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食盐战·贸易战

时间:2022-05-10 07:41:30

货币战·食盐战·贸易战

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是当局用来对付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主要手段。军事“围剿”是“杀死政策”,经济封锁是“饿死政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之间不仅在军事上展开了殊死搏斗,而且在经济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货币战、食盐战和贸易战。

货币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暴动和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壮大。惊恐万状,不断对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采取军事“围剿”,但屡剿屡败。见军事策略行不通,就开始强化金融、物资等经济封锁手段,并蓄意破坏根据地的金融秩序,妄图使根据地陷入不攻自乱的经济困境,以至自生自灭。但是,新生的苏维埃各级政权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反击。于是,一场针锋相对的货币战由此展开。

1928年4月,、分别率领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和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为了解决日益困难的部队给养和行政开支,他们在上井村创办了首家红军造币厂,模仿墨西哥鹰洋1895年和1908年版式,出炉了红色政权首批金属货币,在币面隐蔽位置加凿了一个“工”字标记,因而被统称为“工字银元”。紧接着,吉安县东固平民银行采用自产松烟油墨、蜡纸刻版,也成功地开印了苏区第一张纸质货币铜元票。后来,、率部离开井冈山,一路转战,攻克吉安城,建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恼羞成怒,调集10万大军入赣“围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当机立断,下令“立即动手出票子”,加紧筹集战备物资,并把缴获的两台石印机转运到东固印刷厂,东固纸币由此实现了从油印、木印到石印的“三级跳”。

1931年5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把兴国县造币厂升格为省级造币厂,批量铸造“大洋头”“小洋头”和“老鹰头”银元。同年7月又向江西工农银行划拨5万元补充基金,大力印刷发行铜元券,回收销毁暂借发行券。这批苏区早期货币虽然印制简陋,外观粗糙,但因质纯量足信誉好,深受苏区内外群众、商贩的欢迎,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红军因而越战越勇,连续挫败了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把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赣南瑞金宣告成立。东固印刷厂与兴国印刷厂、东固造币厂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江西工农银行与闽西银行相继合并,分别组建成立了中央印刷厂、中央造币厂和国家银行,开始着手印制发行自己的苏维埃国家货币。苏区货币畅通无阻,白区货币遭到抵制、驱逐,对此岂肯善罢甘休?采取“以军事为依托,政治、经济齐头并进”的策略,对苏区实行所谓的“致命性清剿”,叫嚣要“极尽全力扰乱苏维埃经济、破坏苏区金融秩序,使共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使其不攻自乱,一举而歼之”。

军统特务组织先后派遣铸币专家,潜入中央苏区的南大门会昌县筠门岭,指使当地土匪采用红铜镀银的办法铸造劣质假银币;派遣特别行动小组,潜入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瑞金县叶坪村,刺探苏区货币生产工艺流程的情报,设立假钞印刷秘密基地。一时之间,根据地市场上假币伪钞泛滥成灾,使得物价飞涨、币值急跌、信用大损。敌特分子趁机暗中煽风点火,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抛出纸币兑换现洋,逐渐酿成了一股挤兑狂潮。经此一劫,白区商人心有余悸,拒绝接受苏区铸造的银币,苏区对外贸易遭受重创。

眼看着、的阴谋诡计就要得逞,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兑换国家货币,惩治破坏苏区经济、扰乱金融市场等行为的法规条令,向苏区群众广泛宣传国家货币的性质、介绍识别真假货币的办法。苏区政治保卫局迅速组建假币侦破组,深入基层明察暗访、寻根追源,重拳出击,彻底端掉了安插在苏区心脏的假币制造窝点,镇压了一批制造假币、输入假币、故意哄抬现洋、抑低苏区货币的反动分子,查处了一批倒卖、偷运、大量私藏苏区货币的投机分子,以及挤兑现洋、拒用苏区货币的顽固分子,堵死了假币制造的源头和流通渠道。此外,苏区外贸局通过白区开明商人,从上海购进了一台“老鹰头”铸币机和一批钢模用材,中央造币厂放弃铸造只能在苏区境内流通的1元银币,重点改铸白区通行的“老鹰头”银洋,对外贸易又开始节节攀升,苏区经济日益好转,金融秩序渐趋稳定。

食盐战

在国共双方展开货币战的同时,食盐战也开始上演。1931年5月30日,中央政府颁布新《盐法》,对食盐的产销、储存严加管制,明令禁运、私卖。在江西南昌设立了食盐火油管理局,在苏区周边各县下设食盐火油公卖委员会,推行所谓的“计口售盐”、“封锁匪区办法”,对超量购买食盐以及对其举报不力者以“资匪通敌”“甘心赤化”治罪,叫嚣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里。这一招毒辣无比,因为中央苏区境内不产盐,而435万军民每月耗盐量至少也要15万斤以上,一时之间造成苏区食盐供应空前紧张,盐价暴涨,一块光洋在白区可买7斤盐,而在苏区却买不到相当于光洋自身重量的盐,即七钱三分,还常常是有价无市。很多苏区群众因为长期缺盐,头发变白,身体浮肿,患上了各种疑难杂症,甚至丧失了生命。红军指战员也因盐分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体质明显下降,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苏维埃政府因事制宜,积极开展全民自救生产运动,大力推广土法熬盐技术。广大苏区军民群策群力,取硝土、卤水做原料,熬制提炼食用硝盐。苏区各地纷纷支锅开炉,大办熬盐厂,其中赣南苏区宁都县七里村创办的熬盐厂规模最大,闽浙赣苏区创办的熬盐厂数量最多,达到1335个,年产硝盐达1000万斤。这种土法熬制的硝盐味苦性毒,长期食用对身体很不利,以至于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但有盐总比没盐好。

苏维埃政府在狠抓硝盐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公、私营商业和群众性合作社经济,促进对外贸易,有组织、有计划、多渠道地从白区购进食盐,保障苏区军民生活需求。1933年2月,苏维埃中央国民经济部和对外贸易总局成立,并相继设立了6个直属对外贸易分局和10个采办处。随后又成立了河流修道委员会和转运局,打造了300多艘货船,架桥浚河,验货把关,从水、陆两路开展对外贸易活动。10月16日,中央苏区外贸总局利用广东军阀陈济棠跟的矛盾,双方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以苏区的钨砂换取他们的食盐等紧缺物资。赣县江口外贸分局独当一面,为中央苏区解决了70%的食盐用量。

上一篇:三心三意是我的工作窍门 下一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依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