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时间:2022-07-27 08:31:54

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摘 要: 本文从教育的本质及特点出发,剖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揭示了品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的教学方针,指出了提高品德教育有效性的三个主要方法,从而实现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优化教育。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品德教育 有效性

教育对知识的传授,对智力及生活、生存能力的增加,只是部分使命,而非全部意义。教育所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性情,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思想品德教育是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素质教育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直到精神生活的根。”1988年1月8日,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巴黎举行会议,会议的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看两千五百年。”意思是说,当今世界,人类不能仅到爱因斯坦、牛顿那里寻找智慧。这说明人类学术大师已经在为当前的文化、道德、社会危机担忧了。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日本有的学者认为他们的高等教育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即忽视了能力、品德、文化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品德教育。

二、品德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二十一世纪素质研讨会,强调人才不仅应当认识和掌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应当对社会、对人民、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较强的责任感。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带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会议认为二十一世纪人才要有三张证书:学术性、职业性、事业心证书,提出没有事业心证书、学术证书、职业证书的人潜能就难以发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教授指出,人类的天性包含着个人对集体的强烈忠诚感,没有这种对集体的忠诚,很难想象会有任何形式的社会可以存在下去。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就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调查了数十位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总裁,他们特别强调的素质包括:责任心、主动创造性、灵活性。美国提出二十一世纪道德教育目标:责任意识教育、诚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宽容意识教育。德国强调:要使青年人懂得,自由离开了目标就会茫然失途;没有团结友爱的个性将使社会丧失根本。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要求通过教育改革,努力使二十一世纪的韩国人成为:(1)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和群体意识的“与民众共生存的人”;(2)具有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3)能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的“开放的人”;(4)懂得劳动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精神的“实干的人”。以色列要求教会学会学生三大本领:会继续学习;会与不同的人一起共事;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并作出贡献。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

品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人的思想品德、做人方面,而且实际影响到人对社会的作用,更影响到人事业的发展。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地金融部门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做证券时利用计算机,把别人或单位在证券公司里存的钱调到自己的账号上,盗用人家的钱来买卖证券,利用高科技犯罪,有的多达数百万元。他们当中有的在校是高材生,计算机成绩优秀,但是由于做人不优秀,世界观不优秀,而终致成了罪犯。目前,在人们的理念上似乎德育比智育更重要,但实际上却是重智育、轻德育,使人远离了“人格”。相当多的家庭,从孩子幼儿时期就“智力投资”,往往学生本身学历层次越高越容易忽视自身的品德修养,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成为有文化、欠文明;有知识、少教养的一代人。不完整的教育,难以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绝不能把升学率作为学校的首要目标。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时刻牢记“百年树人”的崇高职责。

三、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提高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是基础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所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内容,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若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学生,就能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2.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总体上看,当今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一些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得偏低。在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如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加强学生的公德教育具有必要性。

3.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注重实践是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将加强品德教育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综上所述,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品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不可估量的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品德教育保障了优化的现代教育的实现。

上一篇:巧用德育艺术,实现艺术德育 下一篇:论法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