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现象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5-10 11:23:34

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现象的原因分析

2012年新春伊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国际经济形势未见好转,但今年的“用工荒”依然如期到来。据广东省人社厅预计,珠三角地区节后短期缺工人数近100万,占珠三角务工人员总数的5%;而北京市在大多数岗位薪资提高10%~30%的情况下,仍有近10万个岗位在等待回城劳工。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物流人才中,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物流师也面临全面紧缺。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达到30万~40万人,预计今年将会更多。物流人才的巨大缺口,使国内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也成为热点。因此,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物流教育的投入,以培养不同层次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及物流经济人才,高校先后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

一 物流人才供方主体现状分析

1.1) 貌似紧缺,实质是“此供非彼求”。 1.2) 物流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较为混乱。1.3) 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主体意识不强。1.4) 80、90后大学生期望值高,注重人的解放。1.5) 社会供方的可替代性因素增多。

2 物流人才需方主体现状分析

2.1 物流行业基础薄弱,自动化程度不高

当前,各级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建设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国内外各种物流峰会、研讨会、展览会和研讨班纷纷举办,热忱度越来越高。加上各种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对物流宣传和跨国物流企业进入国内的报道有夸大倾向,造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误导,一夜之间有几辆车、几间仓库的传统流通企业,摇身变成了某某物流公司。然而,我国物流系统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

2.2 企业期望值过高,强调“现时利益”

从大多数用人单位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最为缺乏的是懂物流实际操作(如能进行国际贸易中的报关、报检,清楚物流项目审批程序等)、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物流行业工作经验(尤其是国有大型物流企业或外资、合资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这类物流人才是目前人才市场上的宠儿。“物流企业缺才不缺人,真正懂物流的实战性人才太少,毕业生难以很快达到实战要求。”

2.3 企业当前物流水平较低,工作环境较差

当前从事物流的企业大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网络散,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全社会的物流整体效益较差。大部分物流工作环境差,大部分养尊处优的80、90后大学生适应不了这种环境,从而望而却步。

2.4 物流业薪酬低,企业希望“物超所值”

物流行业由于技术应用程度低,又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也难以在规模效益上有所突破,所以,企业利润率普遍较低,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也普遍偏低。虽然在人才招聘会上随处可见企业打出的高薪广告,招聘物流人才动辄几十万的薪金也是见怪不怪。

2.5 企业长远意识不强,倾向于招聘普工

有调查显示:企业怕留不住人才,企业成为他们的培训学校和跳板,企业为他人作嫁衣的占64%,而大学生有“最多三五年,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然后跳槽到更好的单位”想法的竟占76%。大学生动辄想跳槽,企业不愿当跳板,宁愿招聘可以立马上手的普工或农民工,这一矛盾才是产生错位问题的关键。

3 物流人才就业难的高校原因

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大中专院校,对物流业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面对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现状,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的缺陷也值得我们反思。

3.1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改革

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晰,教育理念滞后2)专业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

3.2 高校就业指导需要深化

1)就业指导体系尚需完善。2)学生综合素质尚需提高。

4 物流人才供需错位问题解决之路探析

4.1 政府方面

国家应继续大力支持物流行业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物流企业办公水平,相关行政部门应规范物流企业执业资格,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政策调控,规范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制定政策,引导高校在学校定位、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办学模式等各方面作出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化解“就业难”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完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化,解除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完善劳动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性别歧视等问题;政府应推动高等教学改革和创新,促使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衔接起来,赋予高校自,鼓励高校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预测,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消除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错位。

4.2 高校方面

1)明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主要培养对象为物流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他们应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掌握物流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能解决现代物流产业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本科生教育注重专业素质、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决策能力的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他们是物流产业的主力军;专科生教育层次应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从事物流实际作业的操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人才培养层次的合理性,造就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多层次物流管理人才。2)突出学生的实践教学。由于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和实践性,学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3)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捕捉和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就业指导部门开设就业课程,授以求职技巧;收集就业信息,畅通信息渠道。

4.3 用人单位方面

首先,制造企业应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物流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营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为物流人才的健康成长营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要完善用工机制,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明确员工所享受的保障及待遇,以优厚待遇吸纳人才,增强物流人才储备意识。

4.4 市场方面

由于学历教育时间较长,人才培养周期较慢,很难满足物流的需求缺口,所以为尽快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应强化职业培训工作,推行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培训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尤其要重视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职业培训形式要多样化,采取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4.5 社会和媒体方面

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除了增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力外,更离不开社会就业服务这一助推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调整,因此,我们应顺应形势,优化社会管理模式,如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收费标准,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联网等;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媒体应正确引导,不必夸大“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影响。

4.6 物流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物流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脚踏实地,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一心盯在高管职位。事实上,物流业内名声响亮的人物,如联邦快递的中国区总裁陈嘉良、UPS的中国区总经理陈学淳,他们当年也都是从企业的基层岗位一步步做起,直至获得今天的成就。

物流人才供需方面的错位现象早已凸显,这些问题却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解决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结构性矛盾,需要整合社会各层面的力量,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上一篇:电厂处理技术发展及经济性分析 下一篇:浅谈电力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