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5-01 12:24:53

大数据时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

摘 要:大数据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力量。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积极主动地适应大数据带来的变革,科学合理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当前,各高校可以从构建贫困生动态数据库、构建贫困生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贫困生的个性化指导体系等方面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05-02a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高校在大数据时代灵活地运用网络信息工具,主动挖掘、整合并利用贫困生数据,明确资助对象,提高资助工作效率,解决更多贫困生学习生活等问题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的标准

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是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依据的是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参考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生源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学生就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水平等来开展。多数高校主要是根据学生在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自我描述和师生的民主评议等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和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高校中经常会出现真正的贫困生“漏报”、假冒的贫困生“谎报”的现象,加大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

(二)缺乏对贫困生的心理引导与教育

贫困生是高校校园内的特殊群体,他们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面临心理上的困惑。而目前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重经济资助,缺心理引导。如自卑心理,这是高校贫困生中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外界各种环境对贫困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影响,再加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再如依赖心理,部分贫困生由于长期得到国家、社会及学校的无偿资助而产生了“等、要、靠”的依赖心理,甚至他们将“贫困”视为一种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去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坐等。更有甚者,他们将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认为自己得到资助是天经地义的,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各高校亟须以经济资助为契机,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引导与教育。

(三)缺乏对贫困生的持续跟踪管理

为了能够保障贫困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赢得生存的本领,当前社会各界力量都在积极支持和参与贫困生资助工作。这种资助多是无偿性资助,然而这种无偿性资助却忽视了贫困生回报社会的责任。有的贫困生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有的贫困生则肆意挥霍所得到的资助金,任意浪费社会资源;有的贫困生则在利益驱使下缺乏诚信意识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无偿性资助虽然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由于高校缺乏对贫困生受助后的持续跟踪管理,没有建立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不利于贫困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利于他们个人今后的事业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随着大数据时代变革力量的逐渐显现,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大数据的价值,但是人们对大数据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犹如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只认识到了大数据的一部分[1]。大数据为高校更好地解决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数据技术来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建立信息化动态贫困生数据库,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达到资助与育人的目的,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构建贫困生动态数据库

1.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科学地认定贫困生是高校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前提。高校有必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可量化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一是辅导员、班主任在新生入学后就递交贫困证明和申请贷款的同学进行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查档、电话核实等形式进行摸底,对于弄虚作假的学生要给予严肃处理,并进行国家联网诚信记录。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贫困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消费情况、所在家庭消费情况以及不同学生所在地区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结合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和师生的民主评议,综合判断学生的实际困难程度,进而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全面认定。

2.建立规范的动态贫困生档案。如何利用数据技术建立贫困生档案,这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的重要前提。据了解,很多高校的贫困生数据库基本上是每学年由学生提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审批后,由学校资助中心工作人员整理而成,整个学年甚至于几年的资助工作均根据此静态数据库来开展。然而,部分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遭遇突发事件、遭受自然灾害等,高校如果不能及时掌握这些数据,就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各种资助金。因此,高校建立贫困生动态数据库必须紧密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在动态更新原有贫困生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及时增加“新”贫困生,便于高校更全面、更客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工作。此外,要建立贫困生资助的追究制度,对于弄虚作假的学生要给予严肃处理。

(二)强化育人功能,构建贫困生发展性资助体系

发展性资助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这一终极目标下,具体切实地解决资助对象的发展可能与资助对象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培养和谐发展的人[2]。发展性资助要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为贫困生服务,助贫困生成才”的原则,促进每一位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敢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和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

1.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优秀贫困生的引领示范作用。高校可以建立优秀贫困生自立自强活动长效机制,每年开展一次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对优秀的贫困生给予物质奖励和大力宣传。举办优秀贫困生事迹报告会,一方面,可以鼓励贫困生能够摆脱精神贫困,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来,立志成才;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和培育大学生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精神,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优秀贫困生的先进事迹,并积极向他们学习。

2.成立贫困生社团,为贫困生提供情感交流、促进学业的平台。高校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扶持贫困生社团组织,如成立自强社,为贫困生提供一个发挥特长、展现自我的舞台。自强社可以开展暑期义务支教、志愿服务、爱心募捐等活动,既能给贫困生以情感上的“归属”和“寄托”,又有助于贫困生互相帮助,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困难,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3.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信息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部分贫困生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 因此,高校可以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如教师请贫困生参与感恩教育类课题;在感恩节等节日里说一句感谢的话,写一封感谢信,做一件让人感动的事;邀请一些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等,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将个人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

4.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靠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密切配合。因此,高校可以建立一套包括贫困生自省――老师和家长共同教育――师生共同监督――学院考核在内的贫困生诚信教育体制。一方面,高校可通过讲座、座谈会、诚信征文等方式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贫困生把诚信原则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另一方面,建立网络预警机制,设立公共邮箱、举报电话,学生可以随时检举、揭发恶意欠费、肆意浪费等不诚信行为,一经查实要给予通报批评,记入其诚信档案,并取消其评优评奖和获得资助的资格。高校只有建立严格的诚信教育体制,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杜绝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

(三)强化大数据意识,构建对贫困生的个性化指导体系

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如果科学利用大数据技术,都可以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数据的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绝大部分则隐藏在表面之下,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进行挖掘[3]。因此,高校从事资助工作的教师如何运用科学的信息化手段收集、分析和利用大量的贫困生数据,进而利用分析结果合理地指导贫困生资助工作,这是值得长远考虑的。

1.深入挖掘贫困生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等都可以用数据记录并保存下来,如课程选择、网络消费、校园卡使用情况等。高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贫困生的需求,以便个性化地服务于其成长成才,通过整合、挖掘和分析贫困生的相关数据,进而分析他们的行为。这就要考虑如何在大量的信息数据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何科学地存储筛选后的贫困生信息数据。

2.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由于大数据具有量大、速度快和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注意分析贫困生的不同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如有的高校通过分析贫困生校园卡消费和充值记录等信息,及时掌握其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进而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勤工俭学、发放补助等,更好地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3.促进贫困生身心发展。高校教师要积极引导贫困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接近贫困生,深入宿舍、班级及时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状况,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逐渐得到他们的认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博客、QQ等网络个人空间,定期开展网上谈心交流活动,以获得更多、更直观的信息数据,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促进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大数据:大价值、大机遇、大变革[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29.

[2] 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7.

[3] 赵映川.大数据时代院校研究的发展与突破[J].高校教育管理,2014,(1):123.

上一篇:浅谈市政工程项目实施阶段质量管理 下一篇:利用设计思维去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