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轮指技术综论

时间:2022-05-02 04:47:19

琵琶轮指技术综论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七种琵琶轮指技法,除扇形轮是为了引出拳形轮以外,其余六种均是常见的、最基本技法,即拳形轮(全轮)、四指轮(半轮)、三指轮、划轮、长轮、扫轮等。除要正确掌握手型特点外,还要注意手指间的配合、协调,以求得音色的优美和谐。

关键词:琵琶演奏 轮指技法 手型要点 音色效果

琵琶的轮指技法有三十余种,由于轮指都是由五个手指协调奏出,所以轮指技法堪称琵琶演奏技法中最特殊的,也是最基本的技巧。轮指的演奏效果,从理论上难以界定和评判,主要由乐曲演奏中的音色效果和乐曲内在情感表达效果来评判。指法是从属于表演的,即使表演者音乐造诣颇深,表演艺术理论功底深厚,一旦某些轮指技法未能实现乐曲本身要求实现的音色效果时,亦不可能奏出乐曲深涵的神韵和曲趣。可见,轮指技法是为演奏乐曲服务的。

尽管琵琶的轮指技法有三十多种,但主要的技法不超过十种。下面谈谈七种轮指技法。

1 扇形轮

扇形轮是传统琵琶演奏中所要求的一种难度较大的轮指技法,顾名思义,即像扇子打开的样子,呈扁平面的右手各指轮流发出奏音。这种指法,要求各指的触弦点尽量集中到琴弦的某一点上,以求得音色上的统一和谐效果。但音色不易控制,出音略显粗糙,颗粒感较强,连贯性不如其后产生的拳形轮效果好。由于此法多用各指的大关节动作来完成,故其触弦的角度常为90度,而达不到45度至60度情况下的理想触弦角度,所以难以奏出圆润的音色。扇形轮不易控制各指相等间隔的发出时值,即作轮不易匀称。由于各指发出时值的控制不力,常有凑合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出音时值的倾向,故速度较快,颗粒较密而不够清晰。

扇形轮尽管主宰了琵琶演奏传统技法近千年历史,但因其缺点较多且音色不理想,到20世纪50年代,终于被更为科学的拳形轮所取代。

2 拳形轮

拳形轮又名团形轮,也叫全轮。这种指法,其手型呈空心握拳状,故名。此种技法大指大小关节呈凸型,其余各指的大、中、小关节亦呈凸状,因而在外型上,形成了一种稳固而有力的骨架。

拳形轮的大指和其余四指呈反向支撑状,能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且能控制其他四指出音时值,从而加强了各指独立动作的作用。由于此种轮指可用大指牵制各指的用力,故音色和谐动听。这是拳形轮突出的优势。

此外,由于扇形轮以大关节用力为主,其触弦角度常为90度,这不是最佳触弦角度。拳形轮由于要求各手指的中、小关节在大关节的辅助下,用力的可控性和触弦角度仅为45至60度,音色优美圆润。当然,拳形轮也有缺点,即五个手指触弦点有一定的距离,但其产生的微小音差已被各指最佳触弦角度所产生的圆润音色所湮没,缺点并未凸显出来。另外,拳形轮有的手指用力不当也会产生噪音,过分强调点子的清晰有力和颗粒饱满,就会使整个轮速偏慢,出音当然难以连贯圆润了。显然各指的用力均匀控制是保证音色质量的关键。要达到拳形轮各指音量平衡,就需在增强四指力量的同时,减轻大指的力量,而用手腕作辅助,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拳形轮如《金蛇狂舞》,此例的第一、四小节的5、4两音上运用了拳形轮(或称全轮),不管它们带不带连线。因此,一般全轮的运用常采取半轮符号再加挑等符号的形式,这个轮指就是全轮。

3 四指轮

四指轮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顺序弹出连续轮音,它是在传统的扣轮、挑轮、勾轮的指法基础上,把右手大指分离出来,从而解放了大指,使大指能在低音音区单独弹奏旋律或节奏音型,使音乐效果更为丰满和谐,从而增强了琵琶的表现力。四指轮是琵琶演奏家王惠然首创的一种技法,也称半轮。

四指轮的特点在于排除了大指的反向挑后,四个指同向发声,其音色较为统一。特别是轮奏和弦,如作轮双或满轮时,原来大指的反向挑弦不仅和其他四指在音色上稍有微差,而且在和弦的组合方向上也正好相反。运用四指轮则方向一致,出音更为协和。为了使四指轮在承接上更为自然,在作轮的意念上,各指大关节要尽量放松撑开,中、小关节,特别是食指的中、小关节需加紧收拢,以弥补空缺的大指时值位置。这样,使每个四指轮衔接的间隙缩小,长轮才能饱满、均衡而圆润。四指轮在王惠然创作的《彝族舞曲》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如乐曲第二部分的中段,多声部优美的旋律极富歌唱性,伴随旋律的舞蹈性节奏音型,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少女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形象。又如《彝族舞曲》的第七段末尾,用四指轮充分表现了内心无与伦比的激动情感,抚今追昔,心头洋溢着难以名状的幸福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4 三指轮

即用食指、中指顺序弹出,然后大指挑进连得三声,谓之三指轮。三指轮可以长轮的面貌出现,具有轻便、灵活、快速的特点。在乐曲演奏中,三指轮仅作为总的轮的点子多寡的调剂所用。单个的三指轮实际上是弹、挑、剔的连用。其中“剔”是中指向外弹弦得声,有人也称之为“抚”。虽然中指弹抹的方法和食指基本相同,但一般很少用腕力辅助。也就是说,中指通常是跟在食指后面连用的,对某些节奏感强烈的演奏有特殊的功能,有时还起着调整弹挑顺序的作用。如《大浪淘沙》中这一拍,其中增加一音用中指弹,这样前后三音实际上组成了一个三指轮,从而使这一拍的旋律显得较为活泼。中指还可以和食指一起用于和弦双音演奏,这时,中指在前弹子弦,食指在后弹中弦,方法和食指弹一样,可以增加腕力。

5 划轮

划轮又称为“琶音轮”,即用食指自四弦向一弦划奏而得琶音,然后顺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轮弦。这是由两个基础指法汇组而成的一种复合指法。一般在较为抒情、平稳的乐曲中用得较多,多用以表现内在、轻柔、清雅的音乐情绪。如《大浪淘沙》结尾的最后四拍结束句即使用了划轮,由此而改变了原来的速度而渐慢,音量减弱。这两个划轮使乐曲进入一种沉思、伤感的意境之中。

“划轮”要注意施力得当、指力适中,配合腕部轻轻地摆动,运动方向以由上而下为宜,指甲入一弦较深,入其余弦较浅,适宜选用70度左右触弦角度,这样才能使其更充分地表现。由于划轮在轮指之前加入了一个划弦,使轮指的旋律有了和声的垫衬,故使旋律更为柔美且饱满,也使音乐形象被塑造得更为鲜明生动。

6 长轮

长轮是轮的基础轮之一。一些优美的古典名曲和现代名曲,常用大段落的长轮来写景绘色,抒情达意。长轮,首先应建立在正确的拳形结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轮的匀称及音色的上乘。其次,长轮需要指力与腕力的持久力量,如果力量不够,可能会使手型讹变,因而出音不匀,音色欠佳。

长轮的运用有两种情况:一是结构较短小的,常和其他手法穿插运用,这是最为普遍的。如《采蘑菇的小姑娘》中就有两个全轮配合的,这是长轮的短小形式。二是结构长大的,单独加以运用并富于表情。如琵琶古典名曲《十面埋伏》中的“吹打”部分就是以长轮奏出,不仅可以表现威严、肃穆的音乐形象,还可以再现音乐意境中的紧张气氛。这个“吹打”部分在全曲中属于旋律性较强的段落,长轮模拟了古代吹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调,气势宽广雄壮,犹如唢呐以循环换气法奏出的连续不断的音调,从而描绘了古代行军中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威武雄壮,阔步前进的形象。

7 扫轮

这是扫和轮相结合的一种轮,是一种复合指法。其演奏方法是:先在四弦上扫弦而得一声,然后顺势进行轮指,两个技法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当食指扫至第一弦时就等于轮指的第一个手指的开始。扫弦和轮指中间有短暂间隔,不仅扫弦清楚有力,而且轮也能不受扫的牵连而自如地进行。

单个的扫轮,第一音的食指为扫,然后的大指动作很重要,它或占其虚位或挑,以阻隔后面的轮指。接着再由食指开始至大指完成一个全轮。如果扫轮为长轮的话,就可以紧接下去作轮。

但要注意有一种不正确的方法,就是用食指扫后,不用大指接,而是直接从这个食指开始作轮。这样的话,扫和轮互相之间牵连,扫的力度远远不够,轮也显得拖泥带水。尤其是轮时容易带出中弦或其他的弦音。

《欢乐的日子》开篇就运用了扫轮,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显得愉悦而祥和。又如《十面埋伏》中的“列营”,是全曲的引子。开头以扫弦奏出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紧接着以扫轮技法演奏的悲壮激越曲调,仿佛震撼山谷的号角声,把听众引入壮阔激烈的楚汉战争的回忆之中。

在运用“扫轮”技法时,首先要注意弹奏须果断有力,扫弦应作强音处理,动作要快,使四弦出音成一声。其次要注意轮指与扫弦衔接要特别紧密,没有间隙。再次要注意重发音的颗粒性。

以上七种琵琶轮指技法,除扇形轮仅偶见于民间艺人演奏外,其余六种都是常见的基本技法。此外还有满轮、轮双、勾轮、挑轮、拂轮、拂扫轮、带轮、弹挑轮等多种。本文论述的这六种轮指技法,对于演奏来说,都是最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技术要求。只有掌握它们的手型结构及用力的方式方法,并能达到足够而和谐的音量,才能使音色更加漂亮且悦耳动听。

参考文献:

[1]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王州.琵琶“轮指”四题[J].中国音乐,1993.2期

[3]林石城.琵琶指法与表演之窥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1)

[4]林其美.琵琶基础练习法详析[M].音乐探索,1999,(2)

[5]陈婷婷,杨俊霞.民族音乐学当论问题(下)[J].音乐艺术,2008,(1)

上一篇:云南高职院校包装设计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设想 下一篇:加入WTO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