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障初探

时间:2022-04-19 01:14:15

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障初探

[摘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监狱服刑人员的人权保障是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狱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保障服刑人员A.b-I-分必要且势在必行。文章对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人权的构成、保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保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障;初探

[作者简介]秦志斌,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法律硕士,湖南长沙410131

[中图分类号]DF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135―03

2004年宪法修正案写入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将人权保障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监狱服刑人员作为特定的主体,一方面,它拥有未被法律剥夺和限制的一些基本公民权利以及法律专门赋予服刑人员的特殊权利,另一方面,也因为其“服刑人员”这一特殊身份丧失了一些本该属于公民的权利,或者某些权利的行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此可见,其人权保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在此就如何保障监狱服刑人员的人权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人权分类

1991年,国务院新闻办了《状况》白皮书,正式阐明了中国政府对人权的理解:“人权是一个伟大的名词,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人权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存权、人身权和政治权,而且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不仅包括个人人权,也包括集体人权。享受人权的主体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中国人民。”我国服刑人员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主要包括:(1)人身方面的权利即生命权、维持身体健康的权利、人格不受侮辱、人身不受刑讯体罚的权利、娱乐的权利等。(2)财产方面的权利,是指其合法财产不受侵犯。包括占有、使用、支配和处分的权利以及继承权。(3)婚姻家庭的权利,指服刑人员离婚和结婚的自由依法受到保护,合法的婚姻家庭不受侵犯以及与此直接有关的其他权利。此外,服刑人员还享有上述权利所派生的其他相关的权利,如服刑人员直系亲属死亡、残疾、病危或家庭发生其他重大事故时,可以根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和从有利于改造的需要出发,允许符合条件的服刑人员回家探望或料理。(4)政治权利,包括自由的权利和行使选举权的权利(未被剥夺政治权利)。(5)与外界交往的权利,包括通信权,会见亲属、监护人的权利。(6)法律救济方面的权利,即享有申诉、辩护、控告和检举等法律救济方面的权利。(7)发展方面的权利,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前瞻性权利,也是我国服刑人员人权保护特色,包括受教育权、批评建议权、立功受奖权、刑满释放后获得安置和就业的权利。(8)其他方面的权利,指特殊服刑人员有依法享有特殊待遇的权利和获得劳动保护和劳动报酬的权利。

二、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障的现状

(一)我国基本保障了监狱服刑人员的人权

首先,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基础,以《监狱法》为核心,并由《刑法》《刑诉法》《法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民法通则》《民诉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司法解释所共同构成的法律保障体系。此外,还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如《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为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人权的实现和保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

其次,建立了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如民警直接管理、深入服刑人员生活、学习和劳动三大现场、安全防范措施等,对服刑人员实行依法、严格、文明、科学管理,从根本上保证了监所改造秩序稳定,包括创建现代化文明监所等,为服刑人员的人权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我国服刑人员人权保障仍然存在问题

1.法律制度仍欠完善,执法条件有待提高。

就《监狱法》而言,除了规定刑罚执行、罪犯改造及罪犯权利义务外,还用相当的篇幅规定了监狱的设置、建制、组织体系,对罪犯提出的申诉、控告、检举的处理,罪犯生活卫生,罪犯的奖惩等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一种行政法律关系。形成了在监狱法律关系中,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交叉运行,许多刑事法律关系又多是通过行政法律关系运作和体现的特点。正因如此,监狱的执法活动乃至监狱的生存发展受到社会关系的诸多制约。如财政保障问题,由于受到政府财政状况的制约,其相当一部分经费要靠自身来解决,所以容易形成过于强调经济效益,而在服刑人员人权保护方面的不作为。使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陷入“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窘境。

2.思想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将“尊重犯人人格,把犯人当人看”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把应给罪犯的人权作为一种恩赐,而不是视作其应有的权利。服刑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进行申诉、控告,却被认为这是与狱方“合法斗争”。此外,“人治”现象较为严重,随意性较大。“我即政府,政府的规定就得听”等。

3.非理性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

在现实的监狱工作中,特别是在具体的管理教育服刑人员的活动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非理性的行为,如滥用警戒具;打骂、体罚服刑人员,或采用其他方式体罚、虐待、侮辱服刑人员;以各种名义延长服刑人员的劳动时间;实施一些侮辱性的处罚;停止正当待遇等。此外还存在某些重病服刑人员得不到及时保外就医等现象。

4.劳动改造的负面影响较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导致了国家拨给监狱的经费不太充足。监狱要想解决经费不足的困境,必须自力更生,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以监养监”的政策。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挤占服刑人员法定学习时间甚至是休息时间进行生产劳动;个别单位由于生产场所有限,将教育所必需的教室、会议室、阅览室、娱乐场所等变为监狱生产车间等,从而使服刑人员对改造自身的恶习无暇顾及。这实际是监狱出现问题的根源。 5.相关执法部门在保障服刑人员人权的措施方面也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现在我国部分省的人民法院在对待服刑人员减刑、假释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人为地设置一些减刑、假释的比例,有的地方甚至将是否缴纳了罚金作为减刑、假释的前提条件,对服刑人员积极求改造的热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监狱、法院、检察院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障上,几个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缺乏合力等。

三、对进一步加强我国服刑人员人权保障的探讨

要进一步加强服刑人员人权保障,就必须采取与我国监禁刑现实状况相适应、能够充分实现服刑人员人权保障的相应措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进行。

(一)进一步完善服刑人员人权保障法律体系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长期过分追求刑罚的报复惩罚性正义,对与监禁刑本身关联不大的服刑人员其他权利保障关注不多。刑罚执行部门或个体(警察)从安全角度考虑,一般不予主张;而刑罚理论界的关注也不够。为此,我国应该在吸收现代法治国家适合我国国情经验的基础上,从修订刑法、刑诉法、监狱法着手,对服刑人员人权的各个方面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如人身自由权的限制范畴、剥夺政治权利期限内所禁止的内容、婚姻权、请求减刑假释权、生存权、受教育权、维持家庭权、通信权、会见权、医疗保健权以及其他基本生活权等。

(二)加强监狱的软硬件建设

处于监禁状态下的服刑人员其人权保障最直接的体现,是监狱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在监服刑的处遇状况。司法部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了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使我国监狱的各种条件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经济限制,软硬件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并有待加强。

在软件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警察队伍建设。作为监狱公共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服刑人员人权保障的直接实践者,其执法水平、管理能力是能否保障服刑人员人权的关键。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狱警察队伍刻不容缓。其次,是要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政治、文化、技术教育和监内文化建设。大力改善监狱的教学设施,配备足够的警察教师力量,使他们在服刑期间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回归社会后的谋生能力。

在硬件建设方面,首先是要加强环境建设,调整监狱布局,将监狱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迁移到城市郊区和交通干线附近。其次是要大力改善监狱的教育设施,如设计单独的教学场地,辟建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投入电教化设备,开通有线广播电视,开设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健身室、心理咨询室,提供较为现代化的教学装备,充分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另外,还要保障监狱经费尤其是服刑人员生活经费的足额到位和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加强医疗卫生硬件建设,保障服刑人员的生命健康。

(三)加强监狱体制改革,完善监督机制。促进行刑社会化

保障服刑人员权益,首先有赖于建立合理的监狱管理体制,促进行刑职能的专门化;当前,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监狱运行经费短缺,监狱实行的是监企合一、生产改造一体、执法经营不分的体制,使监狱执法功能弱化,服务功能淡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解决监狱的“皇粮”、“囚粮”问题,也就是要解决监狱的财政保障问题,就是要解决监企分离、纯化监狱执法职能问题。虽然此项工作已经展开,但由于没有先例可循,一些运行机制还不够规范,改革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其次,有赖于完善监狱监督机制,促进监狱公正执法,规范执法行为;监督的目的是保证刑罚执行活动合法、公正,这也是保障服刑人员人权所必需的。目前监狱的执法监督,既不健全,也不完善,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在新形势下,应当大力加强。从监督形式上看,应包括权力机关监督、党的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从过程上看,应包括事先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从监督内容上看,应包括执法监督、管理监督等。要实行狱务公开制度,将监狱工作有关内容、流程、期限、幅度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另外,还有赖于提高全社会参与服务、监督和保障,促进行刑的社会化。要保障服刑人员的人权,监狱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集中表现为服刑人员在改造中充分融入社会思想,使服刑人员服刑中可能产生的“监狱人格”最小化、为其重返社会做好准备。同时,社会志愿者广泛规范的参与也必将带来良好的效果。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四)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整体素质

服刑人员人权保障最直接地体现在监狱及其监管人员身上,因此,一定程度上说,他们的行为是否合乎法律规范,管理本身是否依法、科学、文明,是影响服刑人员人权保障能否落实到位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此,首先应加强监管人员的教育,提高其人权意识。我们讨论服刑人员的人权时,首先要注重服刑人员的权利。问题是有的监狱警察仍把服刑人员当作“义务主体”,而不是将权利、义务统一起来,更不承认服刑人员也是“权利主体”,这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其实,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说,服刑人员权利是受到法律特别保护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先进行刑思想的影响,服刑人员作为权利易受侵犯的一类弱势公民。其权利保护方面的法律将越来越完善。

其次,应建立科学选拔淘汰机制,实现监狱工作人员职业化。当前,服刑人员的情况日趋复杂,这导致对监狱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日趋提高。这就要求实现监狱工作人员职业化。监狱要实现职业化,首先就要求对监狱工作人员的职责、职能进行科学而又相当明确的分类,使监狱工作人员按不同的专业要求设置不同的岗位职责,履行不同的职能。联合国1955年通过的《囚犯待遇最低限度规则》明确规定,监狱应当设有足够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专家。据资料介绍,在国外,监狱的专业人员中,包括8类人员:医务人员、文化教师、职业技术教师、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社会工作者、个案管理者、牧师。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

另外,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管理,规范其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

监狱警察作为职业法律工作者,其言行举止代表的是政府,是法律的化身,必须体现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现代监狱制度中的依法治监的首要要求就是依法管理监狱警察,依法监督其管理服刑人员的权力,不能对服刑人员法外施权、法外施刑。同时,也要求监狱管理机关在管理监狱时,应以法律为准绳,不能滥用管理权。依法治监同时还要求监狱及其管理机关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不能违背、违反有关法律,否则是无效的。

[参考文献]

[1]夏勇.人权概念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杜向东.论依法治监实现监狱工作法治化[J].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3).

上一篇:也谈公司的社会责任 下一篇:绿色贸易壁垒的WTO法律根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