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绘画浅识

时间:2022-05-06 02:37:46

倪瓒绘画浅识

摘 要: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抒情写意的最高峰。元画以高逸为尚,放逸次之。倪云林的山水画是高逸的最典型代表,是中国山水画史上高逸的颠峰。倪云林创作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语言,把中国文人画发展到空前完美的形式。

倪云林的绘画形式在构图、章法、笔墨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画面布局有自身的艺术规律,这些画面语言组成空阔、平淡、幽静、萧疏的意境。通过对倪云林作品形式的研究,深入体会倪云林的绘画艺术,更好的对倪云林的绘画进行学习、探讨。

关键词:山水 抒情 形式 虚静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The painting of Ni Zan

Zhao Hong

(China Academy of art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ainting is the highest pea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lyrical freehand. Yuan painted Manhattan is still followed by Romantic and Uncontrolled. the Manhattan landscape painting of Yunlin Ni is the most typic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history of Manhattan and unprecedented. Yunlin Ni's crea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with its unique language, developed the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to an unprecedented perfect form. Yunlin Ni's form of painting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the rules and the works are unique. The screen layout is special, these screen language seem Kongkuo dull, quiet and emptying. By researching of the form of Yunlin Ni's painting art and deep experience of his painting can learne his painting better.

Keywords: landscape; lyrical;form; xujing

1 画面形式静美

如果把“静”作为绘画的最高美学标准能成立的话,那么,在全部中国绘画史中,除了倪云林,无人能及。倪云林的画静到极致,倪云林的绘画形式也简约到极致,倪的绘画风格也清逸到极致。[3]

传统中国画讲求静穆作风和宽宏气度。讲求儒家“文质彬彬”和“外柔内刚”的静美。倪云林的画以柔淡为尚,以静为美。笪重光《画签》有云:“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而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1]王石谷 、恽寿平在此结束语后评曰:“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我们看倪云林的画面没有大片飞动的墨,没有粗拙跃动的笔,他的笔下既无浓墨,也无实笔,用笔用墨皆以“淡”为特色,无觚勾脚之状,而有云横雾塞之态。线条柔和,干撒松淡,墨若淡若无,显示出一种轻悠舒缓的状态和简淡空灵、静谧高逸的禅意。[3]倪云林的画貌似平淡无奇,然而其中内涵丰富蕴藉,动势深藏于内,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倪云林画中的树、石,更是千岩万壑不能过之。

“静”是老庄所宣扬的中心。静是表面的状态,其根本和目的都是达到它的反面更超越之。“静”是为了涵纳万物,“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夫虚静枯淡 ,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无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倪云林以老庄学的精神,投向自然,亲近自然,抒写自然风光,倪云林的精神已经深深地、静静地、默默地与这无限的太湖风光浑然融化、体合为一。他的心灵特性全部融化在笔墨里,浑然坐忘于山水间,表现的山水一片荒寒,恍如原始天地,不见人迹,纯然一块自然生命。他的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4]。倪云林的一丘一壑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粹,他表现的是无限的寂静。

魏晋南北朝喜“初发芙蓉之美”。儒家经典《易经》认为:最高的美是本色的美,即白贲之美,如玉之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中国的山水画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都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即白贲的境界。[4]倪云林的绘画就是白贲的境界。他的画古淡、天真、简而厚,他运用抽象的笔墨,皴擦点染,于笔情墨韵中点线交织,洗净铅华,超脱绚丽耀眼的色相而神韵骨气惧足,轻烟淡彩,虚灵如梦,在静观寂照中,体悟生命之深透,可称空间绝后。

2 构图形式简逸

构图在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中更多是称作“经营位置”,在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就有“经营位置是也”的六法论述,经营位置指的是绘画构图或布局,所谓的经营应该是画家苦心思索的过程的反映,这一步是绘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画记》中,把经营位置列为画之总要,可见在绘画创作中构图的重要性。

“简”是倪瓒的艺术风格中最为直观的一个特征了,“简”是间洁、单纯,在倪瓒大量的山水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最为突出的应该是“简”了,这种“简”应该是一种“极简”,无论是章法还是笔墨,倪瓒的山水画总是以一种极简的面貌出现,我们看到的艺术形式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茅草亭、远山、枯树、丛竹,意象是简练的,构图是简洁的。

倪瓒的山水多用“一水两岸”的“三段式”平远构图方法,这种构图简而又简。描写的无非是几棵小树,一个茅亭,远抹平坡,大片湖光,却一笔不着,但仍有水的感觉,没有人物,没有动态,极其普通常见的简单景色。[6]具体表现为:整个画面由近景、中景、远景三个部分组成,中景为一河或是一江,近景和远景分别为一河或一江的两岸;近景放的较低,远景放的很高,给人一种萧疏的静洁、空旷冷峻的感觉。

关于倪瓒的经典的“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方式的形成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追寻。首先,“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方式,呈现出的整体画面效果是江天渺远的“平远”之势。郭熙《林泉高致集》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之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陈传席先生在评价“平远”时说道“平远”给人以“冲融”的感觉,不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任何压迫。一般说来,“平远”的用墨较淡,其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地。这更符合山林之士的精神,也是山水画更成熟的境界。郭熙之后,“远”成为山水的自觉,山水转向“平远”发展,倪瓒对“平远”的选择正是自身山林之士精神的体现。

其次,云林构图上借鉴了董源、赵孟的“平远”构图法。比如董源的《寒林重汀图》、《潇湘图》、赵孟的《水村图卷》,已趋于平远山景,此类“平远”式构图为倪瓒构图的“三段式”奠定了基础。《潇湘图》从松雪斋流出后即为清阁所藏。“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清阁藏图目》有:“张僧繇《星宿图》……董北苑《河伯娶媳》、米南宫《海岳庵图》、马和之《小雅六篇图》”。《河伯娶媳》即后来为董其昌收藏并改名为《潇湘图》者。倪瓒能够朝夕面对董源的手迹,对董的笔墨、构图之法会深有体会。这种“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方式,能够体现江天渺远的“平远”之势。有“远”和“淡”的境地。区别于北宋前期的山水画高远之势。这种“平、淡”也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需求[2]。

再次,倪瓒的“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方式与中国传统绘画一致采用的组合与“填充”式的构图有很大关系。刘道光先生在讲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时说:“文人画的构图形式其实就是组合与填充式的构图,他所由来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形式,组合与填充正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两大法则”,中国传统的“组合”与“填充”式的构图方式不必考虑时空关系是否合理,画者作画式时需要解决的只是画面空间的布白处理,整体画面效果的平衡感。所以中国画能够千里之遥浓缩在咫尺之内,可以用墨色的变化把重叠山峦的前后关系表现无遗。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起、承、转、合。画家作画,在确定了画面的主体之后,就要有与主题部分相承、转的部分,而这些就是“填充”的部分,整体的画面就是“组合”的结果。倪瓒的“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方式在过程上也是这样的。这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是倪瓒自身修养的体现。

倪云林前期绘画如54岁作的《松林亭子图》,画面还可以明显看到他学习前人的影子,董、巨的披麻皴,李成、郭熙构图的纵深,有宋画写实的味道,近山和远山还没有拉开距离。而他成熟期的作品画面形式感一下子增强了。远山和近山拉开了距离,画面完全呈现平面化。画面萧疏空旷,艺术上已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如66岁创作的《枫落吴江图》、72岁创作的《江亭山色图》和《紫芝山房图》,皆是他成熟期的典型绘画形式。

3 笔墨形式讲究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在中国画的技术特色中笔墨是重要的一部分,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离开笔墨就谈不上绘画,倪瓒的用笔可以说是个性化的,笔墨之间是凝练的艺术语言,有意无意,随意自然.“逸笔草草”道出了倪瓒对笔墨的追求,即以抒写情怀为主,摆脱形的束缚。

山水画由唐至宋,有两大主要风格。重构成者,重峦叠嶂,取雄奇伟岸之势;重韵味者,抹云度岚,求嫣然百媚。入元之后,文人画家一变古法,更追求笔墨情致。[2]元代四大画家中,与王蒙的“繁”、“密”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便是“逸笔草草”的倪瓒。倪云林认为草草而成者,“率意为之”的作品可得“意”、“韵”。倪云林将宋画森严的法度,以灵秀之笔化之,变“质实”为“虚灵”,于“简率”中体现文人虚和萧散的笔墨意趣。所谓简率,是“简约而不简单”。他以情为基,又以情为顶,重在抒发文人的“士气”。倪云林用笔轻松、有意无意、若淡若疏,用笔干净(道和佛是一致的,不过佛比道更“过火”一些,道家主“静”,佛家主“净”,净比静更彻底)。[3]有李成惜墨如金的特点,在简练的笔墨中传达思想情感之美。倪云林受赵孟影响,把书法用笔运用到绘画中,侧峰入笔,结合南宋小斧劈皴特点创“折带皴”。董、巨的披麻皴不适合描绘太湖坡石,而荆、关、李成用笔揉和之后的“折带皴”,可以表达太湖边上坡石的肌理,画面有层次感,增强了“平远”的效果。宋欧阳修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王安石也说:欲寄荒寒无善画。所以“萧条淡泊”、“闲和严静”,“趣远之心”以及“欲寄荒寒”等,都主要是指心境和意境[5]。自然界或山水本身并无所谓“萧条淡泊”、“闲和严静”,通过自然山水来传达出这种主观心境意绪是一件困难的事,倪云林为首的元四家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一难事,开拓了宋元山水画意境,使文人画发展到高峰。

倪云林画面的静、构图、笔墨章法的简等构成了倪云林独特的绘画形式。传达出独特的意境之美。轻柔静谧、古淡天然。艺术是时代灵魂,是时代折射镜,倪云林的山水画,反映了元代文人心声,从历史发展规律看,也是时代必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文化多元的时代,重温大师,重温传统,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下,立足当下,瞻望明天的朝阳。

参考文献

[1]98第01591号 俞建华 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593-603 .

[2]2000第82231号 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M]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77,85,90

[3]丛书 陈传席 《弘仁》[M].长春 :吉林美术出版社[M] 1997.117-154.

[4] 2001第064647号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34-37.

[5] 李泽厚 《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180-182.

[6]2003第0027409号 陈雨扬《倪瓒 》[M].北京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114-116.

[7]丛书新登字06号 樊波《董其昌》[M] 长春: 吉林艺术出版社1996.127,181.

[8]2003第079115号盛东涛[M] .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82-84.

[9]支英琦.春树云林一惘然[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5):28-29.

[10]彭茵.倪瓒与元末题画诗的发展[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2):132-134.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理论式反思教学应用实践 下一篇: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