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开放性

时间:2022-05-03 01:17:26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开放性

摘 要: 称谓语是文化和时代的方向标,考察称谓语的变化具有语文和历史的双重意义。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既具有稳定性又有开放性。本文重点分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所具有的开放性,介绍了其具体表现,分析了它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 亲属称谓语 稳定性 开放性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谓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民族成为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不同。称谓语是一种处于相对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

一、亲属称谓语的概述

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具有的现象,在语义上具有共性,它是语言中具有特殊用途的词语。这类词语中,许多基本词汇的范畴义有很大的稳定性,如祖父、祖母、父、母、弟、妹、甥、侄、伯(父)、叔等,从诞生直到今天,历经了数千年而内涵未变,这便是亲属称谓语稳定性的最好证明,也说明了亲属称谓语具有继承性。

亲属称谓是人们用以指称亲属成员,表示其相互关系的专门词。它是人类亲属世界的描写和分类,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言语交际符号。亲属称谓历来是人们争相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亲属称谓研究成果十分丰厚。然而直到今天人们对亲属称谓的开放性特点还认识不足。美国著名的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人类亲属称谓系统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卓越功勋,他认为:“称谓系统一经建立,就不会变化。”我们认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虽然比较稳定且变化较少,但是表示这种关系的称谓语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演变的,它并不是一个数目确定的封闭性系统,而是一个数目不定的开放性系统。这很好地体现在方言亲属称谓中。

二、亲属称谓语的开放性

语言尤其是它的词汇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地变化,随着时代的进程推进自己的历史。亲属称谓作为词汇的一部分,尽管大部分属于基本词汇,但绝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变革与前进,除了新的称谓不断产生、旧的称谓不断消亡之外,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习俗、语言演变等外部原因,以及称谓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不少亲属称谓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造成不同方言间同一亲属称谓指称的对象不尽相同或大不相同。有的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发展变化比其他基本词汇迅速得多,很容易接受一些新的形式,究其原因,和该地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汉族人口的主要历史来源,以及多民族长期交往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具有很大关系。当然还有系统的内部因素。一个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本来是基本自足的,但是当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受到强大的外来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接纳外来成分时,原来基本平衡的内部结构就被破坏了,于是就会引起新的分化组合,产生一系列变化,以上所列便是所谓的亲属称谓的开放性。

1.开放性的具体表现

(1)因为人口来源不同,同一社区亲属称谓语差异很大。如“姆妈”,它就是随着人口的流动而造成的。同一地区不同民族或者祖籍不同的人之间,亲属称谓也可能不同,如:同样是对外婆的称呼,回族称“外奶奶”,祖籍南方的汉人称“外婆”,祖籍北方的汉人称“姥姥”。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都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受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得到很大的改变,于是出现“崽”一词由原来的单指儿子变成既可以指儿子又可以指女儿的情况。

(3)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语言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亲属称谓语的演变。在调查区域,对父母的称谓传统的叫法是“爹”和“娘”。现在村里上年纪的村民还是这样称呼自己的父母,而儿童基本上都叫“爸爸”、“妈妈”。有趣的是,一家三代人对父母的称呼居然有三种方式,第一代叫“爹、娘”,第二代叫“爸爸、娘”,第三代叫“爸爸、妈妈”。这是因为第一代人大多数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与城市接触较少,而且思想比较守旧,往往保留着传统的习俗,因此亲属称谓语也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叫法。第二代人是45岁以下的人,他们对父亲称“爸爸”,对母亲仍称“娘”,这是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农村中向来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外交多于女性,他们先于女性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所以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被子女称呼为“爸爸”,而女性依旧被喊作“娘”。20岁以下青少年儿童通过升学、打工、做生意等途径与城市接触较多,文化素质也普遍高于老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所以年轻的村民渐渐放弃了传统的对父母的称谓词,很自然地使用了城市人用的“现代”的称谓,他们这一代人几乎全部称母亲为“妈妈”,称父亲“爸爸”。一直在农村承传的传统的亲属称谓语渐渐被城市人所用的“时髦的、现代的”称谓语所代替。在调查亲属称谓词时90岁的发音合作人杨胜泉老人经常说:“人家现在都不这样说了……”

2.开放性存在的原因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对农村中的亲属称谓发生变化的原因作了以下几点归纳。

(1)城乡间的接触和强势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剧变,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城乡接触越来越频繁。城市文化相对农村来说是强势的,它通过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方式,以及直接接触城市生活的打工仔的传播,浸透并冲击着农村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包括在称谓系统中占重要地位的亲属称谓。大塘村301户人家100%都有电视机,电视剧里的人物的亲属称谓都是规范的城市人用的称谓,毋庸置疑,这种传播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农民进城做生意或者去大城市打工,在农民中已经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2)教育起了主要作用。东湖塘镇历来就有送孩子读书的传统,在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经济逐渐好转,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生活方式得以改变,教育也更加得到普及。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很容易接受城市的现代文明。大塘村16岁至40岁的村民中就有85%为初中毕业生,47%为高中毕业生;全村受高等教育的有25人,5名本科生,17名大专生,2名硕士,1名博士。

(3)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身份的自卑感。城市人体面的外表、文明的行为、舒适的生活方式、丰富的娱乐形式等方面,吸引并影响着农民。我的一千在深圳打工的同学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女朋友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当时在一个商场里,人很多,她接通后叫了声“妈妈,你等会,我换个地方接。”然后她走到一个角落里,声音低低地说:“娘,我很好,你不要挂念我。”我那同学觉得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人多时叫“妈妈”,没有人时叫“娘”,她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反问了一句:“你听见过哪个城里人叫‘娘’啊?”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的称谓语是不同的。特别是在外打工的人,他们渴望城里人的生活,并对自己的农民身份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4)村里非农业户口家庭的影响。农村中总有一些非农业户口的家庭,有的全家都是非农业户口,有的是部分家庭成员。大塘村全家都是非农业户口的有5家。他们因为已经退休或工作单位离村很近等原因而依旧在村里居住。这样的家庭,经济富裕,社会地位高,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紧紧追随着城镇步伐。他们对亲属的称谓与城市人一致,必然影响着身边的农民。比如“叔叔”这一称谓以前只有这样的家庭的小孩子叫,一起玩耍的其他儿童慢慢受到影响,现在也模仿起来了。

三、结语

亲属称谓语是称谓语系统中最复杂,使用最频繁的。它从出现到现在,历经了几千年,虽然内涵没有变化,但是外在形式却与时俱进,不但受国内的影响,而且受到国外思想的冲击。像“妈咪、爹地”这些称谓语广泛的存在,特别是在小朋友中更是频频出现。本文只分析了农村中亲属称谓语开放性的表现及变化的原因,它在城市及整个社会中的表现及变化更为复杂,我们没有触及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亲属称谓语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上一篇:走出“爱的从林” 下一篇:论《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叙事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