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行贷款集中的表现形式、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05-08 10:20:38

基层行贷款集中的表现形式、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在当前融复杂的经济金形势下,基层银行业突出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受地方经济政策、产业结构、经营理念和行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贷款大户化、长期化、同质化等现象凸显,信贷集中度高引起的行业风险和客户违约风险逐步聚集,应引起重视。

一、表现形式

(一)贷款向中长期项目集中。在货币政策仍然偏紧的情况下,银行业倾向于投放营运成本低、回报高、规模效应好的中长期贷款。一是中长期贷款增速快。以某县为例,至2012年5月末,该县中长期贷款余额34.7亿元,较2010年、2011年同期分别增长54.23%和11.35%,增速比短期贷款分别高22.12和1.33个百分点。二是中长期贷款占比大。以某县为例,从2011年初以来,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至2012年5月末,其占比已达62.14%。

(二)贷款向大客户集中。部分银行有“保大放小”的投放倾向,为过度追逐利润不惜“垒大户”。以某县为例,至2012年5月末,该县银行业最大十家客户贷款余额9.24亿元,占各项贷款的16.55%;贷款余额5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50户,贷款余额28.56亿元,占该县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的51%。其中,某银行投向某某公司的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的20%。

(三)贷款向关联性客户集中。近年来,贷款主体间的关联性引起的贷款集中度风险给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带来压力和挑战。据初步统计,以某县为例,截至2012年5月末,该县银行业对大额关联企业授信12组,涉及贷款企业及个人63户(含跨机构贷款),授信余额11.89亿元,占该县各项贷款余额的21.23%。其中,关联关系企业及个人达10户以上的有3组,关联关系最多的为21户,总授信余额最大的达到1.56亿元。

(四)贷款向重点行业集中。以某县为例,至2012年5月末,该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棉纺、食品、公路的行业贷款余额21.22亿元,占各项贷款的37.89%,其余额较2011年初增长29.67%,高出各项贷款增速4.45个百分点。银行业投向棉纺行业的贷款集中趋势较为明显,至2012年5月末,投向棉纺织行业的贷款余额13.44亿元,比2011年初增加4.48亿元,增长45.11%,高出各项贷款增速20.52个百分点。

(五)贷款向城区集中。以某县为例,至2012年5月末,该县银行业投向县城城区的贷款余额29.59亿元,占各项贷款的52.84%,而投向各乡镇的贷款余额占比不足40%;县城区贷款余额同比增加4.03亿元,占全县贷款增量的53.88%,而各乡镇贷款增量的占比不足35%,城乡间贷款投放量差异较大。此外,个别县域法人机构存贷比过高,最高达79.53%,受流动性监管指标管理的限制,难以扩大信贷规模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成因分析

(一)地方经济发展制约。以某县为例,一是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动棉纺织产业、中原肉牛生态产业、蔬菜-食品产业等五大产业集聚区发展,引起银行业信贷资源向支柱产业集中。二是该县大力扶持科尔沁牛业、富士康食品工业园、新新光电公司及鼎泰电子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发展壮大,吸引各银行积极拓展这些企业的授信业务。三是该县S335改线、县城大道高速连接线造等多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动工。至2012年5月末,该县投向城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占了该县全部投资的60.25%。

(二)绩效考核机制诱导。目前,部分银行业机构在授信业务考核机制上往往以时点规模为考核点,致使基层银行“重大轻小”、“重长轻短”、“重城区轻农村”的趋势明显。另一方面,部分银行业机构主要考核短期业绩,对较长期的经营责任激励约束不足,而中长期贷款金额大,效益体现快,且贷款风险潜伏时间较长,考核机制设置不科学导致银行业主动追求中长期贷款。

(三)银行风险偏好选择。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且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加上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较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大。同时,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有待改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时有发生,使银行业机构产生了恐贷、惜贷心理。从风险管控的角度考虑,银行业机构更偏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风险相对较小、信誉相对较高的少数大企业、大项目和重点行业。

(四)信贷管理成本控制。信贷部门人力资源不足,信贷管理成本较高,为了降低信息收集与甄别的成本,银行业机构一般倾向于将信贷资源投向于比较熟悉和容易驾驭的领域,或投向经营历史和信用信息更为完备的大型企业。另一方面大项目、大客户能使银行迅速获得市场份额,并能带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发展,在一定时期内给银行带来稳定的收益。

(五)企业违规融资。一是企业多线融资。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银行业资金流动性趋紧,在出现融资难问题时,不少客户通过关联交易方式归集信贷资金,或者是借道个人贷款获取资金。二是规避信贷新规。部分企业为规避贷款新规对信贷资金用途、支付监督的监管要求,通过关联企业间的虚假交易以“化整为零”等方式获取银行信贷资金,而从属企业以自身名义获取的贷款往往被控制企业挪作它用。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窗口指导,着力防范和化解贷款集中度风险。一是银监部门要加强风险预警监测。强化非现场监管构建贷款集中度风险预警体系,对客户集中度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同时,持续关注辖内大企业、大项目的政策、市场风险,及时向相关银行业机构进行风险提示。二是及时督导化解风险。组织对辖内银行机构贷款集中、关联企业贷款、企业与个人贷款隐性关联贷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督导相关机构积极防范和化解贷款集中度风险。

(二)加强风险监测,着力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体系。一是严把信贷准入,加强对重点产业、项目、企业的集中度压力测试和风险监测,特别要防止中小法人机构贷款集中度反弹。二是加强和健全集中度风险的识别、度量、监测和报告制度,提供多维度的信息,及时进行集中度风险提示和预警。三是建立行业市场信息预测体系,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及时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变化趋势,为实现贷款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加强风险控制,着力促进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一是坚守监管底线。严格执行单一客户和集团客户的监管指标,对于集团客户和大型项目的大额授信要求,可适度发展银(社)团贷款分散风险;二是强化信贷限额管理。应限制对同一地区、行业和客户的信贷比例,根据资本实力、客户特点、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三是强化对客户关联企业授信风险管理。完善对信贷客户关联企业的授信调查、审批及贷后管理的工作机制,切实防范关联性集中度风险。

(四)加强流程管理,着力落实贷款新规。坚决贯彻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严格按照全流程管理信贷资金,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信贷调查、审查和贷后管理机制,严控信贷资金挪用风险。加强制度建设,逐渐健全涵盖中小关联企业和集团客户关联授信的制度,建立关联企业贷款风险保障控制措施,对关联授信业务进行统一和规范,强化对关联风险的调查、审查和防范等环节,切实提高对关联交易行为控制的有效性,防止关联授信不断扩大。

(五)加强理念转变,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机构应转变经营理念,把信贷政策与行业、产业发展政策有机统一起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重点,形成自身的产品特点、客户特点、行业特点、地区特点,提高管控风险、改善经营服务的能力,化解信贷资金在部分行业、地区、客户上过度集中的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均衡发展。同时树立注重资本约束和综合效益的绩效考核观,将长期发展战略转化为特定时期各个层面的工作任务,实现银行长期发展与短期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办高校融资分析 下一篇:温州借贷危机爆发的政策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