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探讨

时间:2022-05-05 08:21:32

当代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探讨

摘 要: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都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对于缺乏心理准备的新生来说,进入大学后要面临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在这个心理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能否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今后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掌握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因此,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心理调适 心理表现

大学阶段,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环境的突然转换,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不能尽快地适应环境,表现为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方法与氛围的不同、学习适应的不良、父母的期望难以达成、与人交际的困难等,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所以,在这个心理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能否正确认识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好坏。

因此,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过科学的治疗途径,正面应对并有效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1.常见的心理问题

1.1失落心理。

1.1.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失落心理是一种对自己某种行为后果或境遇与预期相差甚远而感到失望的一种消极心态,在大学新生中是一种以不同程度存在的普遍状况。新生们在入学前大都会憧憬自己的大学会是怎样,大学学习生活又会是怎样,甚至将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把大学校园活想象成了一个浪漫、神秘和多姿多彩的乐园。当进入大学生活后,有新生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心理失衡,无法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还有的新生在进入大学的学习轨道后,由于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准备不足而遭受失败,心理上出现挫败感,继而怀疑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上这些情况都会使新生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失落的心理。

1.1.2录取学校或专业不理想。

这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影响新生情绪的消极心理。带着沮丧、遗憾、无奈、不甘等复杂情绪入学的这部分新生,退学复读或转专业的想法充斥着他们的大脑,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由于对录取学校或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导致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

1.1.3优越感的丧失。

现今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在成长经历中很少受到挫败和打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极强。当踌躇满志的他们迈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自己以往的优势或特长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这种落差造成新生巨大的失落感,由于往日的优越感遭受打击,继而产生自卑乃至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

1.2迷茫心理。

1.2.1缺乏目标。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满是憧憬,但面对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和学习,在缺乏社会经验的积累和对未来发展认识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他人的正确引导,很可能产生迷茫的心理,往往会采取被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通常这种情况与目标的缺失有很大关联,由于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这种情况也可称之为“目标缺乏症”。相比较而言,中学阶段奋斗目标非常明确,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由于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高效、专注和充实的,个体的潜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考入大学后如不及时建构新的目标,就会导致目标丧失。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目标的丢失和理想真空,动机缺乏,意志减退,导致行为懒散,不思进取,无所事事。

1.2.2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可以说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进入大学以后,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是每个新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而且能让处于困境中的人感受到温暖与希望。新生入学后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的陌生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才能熟悉起来并建立友谊。而大学新生中有的可能由于性格上比较内向或不擅言谈,不知道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有部分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和社交能力,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这些同学与他人接触和沟通时会出现困难。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导致被疏离的结果。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老师不再像中小学老师那样对学生进行父母式的干预和协调。两方面原因结合在一起使得部分同学感到孤单和无助,整天为人际关系而烦恼,导致心理迷茫与困惑。

1.3自卑心理。

1.3.1自我认识的偏差。

在上大学之前,多数学生都是别人眼中的佼佼者。而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和竞争对手及竞争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使得原有的优势被弱化甚至不复存在,很多学生便因此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有些新生甚至丧失自信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渊。

自卑心理是在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己不如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我评价偏低的一种表现。产生这种心理的诱因有很多,如学习成绩、个人能力、家庭背景、外貌、气质、经济状况,等等。例如有的因为学习成绩优势的丧失,有的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有的因为缺乏文体特长,还有的因为身材相貌缺陷等方面原因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影响心理健康。

1.4焦虑心理。

1.4.1学习方法不适应。

很多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就会发现竞争激烈,无论在哪一方面想取得优异成绩都绝非易事。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学习吃力、成绩欠佳,心理产生危机感,出现焦躁或悲观失望的情绪。而大学的教学方法与中学也有着显著的差别,在高中,老师多实行课堂教学,大家也早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大学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实习、社会调查、学术演讲、社会实践,以及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但是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还是停留在以往被动填鸭式的学习思维中,这种教与学的矛盾也是造成大学新生学习焦虑的重要原因。

1.4.2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

大学很多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从零开始,与高中所学的内容并无直接联系。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要么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建议,要么仅凭自己对该专业的主观臆想进行填报,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所选专业的实际研究对象,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就读该专业。如我经常碰到一些读工业设计的学生这样说:上大学前看到那些设计师或者能够设计出或时尚、或复古、或典雅的产品,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进而片面地认为学习工业设计就是能够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现实。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发现该专业包括很多内容如色彩、素描、设计史、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等等。不仅要学量的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反复进行手绘等构图基本技巧的训练。而当一些学生发现自己在绘画方面没有什么天赋时,便对设计的兴趣大打折扣,最后就发表这样的感慨:“早知学习设计专业是这样的,打死我也不会选。”这样以后的学习态度和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

1.4.3生活方式转变。

大学的生活对学生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时期,他们每天的学习都是在紧紧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下进行“考”、“练”、“背”模式间的循环,精神高度集中,目标简单明确,生活模式单一。学生在跨进大学校门后,不再看到像高中老师那样的指挥棒,面对大把的时间不知该如何分配,于是便把大量的精力用来上网、打游戏、谈恋爱等来打发时间,虚度光阴。

还有一些新生盲目地投身到学校里的各种社团组织,急于想锻炼自己,有的甚至同时加入四、五个社团组织,结果社团活动占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以致根本没有精力进行自己的专业学习。久而久之,便本末倒置,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成绩的下降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他们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锻炼效果。

独立的大学生活让一部分新生束手无策。当前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日常生活由父母一手完全操办。进入大学后,脱离了家庭,要过集体生活,个人财物和个人卫生等方面都得自行处理,这让很多新生一时之间无法完成角色转变。再者,由于依恋往日家庭的舒适生活,当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不如意时,部分新生会本能地求助于家长,但是由于远离家乡,家长无法及时地给予援助,而这些困难又无法依靠自身能力顺利解决,遂产生焦虑情绪。

1.5抑郁心理。

1.5.1适应能力差,抗打击能力弱。

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系使得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相当严重的隐患。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家里通常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进入校园后,由于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大学学习制度和方法都与中学时有很大不同,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束手无策、焦虑不安,日积月累极有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疲倦失眠等神经衰弱症。

1.5.2恋爱的烦恼。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经过了高中严酷的学习生活,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再受过多的限制,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文规定不准谈恋爱。所以,当在校园中看到一些学长学姐出双入对时感到非常羡慕,为了摆脱空虚和寂寞,萌生了谈恋爱的愿望。而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恋爱的理解比较简单,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尺度,尤其在面对失恋、单相思或者与性有关的问题时无法很好地解决,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严重的抑郁心理。

2.对于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明确学习目的,树立人生目标。

教育学家王夫之曾说:“立志则学思从之,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立定志向,才能去认识事物,从事学习;只有立下大志,才能获得高深而丰富的知识和本领;只有立下坚定志向,才能有所发展,不落俗套。新生入学后丧失了目标和动力,即“目标暂时性缺失”,这是新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不断改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

我校曾对200名新生作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尚未能确立目标,40%的学生“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而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有较为清晰认识的不足15%。克服大学生的迷茫心理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此,在入学之初对新生进行当前国家与社会形势指导、专业介绍、人生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将来要做什么,才能确定现在该如何努力,才能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2.2学会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谁懂得忍让和宽容,谁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相互宽容、相互尊重,逐渐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坚持公正、坦诚地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他们真正成长成熟,才能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做到如鱼得水。

正处于青春期的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认同感的需要,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但当他们与大学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自己已有的好友为标准对其进行比较。相对于大学之前的人际关系,大学人际关系显得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一般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家庭背景、语言等有一定差别,造成交往困难。另外,在大学,单纯的专业学习不再是唯一目标,大学生行为目标多样化,也是导致人际关系复杂难处的一个诱因。

所以,常常会有部分新生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受挫而引发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为此,应定期组织心理主题班会、讨论会等集体活动,增加他们的交往和了解,使他们建立起新的友谊。同时及时发现交往沟通有困难的学生,适时引导,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使其能够融入到班级和集体的生活中去。

2.3全面认识自我,合理安排时间,勇于面对挫折。

一方面,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中社会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心理矛盾和困惑特别多。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忽视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高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焦虑和挫折。独生子女相对而言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又远离家庭,一般不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入校后,我们应培育新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要逐步学会独立自理;在交往中,逐渐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人云亦云,唯唯诺诺;在学习上,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人生最宝贵的两项资产:一项是头脑,一项是时间。因此,管理时间的水平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的成败,那么如何帮助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够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并为新生提供学习方式的指导。我们应通过学习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做到:一是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问结合、专博结合;二是合理利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促进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学会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处理好学习与兴趣发展、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同时也是对今后人生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段特殊时期。如何度过美好的四年,开端极为重要,防范大学时期的心理问题,要从入学开始,从防范迷茫心理开始。

针对现状,高校应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另外,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兰.大学生学习制约因素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2,(2).

[2]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东北大学学报,2007,(2).

[3]文丰安.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4]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2).

[5]慕淑珍.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策[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

[6]聂振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上一篇:初中生自我价值感和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的... 下一篇: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及学习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