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的WTO法律根源与对策

时间:2022-05-03 11:29:50

绿色贸易壁垒的WTO法律根源与对策

[摘要]在世界环保主义浪潮的推动下,WTO法规中“环境例外权”的规定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根源,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为由用于保护本国的产业。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国际竞争,限制了国际贸易自由。为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WTO和我国应采取措施限制绿色贸易壁垒的滥用。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例外;WTO法律;对策分析

[作者简介]陈曙光,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经济师,企业法律顾问,工商管理硕士,福建福州350003

[中图分类号]DF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141―03

一、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法律根源探析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以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当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主要原因之一。

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产生,并不仅仅因为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无端地制定一些高标准,究其本质,WTO条款里面有关“环境例外权”的规定是引发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源。对于环境例外权的规定,一般都十分强调各成员方的权利享有,但对于行使此项权利却缺乏明确有效的约束性规范,没有考虑到对发展中国家给予有差别或更优惠的安排。同时,规范内容本身亦过于抽象,关键概念没有明确地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给条款留下了极大的解释空间,使得这些条款在实际运作中具有很大的弹性,导致了被滥用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贸易保护主义者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WTO法律体系中的某些具体制度为环境例外权被滥用提供了“空隙”,具体表现为:(1)《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允许使用“为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或保护环境”而采取的技术性措施,并且规定“允许成员方采取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的必要技术措施而且可以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因此,各国可以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高技术标准。(2)《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SCM协议)将与环保相关的补贴列为“不可申诉”的补贴即绿色补贴,但WTO没有规定哪些绿色补贴合法、哪些绿色补贴不合法,导致世界各国间贸易冲突时有发生。一些进口国以此为由,将某些环保补贴视为可诉补贴而对其征收反补贴税,使受补贴产品价格扭曲,进而阻碍了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形成绿色贸易壁垒。(3)《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协议),协议允许“以科学原则为基础”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采取必须的措施,即使在缺乏充分的科学证据时,也可以临时采取更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比如对动植物携带疾病的传播或者输入,对添加剂、污染物、毒素、食物、饮料、饲料中导致疾病的有害物的含量,缔约方有权选择它认为适合的程度来保护其辖区范围内的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这些具体制度为一些国家设立更为复杂苛刻的绿色检疫壁垒打开了方便之门。

以上只是WTO关于环境例外权的部分规定。从以上这些具体的条文可以看出,它们的内容不明确,限制条件不具体,对发展中国家缺乏差别性待遇。同时因国际上缺乏有效的机制制裁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发达国家就采取本国的环境法规来监管国际贸易,这使得绿色壁垒对WTO原则的背离日益严重。每一条例外规定都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合法的条款,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毫无限度地“合理”利用这些例外条款来制定种种环保条例,以“保护”本国的“利益”。针对这种对“环境例外权”普遍滥用的情况,WTO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合理的策略积极应对,否则紊乱的国际贸易环境将会持续影响自由贸易的展开,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阻碍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二、“环境例外权”滥用限制策略分析

(一)“环境例外权”滥用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如前所述,由“环境例外权”产生的绿色贸易壁垒是依法施策,产生的贸易壁垒防不胜防,让许多发展中国家苦不堪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大多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因而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技术性很强的国际贸易措施对我国外贸与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广的。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主要贸易对象有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产品标准大都是我国产品短期内难以达到的环境技术标准,比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包装标准等。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负作用是很明显的,几乎波及到我国开展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本身及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各个行业都受到了发达地区和国家环保法规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及实施所谓的反补贴措施,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导致不公平竞争。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来说,这部分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是致命的,导致它们在价格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客观上排斥了诸如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商。

(二)对“环境例外权”滥用的制约策略

为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目标,WTO和我国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来限制绿色贸易壁垒的滥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与其他国际机构协作,平衡世界经济发展。全球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要求WTO与国际环保组织并肩努力,协调发展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达到既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又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的目的。如欧盟推行欧洲标准,对内促进了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对外则建立起新的贸易保护屏障。如果争端是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后果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受害程度更大,西方发达国家的损失却微乎其微。因此,WTO要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必须充分考虑到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对多边贸易体制构成的挑战,努力探求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协作,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等。以尽量避免已有国际标准过时,或者大量新产品没有国际标准约束的局面,使世界经济平衡而稳定地发展。

2.加强司法过程的协调,及时解决贸易争端。司法过程的协调,主要是争端解决机构对环境贸易争端的裁决。在实践中,争端解决机构以其令人信服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其赢得了信任和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争端解决机构就无须完善。在争端解决机构的制度设计中,有必要进一步融入环境保护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平衡贸易利益与环境利益。(1)完善环境实体规则并增加其确定性,为争端解决机构对环境案件的审理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2)完善有关解释规则,除根据一般国际法原则对有关条款进行解释外,还应注意将国际环境协

议也作为其解释渊源之一,依时展对有关条款作出有利于环境的解释。(3)完善咨询机制,在涉及环境问题的争端处理时,对有关环境问题要注意咨询环境专家的见解。(4)增加程序的透明度,为公众参与提供必要的途径。(5)改善争端审理机构人员的构成,除贸易专家外,还应注意吸收有关环境专家的参与。如可以对专家组的人员组成作出规定,在涉及环境问题的争端审理时,保证至少有一名环境专家参加等。

3.认清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采取突破绿色壁垒的有效对策。从绿色壁垒日渐发展的形势看,我国若想取得突破,必须加强企业环保意识,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仍只停留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而发达国家已进入到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乃至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的高级阶段。我国政府应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狠抓环境管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绿色壁垒并非不可逾越,对政府来说,有关部门应正确认识绿色壁垒,除坚持以质取胜外,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环境标准化工作。对企业来说,应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改善企业形象,积极解决绿色生产问题,亦可化壁垒为通途。

4.革新我国的环境立法,使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成本内部化,就是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将环境与资源费用计算到产品成本中,从而根本上反映了产品的真正价值,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成本内部化更加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消灭贸易壁垒。当基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新环境法规问世后,企业要想赢得国际市场,就必须采取许多手段降低该成本,从而引导产业向绿色化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不攻自破。而在环境立法中运用这一理念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法律手段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融合市场经济及政府调控的功能,促使经济活动向绿色化发展。

5.开展ISO14000国际认证,托起绿色未来。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与我国制定的360多个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不同,它不对绝对量进行限制,而是关心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是否和承诺一致等问题,因而是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借鉴国外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功经验,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大力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向通过该项认证的企业颁发绿色标志。要在实施环境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自己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签订多边或双边互认协议,以便从制度上消除贸易摩擦。要理性对待环境标准化工作的双重效应,渐进提升自己的环境标准要求,推动资源合理使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实力。

6.积极研究绿色技术,强化企业的技术实力。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总和的最少化,具有外部正效应。绿色技术分为三个层次:末端治理技术(end of pipe);清洁工艺(cleanerprocess);绿色产品(green product)。末端治理技术是在生产的最后环节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清洁工艺开始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绿色产品是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来节约能源,预防污染。不同层次的绿色技术体现了绿色理念在技术中的不同深入程度,也代表了不同技术经济范式。要更好地规避绿色壁垒,推广绿色技术是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WTO应该完善其在环境立法方面的不足,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国际市场的混乱。我国应紧跟国际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指导企业在兼顾环境的同时进行生产,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谷祖莎.绿色屏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高军,罗锦祥.WTO中的绿色壁垒及我国的法律对策[J].特区经济,2005,(7).

[3]宏华,施用海.认识新贸易壁垒[J].宏观经济研究,2003,(2).

[4]蒋艳.论环境立法的趋势一市场机制的运用[N].中国法制报,2005―12―21.

[5]那力.WTO与环境保护[M].沈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6]申进忠.WTO环境协调机制简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3,(10).

[7]张峥嵘.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N].中国商报,2002一11―27

上一篇: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障初探 下一篇:构建和谐社会 呼唤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