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命题角度谈地理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08 01:30:50

从高考命题角度谈地理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新课程背景下地理高考命题的特点

1.阅读能力与研究性学习的考察是当前高考命题的最大特色

新高考的命题依据是:不再寻求记忆具体知识和方法,而是给材料、给工具(图表内含方法),通过图文阅读,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如判断推理、体系综合分析、主要成份分析、区域情景比较等。近几年地理高考中,材料分析题一般涉及的图表、名词、概念较多,信息量大,它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对阅读材料提供的文字及图表信息进行理解、分析,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明确答题要求及其限制条件,然后才能联系所学的知识建立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在解题时,如果连题目都读不懂,那就根本谈不上建模、解答。因此,在高三复习中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对表达能力的重视也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答题的前提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找出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充分运用地理语言,使表达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新高考《考试大纲》地理技能中的最后一项也是要求最高的一项是“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具体分两个层次:(1)规范地使用学科语言。(2)形成科学合理的答题习惯、答题模式。因此对表达能力的重视也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

表达能力薄弱是目前高中学生的通病。通过观察、课堂对话、作业、测试,笔者发现学生的地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影响着他们成功建模――换句话说,学生不会运用地理语言表达,而是用自己的语言随意表述。这其实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展示自己知识储备的重要渠道,此渠道不畅通,在高考中将严重阻碍学生得分,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刻不容缓。

二、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阅读是学生地理学习中获取各类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阅读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学生顺利建模、解题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阅读技能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

导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础,带动各方面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阅读时,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阅读,要明确阅读目的,让学生心理上既有外在的压力(教师的指令),又有内在的动力(解难析疑的求知欲)。教师作导读示范,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导学生对重点要点字斟句酌地反复推敲,全面正确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的实质。如对地理概念的阅读,要紧紧抓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语、用来说明概念的实例(包括正例和反例)、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弄懂概念中模糊词语的含义。此外,对文本素材可指导学生对比阅读、试背阅读、句子结构分解式阅读等。这既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又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

2.阅读能力训练的另一个渠道是习题训练

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通过练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取地理“关键词”。如题目中“句子”的成份――“主语”(确定题中主题,认定答题方向)、“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连词”(看看要回答几个问题),还有关于位置、方向、数量特征、时间、变化方向、变化过程等要素。这些“关键词”的提取是获取有效信息并顺利解题的突破口。

3.重视培养和训练读图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的特点是将“空间概念”和“可量化”的地理事件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利用地理图表为载体,考查学生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一直都是地理高考中最大的特色。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地理图像来落实地理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地理图像语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读图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丰富学生的地理图像语言。学生地理图像语言的储备,是培养和提高图像阅读能力的根本。因为只有拥有丰富的地理图像语言,在读图分析时,才能快速准确地解读有效信息,从而找到已知条件,以利于解题。其实教材上的图像类型十分丰富,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上的各类图像图表,教给学生图像语言,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图像,他们读图、析图的速度与准确度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2)选取一些典型地理图像,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学会地理信息加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高考经典图像或母图,通过以图释文、以图释图、以图解题,用图像来说明和解决问题。例如:假设下图中湖泊A、B都只有一条河流与它们相连,则湖泊A、B中哪个属于咸水湖?

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是从等高线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河流是在山谷位置,在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即湖泊A只有河流流入,湖泊B有河流流出。根据咸水湖主要靠蒸发而(不是径流)支出水分的特点,即可以判断湖泊A为咸水湖。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图像类型如此丰富,地理图像中隐含大量的信息非常有用。

通过这样有步骤地训练,在地理建模过程中,尽管题目长、图像多、信息量大、数据关系复杂并有时显得隐蔽,但学生对信息的感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能通过文字阅读进行图像信息加工处理,提取问题中的有用信息,建立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将数据条理化,理顺各种关系,建立起直观的地理信息图,成功建模。

三、地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面对新的地理高考命题特点,学生要会用学科语言答题,做到描述科学、严谨、规范。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规范授课语言,起到语言示范作用

教师在说明地理问题时,要注意改进自己的授课语言,不能通俗讲述,要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这样不但准确易懂,而且可以影响、带动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表述方位时,不能随意使用“上、下、左、右”,而要用“东、南、西、北”;在讲解地质构造时,不能将“向斜槽部”说成“岩层中间”、“向斜中间”。教师语言不能随意性太强,只求讲明白,一定要做到语言规范,学生听的多,自然也会说。鉴于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用专业术语讲述,起到语言示范作用,在教师规范语言潜移默化的感染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然有提升。

2.加强地理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地理问题的表达离不开地理基本概念,如不掌握一些主要概念,就难以构建地理知识的结构,学生就有口说不出。所以,对地理概念教学,不仅要学生记忆积累,更要理解其本质含义,重视概念、原理等重要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便准确地应用于表述中。例如:“季风”和“季风环流”;“气温”和“温度”;“地方时”和“区时”;“寒潮”和“寒流”等等。

3.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地理语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而内化。教学中,通过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常用的做法是:让学生说过程、说意图、叙述解题思路、说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通过看、想、议,最后正确完整地表述。

语言训练要有层次地进行:(1)正确性。在应用文字表述时要注意,地理专业术语的运用应力求准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叙述要符合地理学科习惯和规范。(2)完整性。没有信息丢失,尽量多角度分析,不遗漏知识点,但力求言简意赅,不漫天撒网。(3)逻辑性。在表述过程中,做到逻辑严密、文意顺畅、层次分明,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的情况。在表达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得出多方面的要点,但要围绕主题进行阐述,重点要分明、简洁,千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

实践证明,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通过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同时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思考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根有据地想、有条有理地讲。

4.要重视评分标准的应用

评分标准是得分的依据,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广大师生应有的重视。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平时做题时就要注意伴着标准答案的路子来,及早培养学生表达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能力,使之成为学生以后答题的蓝本,这无疑对高考应试是极为有利的。

上一篇:班级管理的“留缺”艺术 下一篇:做个真诚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