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次生火灾的防范

时间:2022-05-06 09:07:39

地震次生火灾的防范

摘要:地震次生火灾的破坏性不亚于地震本身所造成的损失。采取积极有效的抗震防灾措施,加强社会抢险救援能力建设,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防止次生火灾危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地震次生火灾防范

地震是一种世界上发生频率高、危害大的灾害性自然现象。毁灭性大地震往往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发生地震不仅会造成房屋倒塌、工程设施破坏等一次性灾害,还会诱发火灾、爆炸、海啸等次生灾害。在各种地震次生灾害中,危害最大、首当其冲的便是地震引发的火灾。如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火灾136起,扩大蔓延了77处,烧毁面积35km2,全市建筑的61%约21.9万栋建筑物被烧毁,死亡5.6万人。因此加强对地震次生火灾原因、特点、防范措施的研究,对于减少和控制城市大火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地震次生火灾的原因。

地震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在瞬间会释放出巨大能量,引起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储罐、管道等设备设施的损坏,因而引发各种火灾和爆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因建筑物破坏而引发的火灾。现代建筑物内存在大量可燃物和易燃物,如日常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存在各种点火源,如电气线路、电气设备、生活生产用火等等。当建筑物遭遇强烈地震时,建筑物会发生摇晃、破坏甚至倒塌,导致可燃物与点火源相互作用而发生火灾。

1.2因燃气、燃油等易燃易爆危险品泄漏而引发的火灾或爆炸。宾馆、饭店、住宅及某些生产企业使用煤气、液化气作为燃料,特别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储存大量的易燃易爆危险品,当发生强烈地震时,管道、储存设备扭曲、破裂、拉断,致使燃油、燃气等易燃易爆危险品泄漏,遇到明火或静电而发生火灾或爆炸,如日本新泻地震,昭和石油公司新泻炼油厂发生熊熊大火,烧毁2个45000吨油罐,3个3000吨的油罐,居民住房18栋。

1.3临时抗震棚引发火灾。强烈地震发生后,因大量建筑物遭到破坏,供电、供气等设施不能正常使用,临时搭建的抗震棚采用可燃材料。因大量使用临时照明,取暖、炊事用火不慎引发火灾非常普遍。

2、地震次生火灾的特点。

2.1突发性和意外性

任何强烈地震的发生,都会伴随着火灾的发生。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很难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而且地震作为一种灾害性自然现象,在几十秒内瞬间发生,因而具有意外性和突发性,相伴而生的火灾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2多发性和同时性.

强烈地震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在瞬间会使整座城市或地区成为平地。破坏作用可能波及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地震强度越大,波及范围越广,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导致大范围、大面积、多次火灾的发生。

2.3危害性和残酷性。

火灾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它会进一步加大地震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甚至会超过地震本身所造成的灾害。如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造成全市50多处同时起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最终烧毁了街巷521条,约10km2,大火损失约为地震一次性损失的3倍。在现代城市,人员密集,建筑物庞大,更容易蔓延成为城市大火。(烧毁建筑物在50栋以上,延烧建筑物面积达33000m2以上的火灾为城市大火)

2.4艰巨性和伤亡性。

当发生强烈地震时,道路、桥梁会遇到破坏,供水、供电容易中断,地震引发的火灾具有多发性和同时性,扑救火灾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在大量建筑物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大量易燃易爆物品泄漏,随时都有发生多次爆炸的危险,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员伤亡也将难以避免。

3、防范措施。

地震难以预见,也难以控制。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却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使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3.1认真编制落实抗震防灾消防规划。

消防灭火救援作为生命线工程,在抗震防灾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城市,除了要制定一般的城市(镇)消防规划以外,还要以城市消防规划为基础,根据抗震防灾特点,制定城市抗震防灾消防规划。城市抗震防灾消防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城市布局。城市布局主要指城市自然或行政的分区。按照国家消防规范标准,易燃易爆危险品厂房或库房等可以设置在相对安全地带,但对于地震地区,城区内应严禁建设。市区内现有的易燃易爆工业、企业,应迅速搬迁,布置在城郊安全地带。对于地震时有可能造成严重次生火灾的其它火灾危险性大的工程、仓库也应有步骤、有计划的迁出,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安全地带。

3.1.2功能分区。功能分区要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环境、保障生命安全的原则,使政治、文化、教育、科研、工业、生活、仓库、商业等区分合理,消防分区要明确。为了方便群众生活商业区要分散布之,不宜过于集中,且应靠近城市主干道。

3.1.3居住区分布。人口居住不宜过于集中,应利疏散,一般以3-5万人为一个居住区为宜。

3.1.4交通道路。主干道应多、应宽,防止震时建筑物倒塌堵塞道路。大城市必须建立城市环形道路,道路和桥梁要符合国家抗震要求。

3.1.5消防给水。消防给水不应因地震而中断,要采取充分的抗震措施。一般应采用钢管或铸铁管,接口采用柔性连接。在管道拐弯、丁字接头处以及穿越河道等特殊位置,采用机械式柔性接头。

3.1.6 通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通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报警和消防联络的主要渠道。唐山地震中,市话通信楼房一塌到底,通讯设备全部砸毁;市长途通讯枢纽楼房,局部倒塌,通信设备心脏电源和部分载波设备震坏、砸毁,导致对内外通讯中断约40个小时。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提高通讯线路、机房等重要设施的抗震能力。通讯设备要做到脚下生根、左右相连,形成整体,便于维护。

3.1.7供电。地震造成电力系统瘫痪的事例较多,为了保证地震时高压电器设备不受震害或减少震害,宜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城市供电应采用多电源环路供电;二是变电所、配电室、控制室、调度室的设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提高一级设防;三是提高供电设备本身的抗震能力。

3.1.8 燃气设施。燃气储罐的基础应坚实,防止地震时不均匀下沉而使罐体拉裂造成漏气,引起爆炸起火事故。储罐的进气管必须设有紧急切断阀,并设手动和自动起闭装置。燃气管道应采用优质钢管或灰口铸铁管。

3.1.9 消防站。在唐山地震时,消防站的建筑大部分倒塌,消防车辆和装备被砸坏,对执行救援任务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消防站的建设要采取一定的抗震措施:一是消防站与周围建筑物保持足够的距离,防止震时其他房屋倒塌影响消防站建筑和装备;二是消防站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基本烈度提高一级抗震设防;三是消防站应设置备用场地和备用出口。

3.1.10建筑物。提高建筑物的耐火性能和抗震能力是抗震防灾的基础。市区要建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严格控制三级建筑物,严禁使用四级建筑物。楼距宜按屋檐的高的1.7-1.8倍确定。

3.2加强社会救援能力建设。

消防部队担负着日常防灭火和抢险救援的双重任务,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现有的装备和人力难以应付艰巨而繁重的抢险救灾和灭火任务。因此,建立一支反应快速、战斗力强、通用的常备救援队伍,并建立一支预备队伍,是非常必要的。无疑,消防部队作为这支常备队伍和预备队伍的主体具有独到的优势。所以,消防部队应转变观念,在加强防灭火工作的同时,应加强抗震防灾救火方面的训练,加强抢险救援能力和个人防护装备的建设。

3.3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能力。

在火灾条件下,如何做到逃生自救,提高个人的防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当发生强烈地震时,居住、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临时用火、用电量增加,更容易引发火灾。因此,普及消防、防护自救等防灾知识,使人们懂得防火常识、逃生自救常识,提高防灾意识和能力,对于减少地震次生火灾的危害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建华.《城市消防规划学》.群众出版社,1997.

上一篇:地铁车站的防灾分析及救援措施 下一篇:东平湖滞洪区工程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