,在转变职能中创新社会管理,在创新社会管理中促进职能转变,加快从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向法治主导的管理模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重部门责任、轻社会责任,重业务管理、轻社会管理,重行政审批、轻引导监管的现象。

(2)法治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主体内容,我们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谋划、加强和改进政法综治法治工作,既突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导性,使之成为主旋律、主基调,又突出政法综治法治工作的基础性,大力推进矛盾化解、社会管控、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等工作创新,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2、推进社会管理重点项目的创新

一要遵循“以人为本、方便群众、提升效能”的原则,大力深化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二是要遵循“积极引导、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大力深化创新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建立健全集预警、引导、处突于一体的网络维稳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影响。三是要遵循“依靠群众、立体管控、齐抓共管”的原则,大力深化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四是要遵循“权力制衡、还权赋能、民主自治”的原则,大力深化创新新型社区建设体系。围绕“社区组织规范化、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社区管理网格化、服务体系标准化、服务组织社会化、民主实践制度化、社区工作信息化”的总要求,全面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综治办为支撑、其它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社区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水平。

3、立法先行,为依法管理社会奠定制度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领域的立法已趋于完善,但是社会方面,尤其是民生方面的立法,虽然近期有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实际上离社会管理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特别是离保障民生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法治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任务繁重,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加强法治建设,其首要任务是社会管理创新和保障科学发展立法。“要进一步加强立法研究,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扎实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立法工作。”

4、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平台的创新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分化、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日益凸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要基于法治的本质要求,改革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从影响和谐稳定的民计民生的基础性问题入手,全面搭建法治平台,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功能,用法治的手段化解社会矛盾,促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1)管理的平台。通过建立重大决策事项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听证公示制度,便于公众及时获得政府公开的各种信息,为公众参与管理提供平台和渠道,从决策施政上预防社会问题。

(2)公民平等对话的平台。以全新的理念、刚性的制度、扎实的举措,深入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和行政争议综合化解工作,着力实现由“变动应诉”向“主动作为”的转变,从平等对话中消除官民对立情绪。

(3)素质提升的平台。大力推行“公民法治驿站”、“爱心普法邮路”、“法治金钥匙工程”、“法治强民工程”、“网上学法用法工程”等载体建设,广泛开展法治文化示范点评选活动,拓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培育法治文化氛围,从增强全民法律素养上提升依法维权的能力。

(4)法律救助的平台。紧扣司法为民核心要求,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社会救助等工作,建立法律援助基金会,全面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从社会救助上化解矛盾纠纷。

(5)惠民的平台。坚持群众路线,牢固群众观点,深入开展法治惠民实事评选活动,切实将群众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从惠民实事上回应好群众诉求、维护好群众利益。

(6)法治述安考评的平台。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以往德、能、勤、绩、廉考评的基础上,增加社会管理创新中“法治”与“平安”的主体内容,实行“七位一体”的干部考核机制,真正以科学发展论英雄、用干部,从政绩评估上树立新导向。

5、进行社会管理矛盾解决机制的创新

和谐社会不是矛盾和纠纷绝迹的社会,而是矛盾纠纷可控、得到妥善处理、及时化解的社会。因此,从源头预防、排除、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显得至关重要。

(1)诉求表达机制。充分发挥党政组织的职能作用,善于运用社会资源,发展社会组织,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不断拓展民生诉求有序表达的渠道,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诉求,解决群众合理要求,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2)矛盾调处机制。深化、拓展大调解机制,着力构筑行政争议预防和化解机制,加强行业调解、社会组织调解工作,善于运用ADR等非诉方式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积极抓好基层社会稳定风险化解、预防处置等配套机制建设,推进大调解不断取得新成效。

(3)社情民意调查机制。积极开展“大走访”、“大接访”等活动,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社情民意,对收集到的各类社情民意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分析、调查核准,对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纠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问题,做到早预见,早发现,并及时会同相关部门依法妥善处理,力争把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消除在第一时间。同时,定期发送平安法治信息报表,使“平安法治信息”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以宪法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N].人民公安报,2011.12.7.

[2]郭文娣.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保障[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5).

[3]李申学.关于政法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J].当代法学,2011.4.

上一篇:我国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优化策略探析 下一篇:房树人投射测验在心理约谈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