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范文

时间:2023-02-28 16:18:24

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分析;规范化

汉语是我国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共同语言标识与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文本资源,现代汉语的学习是提高国人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语法的阐释,有了更新的深入。加强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特点探究,提高现代汉语语法表达的规范化水平,是当前民族文化语言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来对现代汉语语言知识的研究学习,针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表现形式、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分析。

一现代汉语语法的规范化:

现代汉语的语法应用有明确的规范形式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特征为语法规范,这是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总原则。

1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语音是语言的信息交流载体,我国各民族文化在聚化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化语言体系,有着不同的语音表现,现代社会的交流趋向迫切需要明确的标准语音,

2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汉语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在各方言中影响最大,现代汉民族的共通性语言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3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典范的白话文指的是在语法上有示范作用、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书面语言。现代的文学科普著作、政治文件,都是典范语法的白话文著作。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特殊性

现代汉语的语法应用没有过分严格的固定程序,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通常借助语序及虚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现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现代汉语在语法语序类型上归属SVO型语言,具有以下特殊征象:

1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关系从句都处于名词核心的后面,唯有现代汉语处在名词核心的前边。2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比较句,其比较基准老是处在动词的后面,唯有现代汉语比较句的比较基准处在谓语的前边。3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介词短语老是处在动词的后面,唯有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几乎都处在动词的前边。4绝大多数SVO型语言倾向于使用前置介词,但是现代汉语的前置词和后置词可以同时使用,且后置词重要于前置词。5 现代汉语的关系连词除了少数毗连单词的独自使用外,大多数情况下毗连分句的连词都是成对应用的。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语言类型来说,现代汉语缺乏词类标志和词形变化,这使现代汉语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具有一致性。

3 现代汉语词汇具有多功能性,词语组合受语义、语境的制约,量词、语气词十分丰富。

三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范式

句子是现代汉语的语言运用单位,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根据用途和语气,现代汉语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句子的基本构成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辅助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形式一般为以下几种:

1现代汉语中的常式句型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它是现代汉语语法表现的一般表达形式。2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依次排列,定语在名词的前边,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边,补语在谓语的后面,这是现代汉语的一般语法结构范式。3在现代汉语的语法应用中,通常用到“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的表现形式,这是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结构范式。4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组合范式:现代汉语中,若干谓语的排列挨次遵照时间先后的原则。5现代汉语的音缀重组法则在很多情况下会影响语法结构的范式。词素节奏成为现代汉语中十分重要的构成机制,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法格局。

此外,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句式,例如所谓的把字句、兼语句、被动句等。现代汉语富厚的量词、语气词也是语法上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四现代汉语语法的表现手段

现代汉语的词汇缺少形态变化,因而句子中词语的语法意义,句子成分间的语法关系,不可能通过词形变化表示出来。汉语中最为普遍的语法手段是:语序、虚词。语序或虚词的变化,往往导致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的变化,词组或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自然也就随之变化。

1语序:

语序作为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它是用来表示“主谓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等。语序不同,不仅语法意义不同,命题意义也不不异。语序作为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又表现出矫捷性。这些条件主要是:话题化、附着义的存在句、数目分配句。一般来说,在语序的矫捷性方面,说话人选择啥子样的语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对语用意义的表达,由语用意义选择此中的某一语序。

2虚词:

虚词作为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副词等。

(1)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的虚词。包括: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语言助词不同,表示的语法意义也往往不同。 (2)介词又称前置词,在汉语中是用来表示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各种角色关系,介词的语法作用是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3)连词是一种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连贯性的虚词。连词可以分为并列、转折、选择和因果等类型。(4)副词是用来修饰说明动作性质或状态特征的虚词。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状语,可以使语言的描述更具体、更全面、更生动。

3黏着性动词的结尾、重叠形式、重音形式等形态性手段也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例如现代汉语中表示时体意义的“着、了、过”,使用不同的词的结尾,意义完全不同。

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文化交流领域的拓展,现代汉语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信息标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媒介。新形势下,正确认知现代汉语的语法功能特征,提升国人的整体汉语文化素质,有利于我国现代语言工作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97

[2]《汉语语法学》.邢福义.东北师范学校大学出版社.1996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2篇

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语法是语言的构造规则,语法单位是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可分为语素(造词单位)、词和词组(造句单位)与句子(表达单位)。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按照音节的多少,可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三类。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

从词义上,词可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单义词大多是表示常见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如:眼镜、海啸、沙发(用在网络回帖中)、。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如:好—坏、喜欢—讨厌。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等义词意义相同,在使用上一般可以互相替换,如“大夫—医生”、“摄影—照相”、“立刻—马上”。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互相替换。如 “破除”、“铲除”、“废除”、“清除”、“消除”、“根除”等。辨析同义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析:

1.从词的意义

(1)词义轻重不同,如“优良”轻于“优秀”, 轻于“优异”。

(2) 范围大小不同,如“战斗”小于“战役”,小于“战争”,小于“大战” 。

(3) 感彩不同,如“鼓舞”(褒义),“鼓动”(中性),“煽动”(贬义) 。

(4)语体色彩不同,如“食盐”是口语,“氯化钠”是专业术语,“办法”是口语,“措施”是书面语。

2.从词的运用

(1)支配对象,如“抚养”用于长对幼;“扶养”可用于长幼之间,也可平辈之间,如夫妻;“赡养”用于幼对长。

(2)搭配习惯,如“冲破”(束缚、阻力、牢笼),“突破”(界限、定额)。

(3)语法功能不同,如“深刻”作定语、补语,“深入”作状语、谓语。

3.从词的内部结构

部分双音节的同义词,往往有一个音节相同,另一个不同。对于这类词,可以从那个不同的音节所代表的语素上去看它们的区别。如“机智”和“机警”的不同之处就在“智”与“警”上,“智”有“聪明”的意思,“警”有“警觉”的意思。

从感彩上,词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一个词带什么感彩,还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有时褒词贬用,如“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有时贬词褒用,如“红小鬼”,就是写儿童的坚定、可爱。

从语体色彩上,词分为书面语、口语、专业术语、文学用语。书面语通常适用于书面上,它典雅文气,严肃庄重。口语通常适用于口头上,它通俗平易,生动活泼,是人们生活中、工作中最习用的。口语与书面语往往形成同义词。例如:小气—吝啬,溜达—散步,要不—否则。专业术语指各行业、学科的专门用语,如“核辐射”;文学用语指用在文学作品中的,一般较生动形象,如“慌张”。

从词性上分,词有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具有独特的词汇意义,能充当句法成分;而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空灵,表示附加意义或起帮助造句的作用,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等。

短 语

词组,又叫短语,是词与词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组成的语言单位,主要可分为六类:

句 子

句子是人们用来交际的语言单位,它前后都有停顿,包含一定语调,具有相对完整的意思。词和词组都是造句单位,如果赋予它们一定的语调,进入一定的交际场合,就可以成为句子,这是句子与词、词组的区别所在。

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是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它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叫做句子成分。

其他类型还有:

1.存现句: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基本格式是:处所词+存现动词+人/事物。如:窗台上摆着几盆花。广场上空飞旋着一群鸽子。

2.“把”字句。如:且把“压力”当鸭梨,啃下它,你就是胜利者。

3.“被”字句:表示被动的意义,书面语中,保留着“被……所”“为……所”的文言格式。口语中,“被”字常用“叫、让、给”来替代。如:窗户被风吹开了。

4.双宾语句:指谓语动词后面有两个宾语的句子。这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而分别与谓语动词形成述宾关系。如:我还给图书馆两本书。人们称他当代的活雷锋。

5.连动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语连用的句子,中间没有语音停顿,其中每个谓词性成分都与句子的主语发生主谓关系。如:同学们都跑了出去看热闹。

6.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或者是由兼语短语直接构成的非主谓句。作谓语的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的,“兼语”成分对前边的谓词来说是宾语,对后边的谓词来说是主语。如:我陪你去医院。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各个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最后用句号、问号或叹号表示。

复句的类型:复句中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类似,可以分成两大关系类型:联合关系复句(并列、承接、解说、选择、递进)和偏正关系复句(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目的)。联合关系复句中,分句和分句之间不分主次;偏正关系复句中,分句和分句之间有主从关系。

多重复句: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层次的复句。结构特点是:1.多重复句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2.多重复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多重复句的分析目标有两个:1.确定分句之间的关系;2.划分复句内部的层次。我们可以把层次分析法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多重复句的分析中,并用竖线表示出来,这就是划线分析法。例如:

眼睛是黑的,|| 心是红的;| 眼睛是红的,||心就黑了。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法教学 教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11-02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一般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现代汉语语法课程更是现代汉语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现代汉语学科的核心所在。现代汉语语法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现代汉语的教学水平,无论对于现代汉语学科本身,还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汉语研究近些年的研究非常多,加之“汉语热”现象的产生,更加使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得重要起来。然而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却困难重重,因而高校的现代汉语语法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面临诸多困难。

1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1.1 现代汉语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大致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语言运用等几大部分,其中语法部分是现代汉语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理论是否夯实,语法知识是否有所创新与时俱进,都对现代汉语学科有重大影响。在李维瑜的《简论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一文中给现代汉语下了这样的定义:现代汉语语法是指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法结构规律,是语言中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组织结构规律,包括词的构造、变化规律和组词成句的规则;是指语法研究者对语法结构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抽象概括,即语法学。如果说现代汉语是一棵大树,那么现代汉语语法便是这棵大树的主干,主干是否有源源不断的养料供应,直接影响着大树的生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现代汉语学科充实和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汉语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1.2 现代汉语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是在一片争议声中艰难前行的,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理论体系复杂,各家各派,新旧研究既有补充推动,有的也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研究现状复杂不定。加之现代汉语语法在实际运用中时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发生,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没有必要存在,且教授难度不宜过难,教授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对于现代汉语的“工具性”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实践与运用,可以凭借语境、语感等创设与培养习得,艰涩难懂的语法理论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水土不服”。因此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褒贬不一。但是现代汉语教学离不开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语法教学是其无法回避的一部分,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可以走出瓶颈,也会促进现代汉语教学的发展。

2 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现代汉语语法教学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现状,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科学发展。

2.1 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的执行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开展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立,是任何学科教学良性开展的基础和保障。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之所以面临很多困难,主要是由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目标不明确和目标设定不合理。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现代汉语学科教学服务,而现代汉语学科的教学目标应该充分体现现代汉语“工具性”特点。现代汉语的“工具性”特点,要求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必须有很强的实践性,一味地强化理论知识,只会提高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难度,使得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无法摆脱“艰涩难懂”的“印象”。比如,针对现代汉语课程,有必要设定若干阶段性目标,将这些阶段性目标分化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目标设定既要稳固基本理论的充实和发展,同时必须兼顾实践运用,使得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既不完全脱离理论支撑,弱化学科自身发展,又不完全倾向具体实践。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基础理论与实践相Y合的,基础理论是根基,实践操作是表现。二者缺一不可,所以科学的设定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目标,既不能“人言可畏”,也不能“惧怕困难”,更不能脱离学生习得情况的具体要求。只有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科学化发展。

2.2 探索合理的操作程序

科学合理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模式的设立,需要科学、有序的操作程序执行教学行动。在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值得学习和记录的优秀教学案例,这些优秀的教学案例中包含着众多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模式构建的可执行操作程序,这些程序是否可以广泛传播形成“经验模式”,是否有重大问题需要反思。教学案例记录的是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优秀的教学案例提供的是合理有序的操作程序,失误的教学案例反馈的是操作程序不当的具体因素。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材料和教学进程中,探索合理的操作程序对于构建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2.3 创设有效的实现条件

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充分考虑所有实现因素,做到不遗漏不丢失不主观回避困难因素。在这些主要因素中,教师很容易把握的是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几个因素,往往容易忽略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实践等因素。因此创设有效的实现条件就必须充分考虑所有起作用的积极因素,消退起作用的消极因素。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属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评价体系,针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设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只有“因地制宜”的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使得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在研究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行动过程中“有理有据”。

3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科学开展方法与途径

3.1 单一教学法与综合教学法的有效合理运用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提问法、论证法、互动法、讨论法等,都是教学过程被广泛认可应用较多的教学方法,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外,根据教学方法基本理论和分类方式的不同,还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相互作用法、个性化法、实践化法、呈现法、强化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实现条件因素,哪种方法适合就用哪种方法或多种方法,一定要摒除“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就是好方法”的错误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一种现代汉语语法规律的讲授往往只需要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多了反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在讲授语法规律时又特别适合充分举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学习和掌握语法知识。因此,单一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服务。

3.2 重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死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汉语语法多为规律性理论,许多教师授课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实践应用,即使有实践应用也仅限于考试,学生没有锻炼、反思、感受、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往往对现代汉语语法学习没有兴趣。现代汉语的“工具性”特点,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之余,应该延展课堂、增加教学活动、拓宽实践领域,将学练相结合才能使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走出“困境”。

4 结语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是也不是“死局难解”的局面,理论知识的夯实与充实,教学方法的拓展与延伸,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变革都十分重要。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必须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必须转变教W理念,教师与学生互动配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脱离瓶颈,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义研究;语法研究;语义转向研究;汉语言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16-04

作为语义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也作为体验者和参与者,而对这场语义上的转向,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坚定立场和价值体现,并且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和理论的高度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中延伸出来这次语义的转变进行客观的、公正的认识。这对此种情况,本文对汉语语法研究语义的转变及演变主要从四个方而进行论述及探讨,包括形式出发、意义出发、强调形式和意义的结合这四个阶段来对语义转向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还针对现代汉语语义转向的方法进行相关总结,并整理出汉语语法研究向语义研究转向的各种原因,包括人们对语法、语义特点的特殊需求,语义对现在人们的生活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最后,现代汉语的语义转向对传统语法的冲击、继承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形意结合、语义转向的方向指出表明。

随着语义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逻辑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当中语义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语义的研究已经上升成为了时代进步的标志,在现当代的语言体系当中,语义逐渐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一语义的转向,正因为如此,语义才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关注。在对语法的研究中,对意义和形式的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关注的,但是对于语义来说,各个领域的研究者还一直被其困扰着。从近百年的现代汉语发展的历史来说,对语义取向的转向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从语法分析、排斥语义到与语义的结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时至今日,语法要进行进一步发展时,又碰到了语义转向问题。所以,这对这样的情况,对应当如何正确的处理语义问题成为现代语言学家们着重探讨的话题之一。

对于语义的研究,在整个语法体系当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语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现在语法科学研究领域有越来越多的著作对语义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解释,更重要的是,很多用语义作为论述基础的语法理论已经得到了全而发展。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要更加有理由的相信,对于语义的转向时期已经到来,而且正在深入到每一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当中。通过本篇文章的论述,对语义的转向期间所表现的种种特点加以分析探讨,同时还包括语义转向的原因和对语义转向的正确认识等等。这样透彻的了解,对于把握汉语言的研究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出一整套适合汉语言特点的发展道路和研究方法。

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义取向的嬗变

在语法体系中,语义所处的地位会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研究者整体的改变而产生发生变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语义的变化大致发生了以下几种转变:

(一)从语义的层次角度,意义处于次要地位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时期,主义理论已经开始广泛的影响着中国的很多学者,特别是在文法革新阶段,广为流传的两种理论就对开始吸收分布理论加以改造,这两重理论为“方光焘的‘广义形态’和陈望道所提出的‘功能中心”’这些学说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当时的语法构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就算是影响较为广泛的两说学说都没有对语言构架形成系统化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语法的研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赵元任的著作《国语入门》-书是第一个全而运用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汉语语法进行研究的。这当中对语句的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且针对相应的位置去确定了主宾语,并总结出了几种简单的造句语法。

但是这当中着重强调的是对结构的分析,相反,对于语法所表明的意义却没有进行多少谈论,这和传统的语法从意义出发的根本角度差别很大,同时,还较为注重证实方法论和同质语言关,并且两者的关系还较为密切。回避或者是排斥意义的异质要素的必然因素是对语言系统内部同质要素的注重和对其构成结构主义的考察和证实,为了全而的保证研究的严密性和可行性,就对意义进行了研究范围的缩小和牺牲,这从根本上加大了研究的可能性。我国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有一部关于汉语言语法的著作,它就是成功的把结构主义中国先列,在整个语法研究中的,对汉语言语法研究体系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部著作出发点跟别的著作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以形式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对整个句子的层次和次序包括成份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对句法的成份和确定主宾语的关系都是以位置来确定。这部著作的横空出世,在一九五二年九月到一九五五年五月;一九五五年七月到一九五六年四月两个阶段期间引起了争议较大的两次讨论,这两次的讨论主要是针对词类和主宾语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讨论之后,得出了“从形式出发、同时结合意义”的语法研究共识。但是由于当时学者的认识和意识不够,对于语义的问题却没有展开相应的讨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从形式出发”的这一研究理念再后来的语法研究中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此后的很多学者,对汉语言语法的细致探索和深入描述都成功的运用了这一方式。其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结构主义在语法中取得了相应的地位并得到认可的著作是熙的《语法讲义》,这让语法研究增加了浓厚的结构主义色彩,使语法研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同时也让结构主义在语法研究中取得了可支配的地位。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整整四十余年的研究,对于语法的形式分析已经由浅入深,最终成为了主流理论,这样的突破,对推动我国语言的发展,推动我国语法研究更加的现代化和精密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语法结构主义已经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体系,但是对于美国的描写语言学也做了相应的揭示和分析。但是处于当时形式主义作为主要潮流的社会背景中,加上白身的理论和概括的能力不足,纵然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没有改变形式主义成为社会形式的结果,所以,在语法的研究领域中,语义依然处于次要和边缘的地位。

(二)从意义出发阶段

在汉语言语法研究的前其,并没进行改革和创新,依旧是在传统的语法理论下进行,这当中出现了两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分别是初创期和革新期,这两个时期均是源于罗马合和古希腊的传统语言学。异质观一直是当时所坚持的语言理论,包括对语言的注重和其外在的联系等,所以,在我国早起进行语法研究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来白于西方传统语法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早期的语法研究有从“意义”出发这一特点,以此作为后期句法和词类的主要依据。我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一部著作,是以语义和逻辑作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和完整的描写白话文语法的著作,这部著作是黎锦熙所作的《新著国语文法》。这部著作用意义来划分词类,但是也处于一个尴尬的处境。这本著作的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着“变式”的情况,在很多语句上,都有“受事等同于宾语”的状况。而后来的《中国文法要略》则是根据词语的概念意义用于划分词类的,对语法的说明和挖掘都较为注重。在词类划分上,根据意义的实质,主要把词类分为两类:实词和辅助词。实词一般是包括句子中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而这些实词还有下而的分支结构,分为:无形、事件、人物和物质这四个小类;而辅助词就是一个句子当中没有实质意义的组成部分,比如“的、地、得、和”等都属于辅肋词,以便使句子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更加的完整。这本著作,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很少用到主语和谓语这两个概念,形式到意义和意义到形式开创了汉语研究的格局。

总的来说,传统的汉语语法的研究对我国的语法研究奠定了框架基础,在一定形式上,为语法的研究指明了道路,同时也为语法的研究提供利理论和技术支持。但是,如果从意义这一观念来对语法进行系统分析,那么施受语义的关系就会和主宾语句法处于一样的地位,这是因为词类的划分主要用概念意义作为划分依据。

(三)强调形式和意义结合阶段

随着结构分析法在语法的研究中占据了重大的地位之后,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弊端所产生的局限性已经逐渐地被众多学者所清楚的认识。意义的牺牲来换实证性,由于语言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只是从结构形式来分析,而把语义关系排除在外,这对语法研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针对语法中的语义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比较新颖的一个想法,在此基础上奠定了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基础。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同时很多学者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阐述,最后使语法分析和形式分析都处于一个同等重要的地位。几经沉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义终于在语法研究中得到了一个确立的地位,人们不再只是针对形式分析、注重形式和意义的相结合为探讨的主流,而是逐渐把精力转移到语义当中。

(四)转向语义阶段

语义在语法研究中得到一定的地位之后,通过后来的发展,语义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语义的转向已经成为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那个时候的学者甚至说道:对语法中的语义探讨是八十年代语法研究中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说语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形式研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针对意义的语法研究已经在国内起步。

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转向语义的表现特征

(一)研究方法向语义的倾斜

在上文已经谈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语义的研究就已经成为语法研究的主要趋势。而到了九十年代,语义格、语义特征和语义价等和语义有关的研究已经在语法研究领域全而展开,达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二)研究对象向语义倾斜

语义探讨已经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这个过程长达十多年,这当中包含了语义范畴的研究和意义系统的构建和描写,其中探讨较为深入的是对句法语义的探讨,这充分表明了研究的对象已经偏向于语义研究领域。同时,当时定期举办的语法研讨会也研究过关于语义的问题,其中一九九四年举办的语法研讨会就以“句法结构中的予以问题”作为这次研讨会所研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语义分析成为研究的主流铺平了道路。

(三)语法理论向语义倾斜

从外国引进的配价语法、格语法、生成语义学语法等这些相关的理论较为偏重于理论,是语法研究理论向语义倾斜的具体体现。同时原创性的语义侧重也决定了向语义的倾向。通过语义十余年的研究高峰期研究,可以发现在研究的方法、理论和对象这二而都已经显露出对语义转向的特征。所以,汉语言语义研究的转向是语法研究的以此重大变革,同时表明了我国的语法研究正在跟随现代语言学的节奏,打破了传统的以研究分析形势的模式,确立了语义的研究成为现今语法研究的只要方向。

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转向语义的原因

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之后,我们应该进行一定的分析,任何学术的诞生都需要适合的研究土壤,也就是说,一种思想诞生就必须要有有社会的需求和潜在的动力。那么针对语法研究完成向转向语义的转向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进行分析:

(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存在着深入的内在需求

语义发生转向一定需要一个内因,也就是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就是语法研究白身的需要,这里存在两个条件,一个是可能条件,另一个则是必然的条件。

首先是可能条件,语义发生转向的可能是语义的独立地位确定的。一直以来,由于对形式结构的研究较为深入,语义没有得到独立的堤外。但是在过往的语法研究中,又时常会出现语义的影子,句子和语义不能很明确的却别开来,甚至有时候,会把语义作为句法的附属物。所以根本上区分句法和语义的方法,只能是使语义得到独立的地位。从而分别出语法机构有语法的结构,语义结构有语义的结构,这两者虽然有区别也有联系,根本上杜绝了混合不清的状况。同时,语义的独立,为全而的进行语法研究提供了可能;

其次语义转型的必然源于语义研究的薄弱。再通过对语义和句法之间的明确区分后,对于语义研究的欠缺就暴露无遗,这使得整个研究系统显得不协调、不自然,当然,这两者之间的研究是相对而言的,语法形式的研究在经历了许多的分析法之后为句法结构层次的分析和汉语语法单位的提取分类提供了严密的分析程序。当对形式分析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研究者再回过头来针对语义,却发现语义没有和他们多研究的体系处于一个平而上,也即照样还是停留在词义逻辑分析阶段。这导致了语义研究环节的薄弱,为了使语法的研究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明确,对语义的研究也就随之成为了必然。尤其在九十年代以后,之前对语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的情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观,语义的独立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所以在具备了一系列的语义转向条件之后,语义的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趋势,无可阻挡。

(二)现代汉语语法应用的要求

现代汉语语法的要求成为语法研究语义转向的另一个原因,改革开放之前的语法仅仅是作为我国母语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对中国语言的基本了解和语言规则,用以使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长此以往,人们对语言形式和句子成分分析都有所了解,但是对于语义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但是对于基本的过于教育需求还能够得到满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涌入了大量的外国人,为了保证外汉语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现代汉语所偏重的形式和意义研究导致的薄弱问题就显露无疑,语法的研究受到外汉语教学的严峻挑战。同时,在句法和表现形式等问题上,中文信息处理的实践也表现出了较大的不足。所以,而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不足这两个问题的挑战,是中国的语法研究者强烈的感觉到,语义研究在整个语法研究中是最为需要突破的一个关隘。

(三)受到外国哲学思潮的语法理论的影响

语言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可能独立于其他国家的语言研究理论之外,中国汉语确实有它特别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个理论不仅仅是用于彰显民族的特征和软实力,这样过于片而的拒绝国外的理论也不是真正的研究,同时要把世界的语言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发现语言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所以,国外的语言对于国语来说也具备一定的解说能力,同时也有很多值得汉语语法研究值得借鉴的理论,广外收纳国外较好的语言经验,对自身语言的完善发展和深化研究都会得到较大的帮助。在汉语语法的研究过程中,外来的理论,比如系统功能语言法、切夫语法、配价语法等等这些理论都对我国的语法研究产生重大影响,这些理论的引进,强调了语义分析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我国汉语语义研究。

(四)现代汉语语法所具备的的引导作用

如果较为片而的强调西方国家语言的影响力,从而对白己语言的民族特征进行忽视,这在语法研究领域也是极为不正确的,所以,现代汉语的引导作用就是汉语言的特点,其对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引导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语法特点的引导和国外理论的推动从根本上促使汉语语法转向语义的研究行为,使之成为后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四、对现代汉语语法转向语义的认识

(一)语义的转向与传统语法研究的关系

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的种种历史,会发现语法的研究终究与意义、个性和共之间存在着联系。汉语语法语义转向是在一定的基础上,是通过对传统的语法研究的结果进行接纳传承和一定形式否定的基础上决定汉语语法转向的,而并不是对传统汉语语法的简单回归,汉语语法语义的转向,对汉语语法的研究步入一个全新的台阶,是其对语义的分析进行形式化和精细化的研究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语义转向与形意结合原则的关系

语义的转向和形式形意的结合之间并没有存在任何矛盾,而是对其坚持实行结合的原则。在汉语言体系里而,形式和形意本来就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也不会进行单独行事的存在,它们是独立和结合的统一。之所在语法语义转向之后再次强调两者的统一,不仅是为了形式与意义结合这一原则的普遍和重要,更是为了另一个值得我们考虑和反思的问题:“当今语法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要抛开一切句法而只从语义系统求解释的提法”值得深思。

五、结语

不管从哪一个方而来说,对现代汉语语法转向都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对传统的理论应该借鉴,这对我国的汉语言研究有着重大作用。现今,我国的语法语义的转向,是汉语语法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的以质的飞跃,在更大的程度上,改变了语法研究中语义处于薄弱环节的尴尬局而。对我国语法研究的深入和精细化的研究方向在形式化和可行性的追求上,将极力的推动者我国语法研究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在语法研究日趋成熟的今天,对语义研究的热潮依旧不减,应该再这样的潮流中,结合多种模式和研究途径,对汉语特点的方法和理论进行积极的努力的探索,以求取得更好地成就。

参考文献:

[1]金立鑫,白水振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J]汉语学习,2003(5):15-21

[2]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4):16-31;2.

[3]安华林.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96-102.

[4]邢福义.谢晓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理论与事实的互动[J]汉语学报,2013(3):2-8;95

[5]施春宏,李晋霞当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态势及相关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80-89.

[6]周清海华语教学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5):1-9.

[7]邵敬敏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4):22-27

[8]陆俭明当代语法理论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管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7-104

[9]乔芸,刘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69

[10]邵敬敏,罗晓英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3):14-22.

[11]范晓关于构建汉语语法体系问题――“小句中枢”问题讨论的思考[J]汉语学报,2005(2):53-61;96

[12]储泽祥.“十五”期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5(1):3-8.

[13]陈万会.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论英汉翻译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5-88

[14]刁晏斌早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性质:模仿还是借鉴――以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为例[J]武陵学刊,2011(1):111-115

[15]孙德金语法规范、修辞张力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J]修辞学习,2009(1):30-38.

[16]张德岁,张雪涛.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10(5):91-95

[17]南晓民论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单位层级安排一一兼谈“现代汉语”教材语法内容的编排[J]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S1):82-87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现代汉语 语法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37-02

一、高校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现状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通过学习现代汉语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将来从事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或其他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这样现代汉语的语法内容主要包含词类、短语和句子三部分。虽然内容不多,但是知识点非常琐碎,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使语法教学陷入了困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用性差。和其他课相比较,现代汉语不像文学类的课程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愉悦身心。另外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普遍感到迷惘,学习没有目标,觉得语法学习没有实用性,对此学习兴趣不高。即使以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语言类的知识成分所占比重也不多。

二是语法比较抽象。语法本身就是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最大的性质是抽象性、概括性。表现在语言学专业术语较多,不太好懂,而且语法规则像数学公式一样,让人感觉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普遍不高。

总之,由于教学内容抽象概括,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方法不当,未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暂时也无法感受到现代汉语语法的实用性,因而现代汉语语法课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有10多种,比较通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黄伯荣、廖序东的版本,有的学校还自主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使用的教材。通过调查研究,使用这些教材进行语法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在高校很多专业开设,不同的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有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教学内容也就相应地有所不同。编辑出版专业要培养编缉和记者,教学时侧重于运用语法知识分析病句的能力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以语法知识为主,在此基础上分析语法现象,分析病句。对外汉语专业强调语言的使用,侧重于微观的语法现象的比较。针对专业不同,教学内容侧重点也不同的情况,谢达生提倡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他认为“高校的现代汉语教材还存在着不分对象,不分专业,不分阶段,一视同仁的现象,课程针对性不强,灵活性不够,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为例,词类的误用,标点符号等内容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而言特别重要,可是却设置成了自学内容。而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缺乏实用性,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是侧重宏观而缺乏微观的分析,涉及的知识面广,但深度不够。

所以目前的语法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

2.教学体系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同时,要辅以其他语法体系

我国的很多语言学家不仅重视语法规律本身的研究,也非常重视语法的教学,形成了科学语法体系和教学语法体系。熙先生在《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中指出“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语法事实和语法规律的表述,即用来表述已知的语法事实和规律的框架,不是企图揭示语法构造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这里的语法体系即教学语法体系。王力先生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不仅要学习语法理论,而且要把语法理论运用于实践。把语法理论称为科学语法,把用于实践教学的语法称为学校语法。他在《语法体系和语法教学》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语法着重在实践,科学语法着重在理论的提高。这并不是说学校语法不需要理论基础,但是在中学里必须把理论寓于实际材料之中,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理论,也不是科学语法不解决实践问题,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和历史的关系等。学校语法和科学语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的。学校语法要以科学语法为源泉,科学语法要以学校语法为出发点。”他所提到的“学校语法”即教学语法。根据王力先生的表述,科学语法体系和教学语法体系是不同的。语言学发展到现在,科学语法体系有很多,如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法,三个平面的语法体系等,每个语法体系都有自己的优点。

那么教学语法应以什么为体系?上个世纪,我国规定使用的教学语法系统分别为《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称《暂拟》)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简称《提要》),《提要》是在《暂拟》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也称为“新教学语法体系”,于1988年秋季开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实施,一直贯彻至今。目前高校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多达10多种,如黄廖版、邢福义版、陆小所版、胡裕树版等。不管哪个教材,使用的教学语法体系都是以《提要》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结构主义语法,也就是说现在高校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体系是传统语法体系和结构主义语法体系的结合。

我们认为,无论科学语法体系,还是教学语法体系,以结构主义为主,这是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从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其它语法体系而言,结构主义语法体系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初学者,认知语法涉及其它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转换生成语法符号较多,比较抽象难懂,国内研究者都相对较少,因此教材选择了结构主义。但是结构主义语法体系本身也有不足:过于强调形式而忽略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地结合其它语法体系,避免结构主义本身的局限性,不同的语法体也可以相互补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内容要有前沿性。

目前的许多现代汉语教材较为落后,很多教材大同小异,知识陈旧落后,没有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语法理论上,可适当添加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举例时也可以结合当前热门的,比较新颖的语言现象。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进一步语言研究作基础。通用的黄廖本教材,现已出增订六版,每次增订都会或多或少地增添一些内容。最新版本教材上新增了胡裕树、张斌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动词等,但是力度仍不够。

4.教学内容要有学术性。

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中学填鸭式的教学,缺乏活力,没有学习自主性。为了改变学生这一现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内容就要体现学术性,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上课时我们除了讲一些定论的东西之外,也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有争议的东西供学生自己讨论。并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搜集语料,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增加学习语法的兴趣。

教材只是编者语法观的体现。语法学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一语法现象,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可能不一样,因此有必要对不同语法体系的不同语法观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学生会发现存在着不同的语法观,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要读更多的课外书,不断地进行深究,增加学生语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如现代汉语教材大体系基本相同,但是小体系却不统一。对于词类的划分,不同的教材划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集中在词气词是否应该归入到助词,叹词和拟声词的归属,区别词是否应该独立等问题上,由于语言学观点不统一,划分的结果相应地就不统一。这些有争议之处很多,都可供学生讨论,通过课后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语法观。

5.要与中学语法内容进行有效对接。

高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部分内容在中学就学过,因此出现部分重复内容,学生感觉似曾相识,如句法成分、病句分析、复句等内容,学习兴趣当然不会很高。对此如何将高校汉语语法知识与中学语法知识进行有效地衔接,这是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重点。我们认为同样的内容,高校的讲授重在学术探讨,而中学的讲授在于阐明知识,侧重点应不同。

三、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1.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目前教学改革已有多年,但大学教学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是一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除了讲授法之外还有研讨法、探究法、对话法、提问法、演示法等多种。但是让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教学有很多困难。一是中小学中一直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如果突然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无法适应。最终讨论会无法进行下去。二是班容量大,一个班50―60人,大班教学,课堂上不可能让人人都参与讨论。

虽然困难较多,但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研讨型的人才,我们也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可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课堂上一方面可采取与方言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单纯讲普通话语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如果能将普通话语法与方言结合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熟悉自己的方言。不仅对自己方言的认知加深,而且方言语法学习与普通话语法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的语言现象进行讨论。语言发展变化很快,特别是网络语言中每年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新的语法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上的调味剂。课外一方面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方言语法调查。最初可以以自己的方言为调查对象,然后再扩大到对其它方言的调查。通过调查,比较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更好地巩固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对所习内容进行归纳,让学生自行对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复习已学的知识,形成知识链条。如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的语法特点中都提到重叠,若课后自行总结哪些词可以重叠,哪些词不能,以及重叠形式和语法意义,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会变得更加巩固。

总之,讲授法虽然比较呆板,但是是必须使用的方法,和其它的方法相结合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讲授法占多长时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以一节课45分钟的时长来计,讲授的时间占到15―20分钟是最合理的。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教学活动比以前更加便利,方便了老师和学生,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老师和学生都过度依赖课件,老师离了课件就不会讲课,学生上课一味地照抄课件,无暇听老师讲解,还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下课后拷贝课件,把简单的照抄和拷贝课件当作学习的任务,课堂上没有互动,对知识不作深入的理解,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在实际教学中,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扬长避短。

2.将语法与语境有效结合

只有将语法分析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语法与语篇、语用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语法规则在实际中的运用,从而加强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伯孙在讲授词类时,就是把它放在具体的文章中,将文章中不同的词类用不同的字体来显示,培养学生的语法直觉,以提高其语法能力。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语法学习与语音、词汇相结合,不能孤立地进行学习。

语音、词汇和语法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很多语法现象和语音、词汇有一定的关系。多义短语有些是由语音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如“他们两个人一组”“拿五块钱出来”,前者停顿处不同,语义不同,后者音强不同,语义也不同,和“出来”是否读轻声有关。有些和词的意义有关,“长五米”中“长”可理解成形容词性的,也可理解成名词性的“长度”,词义不同,短语结构就不同。

4.可尝试专题教学

现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每位老师承担一个或几个班的课程,从头讲到尾。而北京部分高校开启了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几部分,根据老师的研究专长进行分配。这样教师虽只讲内容的一小块,但是可把内容讲得更深入,更细致。与吕叔湘先生提倡的专题研究类似,也可以称为专题教学。教师需要讲授的内容少,有时间有精力进行充分地备课,以最优化的方式将优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5.举例要典型,生动有趣。

语言是门艺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文学作品的语言、网络语言、广告语言、街道名、店铺名、歌词、电影电视语言,小品相声语言等,学生对这些语言非常熟悉,在教学中将这些作为语法教学的用例,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激发学习语法的热情,进一步对汉语语法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亟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优化,通过各种措施,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历时;交际;动态;比较;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课本的编者邵敬敏老师讲到,近年来,汉语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之一就是由原来偏重于静态研究转而为偏重于动态研究。所谓动态研究,例如“历时动态”,通过联系历史发展来研究汉语语法;也可以是“共时动态”,倾向于现时语言现象的社会变异、地域变异和功能变异。

“打倒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后汉语被“欧化”了。复音词大量取代单音词,主语和判断动词“是”大量增加,句子由短句变成了长句,很多本来应该充当谓语的陈述成分移到主宾语前成为定语以及一些表可能句式欧化。

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词汇发展最快,语音次之,语法的发展最缓慢。词汇的发展总要影响到语法,者从古汉语发展到近代汉语再发展到现代汉语就可以看出来。一本实用的语文丛书《古今语法差异》中写道,古代汉语语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发展的基础,而现代汉语语法则是古代汉语语法发展的产物。因而古今语法有同有异。“同”表明语言具有稳固性,“异”表明语言又具有变化。我认为古今汉语中的难点,大都在于异。古今语法差异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词类的语法功能不尽相同

2.此类所分细类及所属词语不尽相同

3.句式表达形式不尽相同

4.句子词序不尽相同

经过五四萌芽期并在其后的时间内蔓延的欧化语法现象,现在有一部分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在汉语中站住了脚。甚至其中有些已经区别不出是外来因素了,这主要体现在表时间、处所、条件等状语中。

英语相比于汉语,“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注重实用有形连接手段使语法形式完整,而汉语语言表现的形式受意念引导,其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松散,并且句法功能形式隐含。相比之下,英语表现形式严格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界限分明,句子严密,层次扣接,句法功能外显。

1.抽象与形象。西方人重抽象思维,东方人重形象思维。通常,西方人擅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比较注重抽象思维能力运用;而东方人却更加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并不注重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直截了当地说,英语中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用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汉语中则多用具体把握的词语来限制名词。

2.直与曲。西方人重直线思维,东方人重曲线思维,在表达思想时,西方人的思维更加直截了当,句首迫不及待要先抛出所有的要点,然后慢慢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进。而东方人习惯从侧面说明阐述最后点出话语中心思想。

3.主体与客体。西方人严格区分主客体,东方人主客体相互融合,西方人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而东方人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具有意识的行为。

4.比较的难度。对东西方语言的观察得出的不同特点,是通过直观的方法进行一种最直接的比较,这些结论其实是一种最直接的解释,但是这种从比较的角度探求的解释存在着风险,大致理由如下:

第一,理论上的不足。“成熟理论”的局限,“新理论”的幼稚,“外来理论”的牵强,“本土理论”的薄弱。总之,理论建立在具体的语言上,语言的差异导致了理论的差异,而理论的差异直接导致解释的适应性。

第二,实践上的不足。研究的实践总是由个人进行,研究的对象也多少是某一种或一类语言,因此成果也多打上了语言,个人与时代的烙印,缺乏了充分的客观性。

第三,对语法规则的解释总会加上“一般来说”、“总的来讲”以求保险。

考察了兰拉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电话谈话语料库,研究者初步了解虽然汉语和英语中的原因从句在整体上都倾向于后置。在前置原因从句中,“因为”通常和引导结果的“所以”类词连用。但在英语中的because和so并不能搭配,这是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此外,汉语中整个因果复句作单句的句子成分时,通常是“前因后果”的顺序,而英语中恰好相反。

例:每个人都在奔波,因为谁也没有藏身之地。(Because you can’t hide, everyone runs.)

从总体上比较了汉英因果复句顺序上的异同,在两种语言中原因从句后置都是优势语序,但是相对而言,汉语比英语又有更明显的原因从句前置的倾向。

Ford(1994)进一步指出,because一般出现在超出读者预期、可能引起读者疑惑的话语语段后面。这样的语段通常以三种特征为标志:对比、否定和强烈的评价。语料显示,汉语后置原因从句中的“因为”情况类似。由“因为”引导的原因从句也通常出现在这三种语境中。

1.“因为”出现在否定性与断后,一般以否定副词“不”、“没有”等为标志。

2.“因为”出现在表对比的话语语段后面,通常以转折词“但是”、“却”等为标志。

3.“因为”出现在强烈的表达语句后面,这些语句通常以程度副词“很”、“非常”、“最”以及语气副词“绝对”等为标志。强烈的评价或表达通常是朝常规的,自然需要给出理由。

除此之外,汉语中“因为”引导的后置原因从句还经常出现在另外两种特征后面,即比较结构和情感表达式。

4.“因为”出现在表比较的话语后面,通常以“比”、“更”等为标志。有比较就有高下之分,有高下之分就容易引发分歧,需要给出理由。

5.“因为”还出现在带有情态表达的话语后面。如义务情态词“应(该)”、“必须”和知识情态词“可能”、动态情态词“希望”等。

由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语音的变化要引起词汇的变化,语音、词汇的变化也要引起语法的变化,因此语言的整体变化就是语言内部要素的调整。

我们在进行语法研究时,最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动态,把汉语看作持续变化的并有生命力的开放式的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在运动之中,以此洞悉其客观规律和基本态势。

参考文献:

[1] 徐杰、匡鹏飞《多视角语法比较研究》.

[2] 郑远汉《古今语法差异》.

[3]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作格结构现代汉语语法辨析

现代汉语的传统语法中,常常将这种类型的句子,如“水开了,工作完成了”看做是“无标记被动句”,而这种观点仅仅是对语义考虑,而不考虑句法。准确地说,这类句式应该被称作为“作格结构”,在转换生成语法时,我们再研究作格结构,往往具有较强的优势。本文以“特征核查”作为手段,从最新的“最简方案”理论出发,可从全新的角度解释现代汉语作格结构的语法生成。

一、现代汉语的作格结构和“无标记被动句”辨析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句子,诸如:

(1)作业完成了。

(2)门开了。

(3)被子淋湿了。

(4)雪融化了。

(5)玻璃打碎了。

以上这些句型,从表面上看,这种结构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结构。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主语都是客体或受事,都代表一种被动的意味,仅仅是“被”字没有出现在句子中而已。因此这些句子被一些学者看做是被动句,并被视为“没有标示的被动句”或者是“没有被字的被动式”,但对句式的同一性,判定的依据仅仅是从语义出发,并不是恰当的。首先,作为被字句,都有主动的对应形式,如:

(6)日本人炸了那座桥。

(7)那座桥被日本人炸了。

(8)妈妈打了小明。

(9)小明被妈妈打了。

如果说做为一种显性标记,“被”代表着被动,那么在例(1)~(5)中,有的句子并没有被动句形式与之对应,有的句子中不能插入“被”,有的却可以插入“被”,并有着与之对应的变换句,如:被子被淋湿了;玻璃被打碎了;作业被完成了”。这种现象只能从“被动”的语义出发,而不是仅仅考虑句子的句法,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和合理的解释。

在(1)~(5)中,句型的结构并不是被动结构,而属于汉语的作格结构,本文从转换生成语法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这类结构的语法生成。

二、现代汉语的作格理论研究

作格结构是和非作格结构相对的一种概念,又称非宾格结构。1978年,Perlmutter将不及物动词分为两类,即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从传统意义上,非作格动词也叫不及物动词。深层结构中外部论元是其主语,而深层结构中的内部论元是其非宾格动词的唯一论元。1981年,Buriz吸收了这一研究成果,并通过进一步转换,而生成语法的管辖约束理论,由此Burizo定律诞生,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动词不能对主语位置的题元角色进行指派,也不能赋格给其内部论元,反之亦然。用公式可做如下表示:外部题元角色宾语格位。这个定律的运用,可分离出不及物动词的作格动词。显然,可通过句法推导,将非宾格结构的显性主语由论元位置上升为外部元位置。

自从提出了Burizo定律之后,一直争论不断。因为格理论和题元理论归属的理论要件不同,若混在一起,必然会有很多问题产生。同时在一些语言中,语言学家还找到了与该规律相违背的例子。但后期通过研究证实,将格(Case)的等级要素和投射条件(EPP)进行扩充,会造成Burizo定律出现这种现象。

针对汉语的作格动词,如何才能进行正确地确认呢?2006年,曾立英以作格动词的进入句式为立足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鉴定标准,对汉语作格动词进行鉴定,这个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动词中是否具有“NP2+V”和“NP1+V+NP2”等同义句式的转换;

(2)在“NP+自己+V了”的修饰中,是否有动词出现;

(3)在“使+NP+V”的句式中,是否有动词出现;

1994年,Rappaport和Levin提出,以语义和词汇为出发点,对“及物化”及“致使化”两个不同句法和词汇层面的操作进行考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对汉语中的作格结构进行鉴别。

根据动词的含义,2006年,曾立英将作格动词分为四类:

(1)对状态变化进行表述的动词,如:改革、改善、改进、改变等;

(2)对心理状态变化进行表述的作格动词,如感动、感慨、震动、震惊等;

(3)作格动词兼有形容词功能,如:稳定、破坏、方便、繁荣等;

(4)能够对自身变化做出反应的作格动词,如:暴露、化、开、关等;

三、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研究

分析上述几个人的观点能够看出。曾立英所提出作格动词可进入“致使替”,及物性是其最基本的用法,由动词构成的及物句可对由外部致因所引发的事件进行表达。下面的一组例子就是“致使替”的对子:

(1)门开了。

(2)小明开了门。

在这对句子中,例(1)是作格句,而例(2)是及物句,表明致使性事件的发生。

在国际语言学上,目前的一种主流理论就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它对研究作格现象,优势非常强。可从该理论的“最简方案”为立足点,合理解释汉语中的作格现象。通常观点为:在作格的句法上,由功能语类Pr引入外部致因论元,是事件句法表达最上层的构成部分。由动词V和内部论元构成了表达事件状态或结果的部分,并由一个轻动词v*联系上下两层。在事件语义上,v*可对“致使”的涵义进行表达。这样在逻辑结构上,能够被分辨出来,如例(2)。但这些动词只能对事件中状态改变的结构进行表达,其不及物动词的对应形式,只是一种最下层结构,由动词V和内部论元构成,如例(1)。

利用作格句、及物句和“致使替”的生成推导,对内部论元活动范围的划定,应以v*为界,协约操作在及物句中在v*层实现,经过核查内部论元的格特征后,即在[Spec v*]位置被冻结,所以这个范围限定了狭义句法运算的第一个语段。而作格结构中,没有v*存在,所以无法核查Pr层的内部论元的格特征,它所处的状态依然活跃,此特征的核查需要在Pr层语段进行,因此在推倒形式上,两种句型差别非常明显。

四、结语

本文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作格概念,同时指出了现代汉语中作格结构和“无标记被动句”的区别,并进一步对现代汉语作格的语法结构进行了研究。关于现代汉语的存现动词句能否被看做是作格结构,目前学术界中众说纷纭,看法不一,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本文对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进行研究,旨在对今后关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探宙.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J].中国语文,2009(02):110-119.

[2]王全智,徐健.念的延伸及其解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1):55-59.

[3]赵霞.构及其概念框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6):10-13.

[4]秦德娟,袁毅敏.析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36-139.

[5]曾立英.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7(04):424-432.

[6]曾立英,杨小卫.“作格”角度谈主语系统的选择[J].汉语学报,2005(04).

[7]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04):291-301.

[8]罗先群.英汉动词及物性认知比较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244-244.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8篇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主题词】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缩略语 结构 语法

一、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界定

缩略语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有生活化的广义缩略语和学术上的狭义缩略语之分。广义的缩略语要求较低,只要是从长音节缩短为短音节的,都可以属于广义上的缩略语。而狭义的缩略语要求较为严格,要求由长音节缩略后,必须形成一个能够被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固定词,并且这个词不会随意改动,有一定的特指性。

在发展早期出现过少数的缩略词用语,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我国著名汉语学家林汉达首先对缩略语做了定义,林汉达老师认为缩略语并不能算正式的词汇,只是为了交流方便而形成的词汇表达方式。随着时代的逐渐发展,关于缩略语的争议也在不断增加,直到1982年,郭良夫先生将缩略语细分为“缩略语”和“缩略词”两种,缩略词属于词汇的范畴,而缩略语属于短语的范畴。缩略语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网络化时代的影响,人们在网络上的语言越来越通俗和简短,为了更快、更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缩略语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更加广泛,并且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相适应。

二、现代汉语缩略语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信息量不断增加

缩略语在语言早期就已经存在,比如我们用“炎黄”来代替传说中的“炎帝”和“皇帝”,但是应用并不多见。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每天需要传递的信息也在不断增加,新概念和新事物层出不穷。在词汇和事物最新兴起之时,人们往往先用较长的语言词汇来对其进行描述,以便于表达清晰并且与其他事物进行区分。但是随着人们对新事物的逐渐熟悉,为了更高效地表达,人们很自然的选择缩略语来提高沟通的效率。比如空气调节器缩略为“空调”,非典型性肺炎缩略为“非典”,这些都是应用非常广泛的缩略语。

(二)双音节词的表达优势

在汉语的表达应用中,双音节词是非常占优势的,据资料统计,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能够占到75%,但是随着表达信息量的增加,词汇的音节量也在加大,人们更习惯用双音节进行表达,只能对多音节的词汇进行压缩,被压缩的为双音节的词汇居多。因此,按照现代汉语双音节化的基本规律,缩略语的表达应用成为现实,并且应用越来越广泛。再加上现代年轻人,追求创意和新奇,很多时候对缩略语的应用并不完全是为了便捷,而是一种时尚,对语言的更新和创造。年轻人对缩略语的应用带动了新的语言风潮。

三、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语法构成

(一)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结构

现代汉语的缩略结构可以是联合式,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字缩略语并列联合构成的,比如三纲五常是有两项进行并联,三纲指的是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而五讲四美三热爱内容就更丰富了,是由三项内容进行的联合。还可以是主谓式或者动宾式,分别由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构成缩略。比如整顿三风,就是动宾式,宾语三风是学风、党风、文风的简称。

(二)缩略语的类型特点

通过缩略而形成缩略语是最常见的缩略语类型,即把两个词语合成的词汇进行缩略表达。元词语之间既可以是并列关系,比如文艺指的是文学艺术,抽检指的是抽样检查;也可以是修饰关系,比如彩色电视机缩略为彩电,硕士生导师缩略为硕导等;还存在词语之间是支配关系,也可以说是动宾关系,比如说节能指的是节约能源,应试指的是应对考试。

两个组合的词汇,可以取前词的第一个语素,后词的第二个语素组成缩略语,比如泰斗是泰山和北斗的缩略,取了泰山的第一个语素,北斗的第二个语素。也可以取前一个词的语素来代替整个词组,比如清华大学的缩略为清华,只取了第一个词汇的语素。还有一种形式是数字压缩而成的缩略语,比如七七事变指的是日本侵华发生的卢沟桥事变,发生的7月7日,而压缩成七七事变。或者中国学子熟悉的211工程,指的是21世纪重点建设的一百所大学的计划,也是取的重点数字缩略而成。

四、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语法特点

(一)常用缩略语已经词汇化

缩略语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很多常用的、使用频率较高的缩略语已经慢慢词汇化,也就是说使用这种缩略语反而成为了一种书面化和通用的表达,而原本的词语已基本不再使用,比如说初中的全称应该是初级中学,地铁的全称为地下铁路,想一想生活中实际情况,是不是我们已经习惯用缩略语来进行表达,用他们的全称反而会不习惯?说明很多常用的缩略语的使用已经不受限制,成为非常正式的词汇表达。

(二)利用现代汉语的仿词造词功能

很多缩略语的形成利用了现代汉语的仿词功能,在形成一个缩略语之后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缩略语,形成一些固定的词语系列。比如在治疗的疗前面加上一个名词或动词词素,可以表达不同的治疗方式,有食疗、放疗、化疗、理疗、电疗等,形成了一系列的缩略语表达。再比如还有在天空的空后面加入一个特定的语素,可以构成空姐、空警、空乘、空少、空嫂等,都是表示更航空有关的人物名称。这些都是利用现代汉语的仿词功能形成的。

(三)汉语缩略语存在着含义的不稳定

很多缩略语在表达上受到时间、空间和不同语境的限制,在不同的语境的表达下,很可能指向不同的含义。比如熟悉的“三包”,普遍指的是商家对商品的售后服务,对商品实行“包修、包换、包退”,但是在物业管理领域,三包指的却是“包绿化、包清洁和包秩序”。由此可见,缩略语的词汇含义并不稳定,在不同的语境和表达下,很可能指向不同的含义。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缩略语也可能出现形式的变化,比如“邮政编码”最开始有邮编和邮码两种缩略形式,但是现在社会邮码的使用率明显下降,逐渐抛弃了邮码这种缩略表达,而只使用邮编一种缩略形式。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缩略语越来越频繁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缩略语的出现和变迁也是社发展变化的一种侧面反映。但同时缩略语的大量应用也给语言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更多的学者对缩略语进行语文认知和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管理。

(作者单位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鹏.现代汉语数字缩略语语法构成教学启示[J].科教文汇,2009(36).

[2] 孙崴崴.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5(23).

[3] 刘晓静,赵雪,张晓磊.现代汉语缩略语结构及语法特点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4] 刘杰.现代汉语缩略语论析[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动词重叠 现代汉语 语法意义 影响因素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重叠词的使用十分常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而动词的重叠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法现象。对于重叠动词的研究如果脱离开汉语的大背景,很难认识到重叠动词的语法意义、句法意义。

一、现代汉语中重叠动词的表现形式

对于动词的重叠形式到底如何来分类,目前的语言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看法,但基本可以分为:狭义的动词重叠形式、广义的动词重叠形式两种。

(一)狭义的动词重叠形式

语言学者认为对于狭义的动词重叠形式一般是:AA式、ABAB式。例如:尝尝、玩玩、问问、想想、走走、听听、坐坐等均属于AA式的动词重叠。再例如:打听打听、解释解释、、整理整理等则属于ABAB式的动词重叠形式。

(二)广义的动词重叠形式

很多学者又从广义的角度对动词的重叠形式进行了划分,他们普遍认为除了以上狭义的动词重叠形式外,还可以将动词的重叠形式扩展为:A一A式、A了A式、A着A着式、A啊A式、A了又A式、A来A去式、AAB式AABB式、AB了AB式。例如:写一写、看了看、谈了谈、摸了一摸、说着说着、转来转去、打听打听、帮帮忙、打打闹闹等。

二、决定动词重叠的语义因素

动词的重叠只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所有的现代汉语中的动词都可以重叠,这主要取决于动词自身的语义条件。

(一)从动词的可否持续或反复来看动词的重叠语义

对于这种表示动作是可持续的、反复进行的动词一般均可以重叠使用。例如:哭、说、研究、跳、拍、考虑等。而对于那些表示动作的非持续性、不能反复进行的动词不能重叠使用。例如:爆炸、出去、牺牲、结束、发射、断送等。

(二)从动词的可控性看动词重叠的语义

如果动词表示的动作是作者主观上可以控制的,即自主性动词,一般情况都可以重叠。如:找、逗、挥等。而有的动词是作者主观上不能够控制的,即非自主性动词,就不能重叠。如:死、疯、活、飘、吃惊、发抖等。

(三)从动词表达的动作强弱来看动词重叠的语义

一般而言,对于动作性较强的行为动词都可以重叠使用,如:调查、讨论、看、笑等。而对于诸如:消失、产生、成为等这些非行为动词不可重叠使用。这主要是由于那些表示较强动作的行为动词具有可持续性、可反复性的语义特征。不可重叠的非动作行为动词有:助动词、表示判断的动词、表达心里感知的动词、表示趋向的动词等。

(四)从动词所表达的感彩看动词重叠的语义

对于能够表达积极、肯定、正面的感彩的动词可以重叠使用。如:夸、表扬、解放、爱护、帮助等。这些动词都是人们经常希望发生的行为,所以,对其进行重叠使用可以强调或强化某种事物;对于表现消极感彩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使用。如:叛变、包庇、破坏、坑害、摧残、犯罪等。这些反面含义的动词一般表示的是否定的意义,会阻碍事物的正常发展,更不是人们想发生的,而对于这类词如果使用重叠的话,将可能会造成减弱或是消除这些词的贬义效果,而达不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感情程度。

例句1:敌人一直想陷害他,而苦于找不到借口。

分析:如果讲这句话中的“陷害”重叠使用,明显将削弱语义表达的含义。

(五)从是否肯定的角度看动词重叠的语义

对于那些表示肯定的动词,其重叠的能力强于表示否定的动词。例如:不利、不许等表示否定的动词不能重叠使用。

(六)从动词的风格色彩看动词重叠的语义

有些动词表达的含义比较典雅、庄重,通常用于正式场合。风格典雅、具有很浓的文言色彩的动词一般是不能重叠使用的。如:颁布、呈、赠、缔结、禀告、会晤等。

(七)从动词的语义状态看动词重叠

现代汉语中词的语义状态有两种:开放式与封闭式。开放式的语义具有伸缩性和可塑性,也就是词所表达的含义不固定,可以借助重叠这种语法形式使其自身的语义得以强化、弱化。

例句2:你们来商量商量这件事。

分析:例句中的“商量”进行了重叠,削弱了原来语义的表达,使得说话人表达的含义并不是强硬的态度,而是“商量”也是留有余地的,并不是“商定”。

封闭式动词,如:看透、遍布、确定、断定等,其含义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已经达到了说话的某种极限,不可进行重叠使用。

三、重动词的语法意义

对于动词重叠使用只是对AA式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形成了共识。

(一)表达短暂的时量

这主要是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较短,并且动作所标示的量是不定的少量。很多动词重叠式用后确实给我们时间短,次数少的感觉。但下面的例句则不然。

例句3:你妈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你应该去看看她。

分析:例句中建议人家去看望妈妈,并不是建议时间短或次数少的含义,而是渗透着应该多去看看妈妈的含义。

(二)表达尝试的意义

动词在重叠时具有表达“尝试”的意义是可信的,这要针对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但是,例如:病、哭、生等动词一般并不能使用重叠。但是在以下语境中可以使用重叠。

例句4:你生生孩子,就知道什么是痛苦了。

分析:在上述例句中,表达了一种较为强烈的“尝试”的含义,通过分析和观察,我们了解到这种动词的重叠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动作,在这种语境下即使一些不能重叠的动词也可以重叠了。

(三)可以表达过程的延续,即量的增加

这与前面提到的关于表达短暂的动词重叠的含义是相反的。

例句5:我们今天有时间就多逛逛吧!

分析:在例句中,说话人用“逛逛”来表达出想要把逛街的过程延续的想法。

(四)表达不定量的含义

这种动词重叠语义的表达说明,有的动作已经实现,有的动作尚未实现。而这些动作有的曾经重复等,并不是所有的动作都会永远持续下去。

(五)表达并强化动作的能动性

很多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变化的。可以在语义上将它们分解为不同的侧面,而具体到句子中只能是反映一个或几个侧面。也就是动词不仅可以表达动作性较强的动作,还能表达事实、方式、原因等内容。

总之,动词的重叠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它的语法意义对于研究现代汉语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何艳辉 论动词重叠的形式[J],平原大学学报,2006,4

[2]张晓涛 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考察[J],学术交流,2005,7

[3]王华 动词重叠式的深层次语法意义[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6

上一篇:循环水处理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故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