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选秀如烟花般易冷?

时间:2022-05-07 02:53:34

音乐选秀如烟花般易冷?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火爆,令音乐选秀这种电视节日模式的巨大商业力量头一次被业内所正视,然而轰轰烈烈的音乐选秀大军背后的隐忧也十分明显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青海卫视《花儿朵朵》、云南卫视《完美声音》、山东卫视《天籁之声》、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东方卫视《声动亚洲》……2012年,国内十余档音乐类选秀节目热热闹闹扎堆荧屏,选手忙碌赶场,观众眼花缭乱,演艺公司的高调宣传丝毫不掩其商业野心。随着2013年《中国偶像》、《中国最强音》等一一登上各大卫视的上星频道,可以预见的是,音乐选秀节目的风头仍旧会一时无两。

平民化娱乐走向台前

中国电视音乐选秀始于2004年,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火爆令音乐选秀这种电视节目模式的巨大商业力量头一次被业内所正视。就在李宇春、张靓颖等超女红透半边天之前,有一首歌以及一个人已经风靡互联网,造成社会议论不止的舆论话题——当《老鼠爱大米》那简单直白的旋律、歌词与芙蓉姐姐那并不曼妙的身段深入人心之时,大众娱乐的时代来到了。而“超女”则让这种当时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平民化势头成为不可阻挡的现实。

在打造《超级女声》之前,湖南卫视最成功的电视节目是《快乐大本营》,但那种明星参与互动游戏的节目模式,让大多数电视机前的观众,仍然只能是一个旁观者。而《超级女声》不同,从海选的选手到电视机前以短信支持选手的粉丝们,《超级女声》将娱乐让每一个人触手可及。“超女现象意味着精英娱乐的审美疲劳和平民文化的崛起”,在超女火爆得一塌糊涂的2005年,这一说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到底为何音乐选秀成为了各家电视台争相追逐的热饽饽?细究起来,原因不外是随着选秀而衍生出来商业价值。

在2005年,随着超女们的偶像指数一路上扬,最偷着乐的想必是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巨头们,原因很简单——超女选手是否能够继续留在舞台之上,短信投票是关键性因素。那个时候,中国民众与短信服务还处于蜜月期,而超女很幸运地搭上了这班车。据统计,当年《超级女声》共获得约3000万元左右的短信收入。除此之外,蒙牛酸酸乳的冠名权为1400万元,再加上日渐升温的手机铃声热潮“火上浇油”,“超女”或者说音乐选秀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众人垂涎争抢的大蛋糕。

有产业,选秀才能延续

接受记者采访时,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曾无奈地说:“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现象,做节目会一哄而上,把节目资源完全消耗掉。”《超级女声》开选秀先河后,带动了音乐类选秀节目的风潮,《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等各类音乐选秀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搅热了电视荧屏。有业内人士透露,当时全国每天有一万人在赛歌,形成全民KS的娱乐文化风潮。节目的严重同质化,观众审美疲劳,在残酷竞争的电视江湖中,粉丝经济的节目资源正在一步步被消耗殆尽。

2011年,广电总局出台新政“限娱令”,要求各地方卫视从2011年7月起,在17:00至22:00的黄金时段,娱乐节目每周播出不得超过3次。“限娱令”的颁布引来很多人的不理解,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娱乐节目的质量已经令人堪忧。节目雷同、功利性强、过度娱乐化与低俗化成为了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国产娱乐节目的普遍看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乐选秀。当“想唱就唱”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当观众厌烦了台上选手不知所谓的煽情与眼泪,全民音乐选秀的七年之痒开始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2012年7月13日,《中国好声音》的第一集在浙江卫视一经播出,便获得了极高的关注与评价。事实上,吸引观众的并不是“好声音”请来的4位华语音乐重量级导师,而选手们如黄莺出谷般的嗓音固然悦耳动听,但对于多年来经历过种种选秀耳朵已经阅尽千帆的观众而言,这也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观众感兴趣的是另一些东西,比如导师背身“盲选”学员,比如选手们还可以反过来选择导师,再比如几个导师经常会为争夺同一个优秀学员而大打嘴仗,这一切都让观众感到新鲜又有趣。

《中国好声音》源自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Holland,它在2012年的下半年又掀起了一股海外模式节目引入国内的娱乐风潮。确切地说,《中国好声音》已经脱离了单纯的音乐娱乐选秀,它为中国音乐带来了一股清风,使普通大众开始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有了新鲜的认知,更使业内人开始思索“好声音”如何变成“好生意”,这种音乐产业链价值的完全被激发将对中国音乐产业产生巨大影响。除去节目冠名费、赞助广告等等种种常规商业运作,“好声音”更为旗下优秀学员推出个人MV、开办全国巡回演唱会、参与国际音乐节、制作音乐剧、发行专辑等等,这些都是之前的国内音乐选秀节目没有做到的,也正是“好声音”为音乐选秀节目如何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启示。

商业之后还是音乐

李昊翰是《中国好声音》中刘欢团队的学员之一,来自重庆的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电视音乐选秀。2006年,李昊翰以“山野”的艺名参加了那一年的央视《梦想中国》音乐选秀,但遗憾地在半决赛落选。在《中国好声音》的比赛里,李昊翰依然没能走到最后,但他仍然感谢这个平台。“如果没有好的音乐创作,那么‘好声音’的歌手们仍然只能是好声音。”这是在感谢之外,李昊翰所说的最坦白的一句话,也揭出了轰轰烈烈的音乐选秀大军背后的隐忧——与相对容易找到的好声音相比,创作型音乐人才更似大海中捞针。

刚刚闭幕的第32届香港金像奖上,香港电影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仍然凸显,不仅仅是演员力量的青黄不接,更令人担忧的是导演、编剧、美术指导等创作人才的青黄不接。放到国内音乐产业同样有这样的忧虑,选秀歌手大多翻唱经典老歌,而鲜有新的精彩的音乐作品诞生,对于中国音乐产业来说,阻碍前进步伐的并不仅仅是唱片收不收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创作力量的缺乏。

著名歌手同时也是创作人的张震岳曾在接受采访中这样说道:

“原创音乐与流行音乐并不矛盾,我们需要的是让原创与音乐对接的渠道。”对于音乐选秀来说,选手参加完比赛,就会有合适的唱片、经纪公司为他们规划唱片、演出、广告等工作,这就是产业链的价值和威力,但产业链的源头与核心始终是音乐,没有好的音乐作品何谈产业?

中国的音乐选秀一直在荆棘丛生中跋涉向前,但现在,从选秀的浮华表象中挣脱出来,去还原音乐的本质的时候来到了。

上一篇:在“疯狂”创意中坚守现实 下一篇:视频网站用“自制”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