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有美学吗

时间:2022-05-03 02:55:20

摄影有美学吗

人们总喜欢完美无暇的事物,可象征美丽的维纳斯却是断臂的“残疾人”;人们总说红配绿赛狗屁,可大自然却偏偏是红花配绿叶。

自认为分得清楚美丑的你,真的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吗?区分美丑对摄影人有何帮助?

2007年《大众摄影》开辟专栏“美学漫笔”,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子善为您细细道来。

且听第一回书:在此章节中,韩老师首先提出“摄影有美学吗?”,并列举了因摄影人不懂美学而造成的笑话和悬疑,从而说明摄影不但有美学,而且美学对摄影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摄影是什么?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科技。有人说,摄影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照片让人知真假,懂善恶,而且令人感美丑。

美与丑,这是美学探讨的问题,也是摄影应该探讨的问题。然而,实际状况又如何呢?

先看美学研究者的态度。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使用的美学教材,厚厚的几百页,没有“摄影”二字,仿佛说,摄影与美学无关。北京大学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教授的《美学漫步》提到了摄影。他认为“轻易的、表面的、虚假的东西”不是艺术,例如摄影,这位美学大师不仅看不到摄影有美学,而且看不到其中有艺术性。

我认为,大师们不了解摄影,自然也不懂得摄影有美学。

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摄影人自己的态度。

《国魂》?《长城之夜》?

一家专业摄影杂志在用《国魂》这幅作品作封面时,觉得“魂”字太玄妙,遂改为《长城之夜》。据说,作者们见刊后很气愤。

这幅作品是三位年青人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感于中华民族经过百年磨难,特别是十年浩劫之后,有如一条在暗夜中腾飞而起的七色长龙。于是经过构思,在没有星月的漆黑夜晚,用闪光灯多次打光、长时间曝光的技巧拍摄而成。 一位不搞摄影的美学工作者说:“这是一幅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作品,是一幅美学品味很高的作品。”这样的长城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长城,融汇了中华民族成万上亿人情感的长城,哪里是长城之夜的写实?

然而,这位编辑无意犯了大错,错在哪里?错在过分武断?错在艺术修养缺失?错在不懂美学!

国魂 鲍昆 凌飞 李川摄

国际评委有眼光?国内评委有见地?

《江南春早》的作者是一位天津职工,他把自己在江南水乡拍摄的一幅得意之作投到天津职工的一个影展去参评,结果落选。后来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水与生活》专题摄影艺术比赛,他又鼓起了勇气去参赛。结果,在这届有几十个国家摄影师参加的国际性展览中,他得了一等奖。

改革开放初期,得了国际大奖,那无疑是为国争光,据说,作者为此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的称号和一些很实惠的奖励。获奖、争光、得荣耀、获实惠,这都在情理之中,理所当然。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这样一幅被国际评选团公认的好作品为何在国内一个市区的基层影展里被淘汰。据说是评委们认为,作品太像画,缺少摄影的纪实性。诚然,真实再现的纪实性是摄影的特长与优势,所以,凡称摄影作品的必须有拍摄这个环节。作者不仅用相机拍摄了江南水乡,而且用高调处理(曝光和后期)使之具有绘画般的诗情画意。这种艺术感染力的追求,何罪之有?竟然遭到淘汰。

这幅作品大落又大起的命运说明什么?是摄影评判太盲目?还是摄影人美学修养的全体滞后?

江南春早 李保国摄

《彩泉》拍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加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生存家园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把镜头对准壮丽的大自然,生动的原生态成了摄影师的自觉追求。作者是云南摄影家,他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拍摄了许多这方面的作品,他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这幅《彩泉》投到一次全国的大型影展中,结果被淘汰。后来见到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环保大会要举办全球关于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摄影展览的启事,他以“失败了,再爬起”的自信,又投了出去,结果在全世界高手如林的上万幅作品中,这幅作品荣获了专业组的金牌。荣誉堪称“誉满全球”,奖金也相当可观。

一位淘汰此作品的评委解释说:考虑到少数民族的习俗问题,为了防止纠纷,所以没有选中。那么请问,国际评委就不考虑尊重民族习俗,而且就实际情况来看,获奖之后也无任何民族纠纷。

让我们再深思一下这作品的大落大起的经过,我们会得到什么启示?是摄影作品优劣无标准吗?是摄影作品获奖凭偶然吗?是摄影评奖本身就是误区吗?

这些复杂的问题需要美学来回答。

彩泉 罗锦辉摄

剽窃?创作?

有些作品得了大奖却又遭到非议,例如《太阳与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次全国性的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得金牌。

人体美作为艺术中的题材,在西方,自古希腊文明开始,经过文艺复兴的繁盛,直到现代都是一个重要题材,而在中国却是一个。

摄影人不甘寂寞,许多人早就想突破这个,把镜头对准闪烁着生命光芒的人体。在一次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览的评选中,这幅独树一帜的作品,一举夺得了金牌。

然而,当评选结果一公布,便有人出来指责,指出作者拍摄的不是人体,而是日本的一幅水粉画。作者辩解说,由于在中国拍摄人体困难,便在画上加了一个红圆玻璃片,旨在表现宇宙间,太阳与人的伟大。此后,争论不断,主办方坚持拍画加玻璃就是创作,批评者认为这是对绘画作品可耻的剽窃。

争论双方似乎各有道理,其实这样争论正暴露了摄影界美学观念的薄弱。究竟什么是创作?什么是剽窃?双方都未搞清楚,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太阳与人 易水生摄

真?假?

受到社会舆论欢迎的作品,反而在摄影界受到批判,这样的典型例子,莫过于《别忘了孩子》该作品在1980年的《自然・社会・人》第二届影展上展出,表现了“”十年浩劫对孩子们的毒害。作品被四家报刊发表,作家刘心武等人还发表了相应的评论,称赞作品立意深刻,表现大胆,揭示了社会的疮疤,引起疗救的注意。然而,某摄影专业杂志的资深编辑却从人物影子看出拍摄时用了闪光灯,从而断定这是一个摆拍的假照片。于是,一场争论的烽烟燃起。讨论会上,一方坚持作者忧国忧民,因青少年沉溺吸烟痛心疾首,摆拍导演未尝不可,社会效果好就是最大的肯定。批判者说,这种摆布导演的照片就是对读者观众的欺骗,为了拍照买烟给孩子吸,不异于教唆犯。

谁对谁错?有人说是方法之辩,手段之争,其实说到底,仍然是美学问题。真善美在摄影艺术中如何体现?假恶丑能否在摄影中出现?

别忘了孩子 李京红摄

形象丑?立意美?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一幅表现枯树的作品《她,曾经是一棵树》的展出又引起了争论,这棵被砍断的树在风雪中挣扎,仿佛在呼唤什么?批判者说,有那么健壮茂盛的树不去拍,却专拍这些伤残丑陋的树,这说明年轻人颓废的情绪,空虚的心灵。称赞者说:这是非常优秀的作品,震憾了我的心灵,“她,曾经是一棵树”,如今,被人砍伐,成为枯干。她在呼唤,呼唤绿色,呼唤生命,呼唤人们关爱生态家园。这棵树是悲剧形象,展现了珍贵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痛苦,作品形象不美,但她用“丑”呼唤“美”,给人以比直接展示美更为深刻的感动。这种是是非非,孰对孰错?真是一时难以说清。

由此可见,摄影不仅有美学,而且希望在美学,出路在美学。

美学研究的三大问题:第一,什么是美?第二,什么是美感?第三,什么是美的创造?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摄影创作,摄影欣赏中经常思考的问题。

她,曾经是一棵树 张旗摄

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且听下回韩老师分解――“美,千古之谜”。

上一篇:镜头指向天空 下一篇:一幅照片 一桩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