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研究

时间:2022-05-09 01:07:34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研究

[摘要]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越来越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知道怎样使用信息技术,更关键的是知道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才可以达到教学的优化。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主要由基本信息素养、职业信息素养和发展信息素养三方面构成。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的构建,既要重视确立有效的培训目标构建原则,又要注意划分科学的培训目标层次,还要重视对培训目标进行合理的等级划分。

[关键词]高校教师 信息技术素养 培训目标

[作者简介]赵勇(1966-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徐州 221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构成及其培训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88009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65-03

一、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与内容

信息技术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以及主要的信息源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技术和技能。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支撑,通晓信息技术意味着对技术的理解、认识与使用。信息素养强调的是内容、传播与分析,涵盖信息的检索和评价,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信息素养是一种搜集、评估以及信息利用的知识结构,它不仅要依赖熟练的信息技术,而且也要以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实现。也就是说,信息素养表现为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素养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信息素养中最具活力和最核心的因素,它不仅对人们批判性思维的发挥和终身化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极具价值。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国近年来也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素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综合诸多研究者的观点,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核心能力:第一,信息的识别能力。通过学习,熟悉和掌握各种信息源的使用要求,能有效理解他人传出的信息,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的识别。第二,信息的获取能力。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目标熟练地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对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获取。第三,信息的分析能力。不仅能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而且能清除无用的垃圾信息和有害的错误信息的干扰,形成合乎信息生成者要求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第四,信息的加工能力。不仅能对所获信息进行归纳、储存和概括,而且能依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完成从一种表述形式到另一种表述形式的信息转化。第五,信息的传递能力。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断延伸和密切自己同外界协作学习的关系,充分进行信息理解、交流、传递和分享。

二、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构成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公民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同时也是对人才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指标之一。作为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除了应具有公民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之外,还应具有作为高校教师这个特殊职业所独有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转变教育理念,教会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管理,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此,对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应该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目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信息素养;二是职业的信息素养;三是发展的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基础理论、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社会的教育观念、利用信息技术从事教育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从事科研的能力等;发展的信息素养包括继续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评价反思信息技术的能力。具体见表1。

三、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的构建

(一)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构建的原则

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见解,在构建高效教师培训目标时可以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普遍性目标原则。普遍性目标原则是基于个体经验、哲学观、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般性的宗旨,这些宗旨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普遍性和规范性的指导原则。《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高教司[2000]79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厅[2005]1号)中所规定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总体要求,就属于这类目标原则。

2.行为性目标原则。行为性目标原则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员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提出的,这一目标原则完整体现了“行动反思总结更新”的循环圈理论,一度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念,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行为目标原则发展到新的阶段。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目标分类,信息技术素养的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意识情感三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都有不同难度的梯形渐进的目标,表示从简单操作到逐步内化的过程。

3.生成性目标原则。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它强调教师、学生与教学情景的交互作用,在教学过程的开展中自然而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所强加的目标,而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这个过程是持续个体生命始终的,因而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对个体的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4.表现性目标原则。表现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多样性、个性化。它强调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表现,突出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充分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当个体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彰显的时候,它在具体教育情景中的行为表现以及所获得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这一目标原则强调内化和个性发展,根据个人喜好运用信息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教学,形成批判反思的信息意识。

(二)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的层次

根据以上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可将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体系分为三个递进层次,包括操作层次、熟练应用层次和内化提升层次,其中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递进和补充。具体见表2。

1.操作层次。这一层次是对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最基本阶段。应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基础知识,有关教育信息理论、信息检索和使用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中获取、分析、吸收、评价交流信息等,提高对信息重要性的理解及敏锐度,树立信息意识情感,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2.熟练应用层次。熟练应用层是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创造、评价等进行综合性的掌握。通过对那些独立的技能和工具的掌握,形成自己的优化教学的信息系统。作为高校教师,要能应用这些技能和工具去解决特定的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实践来锻炼和丰富自己,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培养自己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的能力及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内化提升层次。信息技术素养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超前的教育意识,是个人品质与智慧的表现。对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潜移默化地转为自觉的行动,形成对信息技术特别是新技术进行评价反思的能力,逐步完成内化提升的过程。

(三)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的设定

从以上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的三个目标层次,我们把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具体见右图。

1.初级阶段――基本理论与技能。形成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理念、模式、内容与方法等的促进作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与方法,能以某种软件进行有关信息的、检索、处理、评价、交流等工作;了解教学基本原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2.中级阶段――知识管理与教学设计。能利用软件从事教学活动;掌握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工作的方法;能利用网络平台制作与电子教案、作业、参考材料等;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具有比较先进的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并将这些知识观念应用于实践。

3.高级阶段――技术与理论的提高。能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提高适应、理解、评价和利用新技术的能力;利用网络平台设计开发网络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进行评价和反思,促进自己作出有效决策;对教育技术的理论有较深入的了解,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会利用网络协作学习,会自主探究学习,会进行知识管理等。

4.培训的课程设置与选择。各个高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各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不能用共有的模式去套用的,学校要从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出学校潜力,建立自己院校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体系。

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对于培训目标的设定是关系到培训最后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关键因素,富于地方特色的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体系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为教师的培训开创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勇.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2]梁艳萍,高建军,冯安伟,等.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3]艾军.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4]杨锐锋,高艳红,王晖.新升格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5]郑有训.领导型教师的内涵及其实践意义[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杨莉君.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7).

上一篇:选修课“证券投资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现 下一篇: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