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的构建

时间:2022-05-08 02:47:35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的构建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历史学科的要求是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说明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下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人文内涵、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人文精神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历史课堂的功效也从教授知识向培养合格公民过渡,这就对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授课标准和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该如何实现人文精神的构建呢?对此,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而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以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深度,给人以心智的陶冶、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质。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学科。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注意遵循初中历史教学规律

初中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要经过精选或浓缩,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如,新课标下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可以选择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人。这些人物和事例都比较典型。其内容也比较清晰,适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但这必须寓于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渗透,而不是外加的标签。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如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时就从雅典的梭伦改革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从中国的商鞅变法介绍到清末的戊戌维新,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认识和评价改革,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这就很好地构建了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

四、营造人文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让课堂上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从高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五、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升华教材知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这就为学生构建独立的人文精神提供了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让学生学会用人文的眼光去看待世事万物,这样他们就具备了人文精神了。

六、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而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虚无。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丰厚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扬,今天,就让我们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在新课标下,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人文化,培育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评论员.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人民教育,1998(9).

2.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1998.6.

3.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弘扬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4.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6.2.

5.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1998.

(作者单位:河南省虞城县第三初级中学)

上一篇:如何让班干部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 下一篇:用“活”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