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学生在新诗教学中的能力

时间:2022-05-03 02:46:51

培养初中学生在新诗教学中的能力

【摘要】语文新课标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到了首位,在初中的课程目标中说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初中新诗教学,要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到首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正确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诗歌,品味诗歌。

【关键词】新诗能力培养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要求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都是新诗,属于文学作品单元。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于提高学生能力不利。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笔者就这一单元的教学所得,从导学评三个阶段谈一谈教学体会。

一、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导”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我从不反对学生手里拥有语文教参)、课外书籍、网上资料,比比皆是。应激发学生自己做课前准备,自查资料,课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查得的成果,大多数学生都有极强烈的表现欲,做起来非常起劲。学生自查资料,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导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入诗歌的意境中。范读,教师范读,尤非讲究不可。教师的精彩的范读,常常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去读书、查资料、动脑思考的方法,灵活运用。

二、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怎么学

学这是诗歌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有多种方法,主要有:读、悟、述、品、评、诵等等。熟悉诗歌。任务是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读文章一样,学习诗歌也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构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读,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的范读。悟是诗歌感悟。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好的有分量的诗,往往只说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有说出来,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不容易看了。咱们必须把可以体会的体会出来,才算真能了解。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琢磨品味,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诗歌形象,猜测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述要强化形象描述,让学生深切感受诗的形象。可以是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有响声有光彩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导”时,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的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以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抒写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将这一形象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自己头脑中那幅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述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清代诗人吴修龄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诗歌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这一点,和悟相一致。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词,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评是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谈自己对诗句字句的看法,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角色诵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体味并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时要求朗诵者进入到原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即所谓‘进入角色,把原作品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中再一次燃烧起来。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再现诗歌的激情,和诗人产生共鸣,并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蕴含的美。学生在练习诵中进一步学会学习,大大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诗歌

传统的对诗歌的考查方法,也和其它文体一样,往往只停留在笔答试卷上。《新课程标准》强调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并指出: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这一单元,我和学生商量,采用了非笔答的形式考查:全班同学,每人选一首新诗(可几人合诵,可分角色),自配音乐,利用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进行。并由大家选出十位评委,制定了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标准有:内容思想健康,流利背诵;普通话标准,声音清晰响亮;能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基调,溶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富有艺术感染力,准确、鲜明、形象地表现内容;注意到诗歌的节奏停顿,语音的高低轻重、抑扬顿挫,重音,拖音,颤音等;仪态举止(包括上下台)、表情自然大方,恰到好处地辅以动作语言;配乐恰当。学生兴味盎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诗歌知识积极准备。朗诵会上,较为准确地再现了诗歌意境。朗诵准备、台上表演以及相互评价,无疑使学生的理解、欣赏、表现、评价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诗歌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诗歌,品味诗歌,教师适当的精当的导只是起到一个引路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培养才是第一位的。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下一篇:试论对于高中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