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ESP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07 04:41:28

高校ESP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从分析我国高校ESP教学现状入手,进一步剖析了ESP的特性及教学原则,并对目前ESP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学习资源的创设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ESP 需求分析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039-02

一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英语仅仅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时代已经结束,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国内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屡屡碰壁,如当律师的在涉外案件中出庭时无法用英语与当事人顺利沟通,从事贸易的不会报关、不会用英语谈判等等。而这些学生大多都已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甚至专业英语四八级,还有不少同学通过了托福、雅思等考试。由此可以看出,实际应用能力成为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最为薄弱和欠缺的环节。这让传统的英语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其中ESP教学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二 ESP概论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及需求而开设的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其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开展工作的实际交际能力。而传统的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教学却重“知”(knowing)轻“行”(doing),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很难适应工作岗位。ESP则推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注重行为能力的培养,是对EGP教学的有益补充和修正。周平(2003)指出,外语教学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一端是EGP教学,另一端是ESP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EGP重在普及,注重基础语言技能的培养,为以后的语言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ESP贵在应用,重点培养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是EGP的延伸和补充。

三 ESP的教学原则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ESP的基本教学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authenticity)是ESP教学的灵魂。在ESP教学中,真实性应该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真实的语料。ESP重在实际应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接触的教材及一切学习资料都应是真实的,而不是为了某一个语言点而刻意编造的学习材料。教师应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行业原汁原味的语料,这些语料应选自英文原版材料,文字表达地道规范,用词概念准确。教师在选择这些语料时,要保证难度与学习者的真实水平接近。

第二,真实的学习任务。ESP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展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需求,尽可能地模拟学习者的目标工作情景,设计一些真实的学习任务,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样的训练才是有意义的。真实的学习任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为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2.需求分析原则

需求分析是任何课程设计的前提,更是ESP课程成败的关键因素。Hutchinson和Waters(1987)将需求分为两类: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在ESP教学领域,目标需求是分析学习者在未来的社会工作环境下需要掌握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目标需求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而学习需求则是指学习者为了掌握这些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而要做的一切。

实际上,需求分析就是找出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期望值与当前水平之间的差距,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学设计提供有力可靠的依据。因此,教师应充分调查摸清学生的现实需求,结合当今社会的形势需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首先,ESP本身的属性决定了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中,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帮助和促进学生构建意义的推动者,只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反馈。

但是,如果教学只采用单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就会导致有的教师忽视了自己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启发大大减少甚至取消,也很容易导致那些自觉性较低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组织和监管不到位,而放任自流,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因此,我们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也可称为“双主模式”。该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综合。它摒弃了两种教学模式各自的不足,综合了两者的优势,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并不会自始至终主宰课堂,而是在必要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掌控学习的过程和节奏,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一收一放”的状态,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Dudley Evans和St. John(1998)提出的ESP教师的五种角色:(1)他首先是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teacher);(2)他必须是一个合格的课程设计者,同时为学生提供实用可行的教学资料(course designer and material provider);(3)他既是专业教师的合作伙伴,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collaborator);(4)他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教学研究人员(researcher);(5)他应该精通ESP的测试与评估(evaluator),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的分析总结。

四 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高校的ESP教学普遍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定位和设置不合理、ESP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环境较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滞后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及目标工作岗位的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各高校可以从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目标出发,根据本校的优势资源开设适当的课程。

2.师资队伍建设

ESP课程的特性,无疑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ESP师资队伍发展不够成熟,很多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工作经验,从而不能很好地将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各高校应以多种渠道加强师资培训,比如选派教师去国内外的ESP教学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也可定期邀请国内外ESP专家到学校进行培训指导等等。

3.学习资源的创设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指出,学习资源(learning resources)是指支持学习的一切资源,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和环境,甚至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在各高校,ESP学习资源的开发应包括教室、图书馆、模拟工作室、网络资源、教学软件、教学平台等。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索国内外最新的ESP资源,也可把自己的教学资料如课件、讲义、视频等上传,与他人共享。如能筹建一个专门的ESP网络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必将能大大节约各高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时促进各高校ESP教学的健康发展。

五 结语

高校ESP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材开发及学习资源的创设方面着手,规范ESP教学,让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和建设,为更好地应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培养出更多的既有较高英语水平又有扎实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J].外语电化教学,2005(5)

上一篇:如何应对中考阅读中“阐释解说”类题 下一篇:历史的映射及其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