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时间:2022-05-10 08:38:27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6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经验。方法:包括术前的评估,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的基础护理,预防护理,用药护理。结果:68例病例中由于实施了预防护理措施,发生DVT1例,发生率为1.3%,经积极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明确病因,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尤其多见于下肢DVT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DVT是骨科患者尤其是中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严重可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老年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故在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DVT发生率,使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本院从2006―2009年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8例,其中骨股劲骨折25例,股骨粗隆见骨折43例,男28例,女40例,年龄65―90岁,平均年龄77.5岁。手术方法行DHS固定的有20例,行股骨近端锁定板的有30例。主要伴随高血压病30例,糖尿病5例,脑梗塞3例。

2 结果

68例病例中由于实施了预防护理措施,发生DVT1例,发生率为1.3%,经积极治疗后康复出院。

3 预防护理措施

临床上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疾病特点及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3.1 术前护理

3.1.1 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床单位整洁干爽,定期病房消毒。指导患者进食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多纤维素高热量的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咳嗽、便秘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静脉回流。忌食辛、甘、肥、腻食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诱发DVT。对于不能进食者,可给予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

3.1.2 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器官不能有效的接受信息,而老年病人又常存在神经功能异常。与老年病人有效沟通可以理解老年人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2〕,根据老年病人的思维能力和职业背景,耐心地介绍手术方法及预防并发症的训练方法,让病人全面了解治疗护理的全过程,以得到医患双方积极配合的最佳效果。

3.1.3 牵引护理 骨牵引时肢体的位置与肢体的功能恢复关系很大,牵引期间,每日检查牵引索与滑车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牵引砝码是否着地,牵引绳是否脱出滑车沟,检查牵引索是否有部分断裂,以免影响牵引力,并防止牵引过程中突然断裂,造成再移位。要定时检查牵引的肢体是否维持在整复或所要求的固定位置,包括肢体的方向及关节的角度,如有偏移及位置不当要随时给予调整。牵引患者搬动时,应保持患肢处于牵引状态,不随意增减牵引重量及移动牵引方向,以免引起错位及畸形愈合牵引针避免左右移动,为预防感染,针眼处滴75%乙醇,2次/天,并用消毒纱布保护,保持纱布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及时更换。牵引期间,患者如诉牵引处疼痛应检查钢针眼处有无感染或钢针偏移,观察骨牵引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其颜色、温度、感觉及活动情况,及有无肿胀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耐心指导患者进行骨四头肌及背伸跖屈的训练方法。

3.1.4指导病人定时抬臀,抬臀时将双侧髋关节同时抬起,最好指导病人健侧下肢屈膝支撑于床面,双手利用牵引床上的拉手抬起臀部,可避免抬臀时引起疼痛又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嘱患者行扩胸运动、深呼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3.2 术后护理

3.2.1 :术后抬高患肢于心脏平面,有利于静脉回流,避免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深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袜〔3〕。

3.2.2肢体主动或被动活动:手术麻醉清醒后,可给予被动肌肉按摩和患肢活动,促进静脉回流。鼓励和协助病人在床上多翻身,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采用的方法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可采用“tens法则”,即收缩10 s,休息10 s,收缩10次为一组,每天重复10组[4]。要求以病人的最大耐力维持,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

3.3.3 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一般需放置引流管,护士要注意观察,保持有效引流,如引流过少,病人主诉局部肿胀时需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术后适度补液,建议患者多饮水及饮料,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稠。

3.3.4 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术后12―24小时是老年患者发生DVT高危期,这一阶段DVT症状不明显,要注意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由于老年人反应能力低下,护士需做好交接班记录,术后患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潮红,多为静脉淤血所致。一例伴高血压患者术后三天出现小腿肿胀,肢体紧张感,经进一步超声检查后,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因发现及时,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未发生肺栓塞,痊愈出院。

3.3.5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是近年来预防DVT的一大发展,它与普通肝素相比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降低,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5〕。无需反复进行凝血时间复查,可作为预防DVT发生的常规用药,我院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钙4000u(5000u)皮下注射5―7天,每日一次,其生物利用率接近90%,严重并发症较少,较安全。另外,应尽量避免术后应用止血药。

4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病人尤其是创伤病人的常见问题,特别是髋部、膝部手术后多见,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加之骨科的创伤病人具有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及下肢静脉血流回流缓慢的特征。因此,骨科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如何避免以上病因是预防DVT形成的关键。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是否到位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否,因此,护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86

【2】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332

【3】 赵勤俭,井坤娟,刘军红,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11):1311―1322

【4】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3):155

【5】 杨刚,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5―26

上一篇:急性脑梗塞早期康复的护理研究 下一篇: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