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06 01:14:26

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策略研究

民间“小传统”社会中音乐文化遗产苦于没有传承人,而高校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往往是被动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受既定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因时代变更和区域同化等原因而匮乏,故难以取得进展。据了解,相当多的中小学有乡土音乐教材,但师资大量缺失。因而发现传统音乐文化师资(民间艺人)、积累传统音乐传承经验和探索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等工作值得我们倍加重视。

一、任务与责任

迄今为止,我们的传统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尚显薄弱,传统音乐教育氛围不够浓厚。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下,高校全面推行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难度较大。从下表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专业教学计划涉及传统音乐教育的领域只有《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这两门课程。

尽管上述现状的形成有着诸多的历史原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众多音乐学家的研究与倡导,“欧洲音乐中心论”在我国的影响似乎正在逐渐减小。但是,如何使传统音乐的教学与实践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尚待进一步研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笔者认为:

1 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及其文化事象

民间音乐五大类(民歌、民间歌舞、说唱、戏曲和民族器乐),其中前三类属于民间声乐的范畴。如教师要求学生切实学习演唱,并规模化、综合化、生活化地表演出来,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重新正视民间声乐在整个声乐艺术中的地位,并把伴奏乐队或组合伴奏乐队重新放入到声乐表演中去,即可改变长期以来为伴奏碟片“伴唱”的被动现象,并明确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

民间舞蹈方面应紧密结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即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淮河两岸的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颍上花鼓灯),促进与民间艺术团体的交流,不间断地向民间艺人学习传统音乐并参与其表演,以便从中获得课堂教学不具备的感性认识及传统音乐的理论知识。此外,建立传统音乐乐队,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曲目的综合表演能力,如《游场》(淮北民间器乐曲)等。

2 继承与创新

除了学习、继承传统音乐文本以外,我们联合本院文学院老师创编梆剧《百元记》,该剧以汶川大地震后本院捐款活动中,贫困学生在捐款时产生的误解和消除误解为线索展开,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精神风貌。该剧上演后,界首扁担戏的传承人朱允德、朱学伦两位民间艺术家表示,他们愿意无偿培养扁担戏新一代传承人,尤其希望高校学生能对该戏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目前,我们已对该剧剧本创编、戏剧人物设计、唱腔设计、舞台造型,以及社会演出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

二、文本与本文

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教授曾在《音乐的“文本”和“本文”》一文中指出:“民族音乐家们所说的‘本文’就是‘所指’,即事实上存在的音乐,而‘文本’就是‘能指’,即符号记下来的乐谱和用文字记下来的歌词。”在教学中,我们在重视对文本学习的同时,还把民俗学、地理学、美术学等学科融合进来,把视角投放到皖北广阔的音乐文化事象之中,对学习研究对象展开立体化、综合化、社会功能化的综合教学。2008年7月8日,一方面,笔者带领学生赴界首苗湖观摩了苗湖书会,部分学生参与了演出。另一方面,还聘请了渔鼓艺人苗清臣等民间艺术家来校讲、演,让当代大学生在与民间艺术家及民间艺术的近距离接触中,更好地研习中国传统音乐。有学生在作业里这样写道:“《民间音乐艺术》这门课我当初认为是老古董,在第一节课之前,想走进教室的应该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没想到却是小伙子。”不难看出,持有这种看法的学生不在少数。这说明,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人都已经老龄化,新生代在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很少再有机会认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艺术相比,新生代学子或多或少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缺乏科学体系化、社会行为化、时代功能化的文化偏见。

三、设想与瞻望

笔者设想在原有传统音乐教育策略实践之余,以颍淮流域文化为依托,结合我校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皖西北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基地的便利条件,促进皖北音乐文化产(结合本土时代文化资源创作)、科(皖北音乐科研)、演(编创并演出具有皖北音乐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优化组合地方音乐文化研究师资小组(皖北音乐文化研究小组已经成立,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进行皖北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同时将皖北民间音乐文化融入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科研环节,使其能在更为广阔的音乐文化视野中得到理论上的升华。具体设想如下:

1 突出“体化实践”

民间音乐是本位文化最生活化的表现,我们应注意课程的长期效应,激发学生的民间音乐艺术实践热情,结合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推动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发展,为当下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重新关注中国文化中注重实践经验的民间文化所体现的历史真实,从身体的行为及其直接感受出发,更有效地探求以民间仪式为代表的“隐性知识”及其所存在的“历史记忆与价值”(民族音乐学家萧梅语)。

2 师资转型机制

探索新的传统音乐教学策略,打破传统师资制度模式,从制度上保障民间艺术家的授课权益,“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仅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描述、解释、记录和研究,还以“局内人”的位置去生活、交流、参与。带动师生去做田野实践,让民间民俗活动与学校校外艺术活动融合起来。迄今为止,受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苗湖书会》负责人苗清臣邀请,我们的部分师生已于2008年农历六月初六参与了部分相关的民间音乐文化活动。此外,笔者拟计划申请建立安徽花鼓灯艺术传承高校教学基地,使花鼓灯传统艺术能在地方高校得到继承与发展,并在下学期成立木偶剧团,充分运用同学们的专业互补性,进行制作、创作与排演。

3 调整课程结构思路

调整课程结构思路,以专业课程《中国民族音乐》为主导,把《民间音乐艺术》公共选修课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主要针对音乐专业学生选修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学”理论,并以本体实践为主展开专题讨论;其二,以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民间音乐视角,向学生讲授“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对象扩大到非音乐专业的其他学科学生,并实施英语和汉语双语教学。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提倡“四个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音乐与文化相结合。(音乐教育家王耀华语)

结语

传统音乐教育关键的环节是传承人,那么,从高校、民间艺术家这一链条中构筑起传承民间音乐的基石,无疑将会成为传统音乐教育的生力军,并成为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引擎。构建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必须抓住高校音乐教育这个“龙头”。建立完整的中国音乐教学体系、扩大民族音乐课程的比重、加强高校音乐课程与本地文化的联系,将民族传统音乐课程系统化、动态化和大众化。在文化多元发展的当下,继承传统既是需要,同时也是规律。传统音乐文化走低与教育直接相关,因而,中国传统音乐重新走向大众不仅是它本身趋向所使,也是民众文化艺术需求的结果。

上一篇:行走在泰戈尔的音乐天空 下一篇:尊重教材,活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