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6 08:45:36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以人为本

1 背景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与其他课程设计不同,它不仅是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而且要综合运用几个学期积累的程序设计知识,是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一次关键的训练;因此,需要以整个教研室的力量完成该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

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心态、积极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近年来很多教学一线教师对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实践经验或提出改革建议,如基于问题驱动(以问题求解为核心)、案例驱动、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模式;文献[6]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文献[7]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涉及出题、选题、指导、评价等工作,任务繁重,参与的老师众多,因此,探讨如何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学生程序设计基础薄弱。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数据结构课程的先导课程。学生对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知识的掌握和具备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是顺利完成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基础。由于计算思维与人类思维差异较大,尽管有些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非常努力,但对于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仍然不得要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高校,这都是困扰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存在照搬、照抄他人课程设计的现象。部分学生在接受课程设计任务时没有建立起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完成任务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当课程设计时间不够,无法按期完成任务时,从而采用抄袭的办法以图过关。查阅资料,消化吸收他人的解题思路,完成自己的课程设计,这原本是很好的方法;然而,由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题目相对固定,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查找相似题目的课程设计源代码。这些学生不是借鉴资料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拷贝,或者简单地改头换面之后交给老师。

(3)存在重视编码、轻视设计的现象。由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题目完全可以不运用数据结构的知识直接用程序设计的方法来完成。有些程序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习惯于跳过设计步骤直接编写程序代码,看似他们在编程中使用了一些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存储结构和处理操作,其实根本没有领会和运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除了编码前的设计外,测试和分析也常常被学生忽略。

(4)很多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不能与老师及时沟通。对于学生而言,理想的情况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只要遇到问题,指导老师都能及时详尽地指导;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学生多、问题多,而且在设计、编码、测试和分析中的每个学生的问题都不同,老师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了解问题,然后才能给予解答,难以保证问题解答的及时性。导致很多学生很少提出问题,老师也不了解具体出现了哪些问题。还有一些学生问题特别多,不愿意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只要有困难就找老师,造成过度指导的现象。

对于上述问题,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够的,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导人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 以人为本理念的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既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也要以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为本,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单元,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一项具体工作。根据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我们整理出在该课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工作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兴趣和发展目标上的差异。学习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学生并不都是以软件设计专家等为发展目标。有些学生在了解计算机专业、经历了程序开发体验之后,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逐渐树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教学管理在坚持课程目标的同时,考虑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兴趣爱好,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原则。

(2)正视学生程序设计基础的差异。对于程序设计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简单地降低题目要求,而是在题目设计、启动报告、选题过程、指导、评价、总结等各个方面都考虑鼓励、激励和帮助他们向自己设立的目标靠近。

(3)增加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的机会和形式。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及时指导,由于问题不同,如果采取一对一的有问即答方式,指导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师生交流方式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4)明确区分指导与管理工作。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指导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随时检查学生的进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管理任务包括计划安排、过程监控、评价和总结等。这两类任务要明确区分开来,否则容易造成管理混乱,给学生带来困扰,不利于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

(5)尽可能不额外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高校教师在承担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科研的重任;如果改革使得教师工作量显著增加,教师的积极性就难以提升,这会影响实施效果。所以,教学工作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作为教学接受者的实际情况;还要以教师为本,考虑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的任务承受能力,不能为了教学改革无限制地给教师指派额外的工作任务。在构建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工作实施方案时,应该想方设法提高教师指导工作的效率,确保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不会大幅增加。

无论是从学生的自身差异出发,还是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这一具体的微环境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该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同时更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工作原则。

4 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过程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学期末或者学期初停课1~2周集中进行;二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前者似乎比后者更好,因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以指导老师的加倍付出为前提,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就需要指导老师更多地指导。

我们采用时间上的梯次安排法,也就是分成3个或者更多个梯次,不同梯次使用不同的时间安排,要求也不同。最高梯次适合基础好的学生,留给学生的时间大概两周,要求在时限前一次性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和代码。中间梯次适合程序设计基础较强但设计能力弱的学生,分两个阶段完成任务,每个阶段为两周时间,第一阶段根据老师提供的比较粗糙的设计进行编码,第二阶段分析所写代码的不足,改进设计且重新编码。对于编码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借用软件工程中的原型法来进行,把任务划分成若干部分,一步步地做,根据每一步的需要,老师可以提供函数库作为替代部分,但这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同时要求整个课程设计的时间延长。

这种灵活的时间安排虽然适合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却需要老师们的密切配合和精细的管理,而且在教学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取得最佳效果。下面分别按照计划与准备、启动、选题、课程设计、评价和总结6个阶段阐述体现以人为本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

1)计划与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是做好人员分工、任务安排和时间安排。参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工作人员根据所承担的不同任务分为5类:管理员、指导老师、讲座教授、评审老师和教研室主任。不同人员的职责如下。

管理员由一线教师承担,可以有多个管理员分别负责不同学生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管理。管理员的任务是按时间安排收集文档资料、检查学生的进展情况,并做好记录,从指导老师和学生那里收集、总结一些共性问题提交给教研室主任。指导老师主要任务是准备题目并对题目作详细的描述和要求,规定题目的限选人数,帮助学生制订进度计划,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讲座教授的任务是精心准备和主讲各种专题讲座(包括启动报告)。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前总结一些针对典型问题的讲座,并根据收集上来的具体问题充实讲座内容。评审老师的任务是根据管理员收集的文档、资料和进展记录对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进行打分。规范了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教研室主任负责总体协调、推动进程和最后的工作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围绕题目进行,题目主要由指导老师提供,学生也可以自行选题。对于指导老师提供的题目,其本人应该亲自完成该题目的设计、实现和测试工作,并且形成规范文档。每个题目有详细的描述、要求、难度系数和限选人数。题目描述应该留有余地,供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题目设计尽量有实际应用背景,如有向图求解最短路径问题,赋予了物流或者旅游等背景之后,题目本身就鲜活了。每个指导老师可以准备多个题目,这项工作往往在第一次进行时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以后每年只需做细微调整即可。指导老师把每个题目的描述、要求、难度系数、限选人数、报告文档和代码提交给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召集所有相关人员对这些题目进行研讨,以便对于题目要求、难度系数、评分标准等方面达成统一。

2)启动阶段。

启动报告以讲座形式进行,主要强调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重要意义,介绍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相关的各项安排,展示和讲解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范例。启动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座教授在主讲各种专题讲座时切忌使用自己设计的例证性错误实例,尽可能使用学生写的文档和代码,分析其中的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问题的正确答案。

3)选题阶段。

该阶段主要工作是确定每个学生的题目,同时也就确定了指导老师,选题过程如下:

(1)学生选择已公布的题目(不受限选名额的限制);

(2)该题目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题目难度确定接受选题的学生名单(不得超过该题目的限选人数);

(3)没有被接受的学生可以进行再选题,直至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题目。

确定题目之后,学生同指导老师一起确定题目相关的细节,确定遵从哪一个梯次的时间安排,并制定具体的进度计划。

4)课程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管理员要严格按照进度计划进行检查,不能按照计划进行的学生要说明原因,请指导老师修改进度计划,同时扣分;同时管理员要及时发现共性问题,教研室主任安排讲座讲解有代表性的例子;指导老师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阶段性任务,给出修改意见,老师在此阶段投入的时间很多。从整个教学体系出发,学生在校期间要做的课程设计还有很多,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仅仅是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之后的第二门。如果老师们在这门具有核心基础地位的课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就意味着在以后的课程设计中花费的时间会大大减少。

5)评价阶段。

评价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标准要兼顾学生作品的质量、努力程度和学习态度,考虑题目难度等因素。对于作业质量评价可以采用部分答辩的方式,即由学生申请后按照不同难度系数分组答辩,最后评价小组评定各组质量等级。

6)总结阶段。

在总结工作中既要对学生的努力予以表扬,也要对所有老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可以分别从设计质量、编码质量、设计报告质量等角度对学生作品展开评优活动,颁发优秀证书。优秀名单及优秀作品存入学院评优查询系统,并在校园宣传板进行公告,并附指导老师的姓名。

5 结语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上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用灵活的方法方式不断地保持和加强这种激情和动力,这是提高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坚持“以教师为本”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根本。我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2010级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提供A、B、C3种梯次供学生选择。19%的学生选择了A类,教师主要负责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指导。48%的学生选择了B类,教师主要指导数据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复杂算法设计和课程设计报告。对于选择C类的学生,教师还要帮助他们解决程序调试等问题。我们根据教学进展情况安排了7次讲座。实践证明,学生非常欢迎这种细致的工作方案,96%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然而,尽管利用讲座提高了效率,指导教师的付出比之前要多出一倍。如何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是我们下一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治军,廖明宏,张岩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6(2):54-56.

[2]李英梅,夏伟宁,邢恺.“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5):68-69.

[3]庞晓琼.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3-64.

[4]姜雪茸.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147-148.

[5]唐轶媛,蒋荣萍,周卫.项目驱动式教学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3(1):137-141.

[6]张亚平.“C程序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计算机教育,2009(12):22-23.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数据结构教学模式问题驱动

1 引言

课程设计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应该完成如下基本目标:应能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能够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软件系列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联系左右的中心地位。大量的实践表明,是否学好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对于能否学好计算机本科课程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后续的工作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今,各大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和教材的内容都主要集中在“基本数据结构的阐述和分析、基本数据结构的应用、典型基本算法的适当渗透”这三个方面。其中,前两部分是重点,并占据了较多的篇幅,而这些内容的教与学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所以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中经常会有大量的课程实验作为辅助。

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上述基本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为到达最终目标打下的基础。显然,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出:如图1所示,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来选择、扩展甚至是设计全新的数据结构,然后设计相应的存储结构并加以实现,从而最终完成问题的求解。可以看出,这一过程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是不能通过课程实验完成的,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建立完整意识的,所以在课程之后需要进行课程设计。

为此,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应能达到如下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据结构基本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的全局意识,主要是通过认识数据结构在问题求解中的地位来完成全局认识的建立(这一全局认识如图1所示);训练学生从系统的、规范的观点来进行计算机问题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

上面分析得出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程设计目标是符合一般的课程设计规律的。但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具有自身的、明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地方,再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就决定了还需要分析并建立适合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特点的教学模式。所以本文在第2节就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和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在第3节提出了一种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并就其中的关键部分给出了详细的描述。

2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任何事物都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也是一样的。和许多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一样,它有着课程设计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经过和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的对比,作者认为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程设计主要具有如下特殊性。

2.1不具有明显的整体性

这是由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由于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各种数据结构的认识上,虽然各种数据结构之间总是存在许多内在的联系,但总的来说还是自成体系、较为独立的。

就这一点而言,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就和其他许多课程存在不同,也就使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具有相应的特点。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做一个完整的、简化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的简化的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等部件)来完成课程内容的全面训练,并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组成的整体认识。机械原理的课程设计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的设计,完成对机械原理各部分内容的综合训练。而对于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程设计来说,几乎不可能构造一个题目把所有的数据结构都包含进去。实际上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数据结构本身就是不断扩展的,在学习、掌握基本数据结构的基础上能够对知识加以扩展并灵活运用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在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程设计中,应强调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而不像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那样来强调综合设计能力。

2.2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可伸缩性

从发展状况来看,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不断地有新的数据结构和新的算法出现,而且针对不同的问题,数据结构与算法可以做出非常灵活的调整。在这一点上它和许多其他课程不同,比如操作系统中可能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调度算法,但都集中在进程管理中,并总归结于资源管理这一基本框架下,只要冯・诺伊曼体系结构不变,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框架就不会改变。而数据结构就不同,如就树结构而言,二元树虽然在概念上较为规整,但在实际问题中,大多都采用树结构的变形,如B树以及其他新型变形等,似乎两者都可成为教学的重点。

正是因为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可收缩性,培养针对问题的数据结构设计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2.3具有极其广泛的渗透性

计算机问题领域包括许多其他行业的问题,如经济领域问题,只要涉及到对数据的组织与处理,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数据结构的用武之地,所以培养依托数据结构完成各类问题求解的“嗅觉”是十分必要的。

总的来说,基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特点,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

3基于问题驱动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如图2所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问题驱动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3.1问题来源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的问题来源(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数据结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基本的算法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新兴数据结构的相关问题;新兴算法的相关问题及实践;经典问题的经典算法;典型系统的计算机模拟;需自行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3.2问题描述

在问题的描述上,侧重于用半自然语言进行描述。完全的形式化描述将减少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力度,完全的自然语言描述有包含太少的启发信息。

一般来说,要求问题的描述必须能够清晰地说明问题的含义和目标,并就采用的数据结构适当地给出启发,其中,也可以设计一些题目故意将问题的目标隐去,加强对学生问题定义能力的培养。

3.3问题求解的迭代性

问题求解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一开始设计(选取)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建立逐步求精、多次迭代的问题求解思维是必要的。

为此,我们需要在学生的课程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其解决方案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优化方案,鼓励其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

3.4结论形成

最终的结论(体现为课程设计报告)应以数据结构的描述为核心,并集中体现如何针对问题来完成数据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其中,数据结构的描述应以抽象数据型(ADT)为基本手段,并在抽象数据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性质、特点、基本操作和存储结构的特点、实现和优化,并引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有意识地去为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存储表示。

结果分析应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并重的方式,应适当加大实验分析的力度,使得学生能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形成总结并产生启发,最终能形成问题求解过程的全局意识。

3.5结果考核

鼓励学生选择需要设计新型数据结构(至少需要对已有数据结构作出修正)的题目,而不仅仅是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数据结构;鼓励优化方案的提出、分析和验证;鼓励学生扩展知识体系,并建立问题求解的修养;鼓励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

4 结束语

针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本文在提出该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后,更提出了适合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的“以问题求解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近年来,经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多次实践,可以看出,这一模式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耿蕊,李敬有,邓文新.关于计算机基础课课程设计的研究.高师理科学刊,2005,5

2 郭福顺,廖明宏等.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伟,王东宏.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0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1、研究背景

1.1 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数据结构课程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等与计算机技术关系密切的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在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中,数据结构课程是建立问题的数据模型、进行算法分析、设计与实现的奠基石,特别是非数值计算模型问题的程序求解完全离不开数据结构课程所介绍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考课程,是提高和评价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方面,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深造和发展。没有学好数据结构课程的专业从业者,在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将遇到极大的瓶颈,无法突破。总之,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高等院校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块。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主要有数据逻辑结构及其存储结构的选择与设计、建立在特定存储结构上的算法分析、设计与实现等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的保障,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理论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在理论教学环节是无法出现或无法发现的,因此,只要学生能在发现问题后,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就可以提高学生系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1.3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的现状

从数据结构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实践教学的地位未能真正达到与理论教学平等的高度,缺乏统一的基本教学要求和大纲,许多学校没有形成完整且科学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大多局限于验证性实验,没有合适的实践教学设计,没有高质量的实践教材与实验指导。

(3)从该门课程对学生的考查情况来看,考查形式单一,一般是用一份试卷来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而试卷情况又是理论方面考查的多,实践方面考查的少,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要求学生设计算法并用程序实现,其他的基本是对理论的考查。

(4)大多数系部及教师对于实践环节的考查,只有形同虚设的制度,没有实施保障与监督机制,教学过程容易被“偷工减料”,很难真正落实。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程度,为了规范数据结构实践教学过程,对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科学合理,内容必须完整,方法必须开拓创新,其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高度统一,不能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

(2)实践教学层次化,实践活动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验证、设计到综合,再到创新的认知规律。

(3)实践教学体系符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生的基础现状。

3、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自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以来,开设数据结构课程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6个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其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多维度地进行展开,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地位平等化

为了强化数据结构实践教学,避免师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偷工减料”,蒙混过关,我们将其单独开设成一门课程,而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该课程周课时2学时,共36课时,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和课程设计大纲。教师必须跟理论教学一样有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与实验报告批改等环节,考试也同样分为笔试、机试和课程设计3个部分。笔试部分集中考查各种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知识;机试部分集中考查常见算法的程序实现和简单应用;课程设计部分主要考查在给定特定问题的情况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层次化与阶段化

人的认知遵循由简入深的渐进式发展规律,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也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因此,可以将数据结构实践活动划分为验证型实践、设计型实践和综合应用型实践3个层次。同时,针对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图状结构3种逻辑结构和查找与排序两种常用算法,将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进行总结和综合应用训练。最后每个学生都参与课程设计,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问题分析、数据结构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及算法的最终实现。

3.2.1 3个实践层次

1)验证型实践。

验证型实践是通过运行教材中已实现的或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实现的算法对算法及其相应理论进行正确性和运行效果的验证。通过验证型实践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本质与内涵,为知识的应用打下基础。验证型实践最好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当天或第二天,这样符合人类记忆活动特点,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型实践。

设计型实践是指将所学的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用于解决简单问题。通过设计型实践,学生可以初步掌握知识的应用场合,清晰地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为以后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基础。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需要应用多个知识点来解决的问题,如线性表的逆转问题涉及线性表的创建、遍历、插入等算法;数制转换可以用栈来完成,则涉及栈的建立、人栈、出栈,而栈其实就是线性表,也会深化对线性表的理解。

3)综合应用型实践。

综合应用型实践是指将所学的数据结构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用于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综合应用型实践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多个知识点,学生必须对每个知识点及其联系都很熟悉。因此,通过综合应用型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存储结构的设计和算法的设计与实现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数据结构内容的整体把握。

3.2.2 5个实践阶段

根据相对独立的章节内容,数据结构课程可以按章节和教学进度分为5个阶段,即按线性结构(线性表、栈与队列)、树形结构、图状结构、查找与排序5个部分划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3个层次的实践,最后都要以综合应用型实践收尾,并提交实践报告。教师评阅后要求1~2个学生上台讲解其实践过程、方法和技巧等,以提高学生的胆量、表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等。

3.2.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的综合实践训练,涉及的知识不仅有数据结构、软件开发内容,还有课外知识。成功的课程设计能实质性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大幅提高学生的算法分析与设计水平及程序设计水平。课程设计的时间可以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约1-2周时间。教师可以提供参考题目,如库存管理系统、混合表达式求解、贪吃蛇游戏、压缩软件、管道铺设施工的最佳方案选择、哈希查找算法的应用、大量数据的排序算法的实现与比较等。课程设计部分以竞赛形式组织,成绩优秀的要予以公布和奖励。

3.3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以班级授课为主要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为辅助形式进行。个别教学主要体现在答疑,即安排充足的答疑时间,这是一种很有效率的形式。因为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带着问题或疑问来问教师,经过教师讲解,会产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效果。分组教学主要体现在任务分组、协作完成,以及共同接受检查。

3.4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成绩评价多元化

成绩评价多元化机制相比传统的仅以考试定成绩的方式,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多元化评定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另一方面由教师评价、答辩评价、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结合,其中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部分,评分者必须有评价依据和结论说明,不能信手拈来随便评分。

3.5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制度化

一个科学的体系必有一个完善的科学制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度化,才有管理依据,必须做到有制度可依。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也应如此,很多院系制定的实践教学制度形同虚设,没有执行,主要是没有把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当作一门课程来教学,而是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属物,所以应把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开设成一门课,因此必然要配有相应的制度,也就能得到实施和监督。教学制度应该包括教学过程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学监督制度。

4、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实施和改革成果

从课题开展到实施应用,经过课题组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第一,逐渐形成了完善科学的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大纲”“数据结构实践教学考试大纲”“数据结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和“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监督机制”;第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并多次在湖南省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好成绩,课程设计质量整体较高。

5、结语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对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进行了思考与教学实践。文章针对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制定、设计题目设计、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的特点与问题,阐述了学习迁移理论对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所制定的课程设计题目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欣赏;对课程设计与课程实验的区别进行了论述。对今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学习迁移;课程设计;题目设计;作品欣赏

0 引 言

数据结构是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它的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48学时,实验16学时,课程设计(实习)一周,通常安排在第3学期或者第4学期开课。数据结构也是软件开发与设计、计算机算法研究与实现等课程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和广义表、树、图、查找算法和排序算法等。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通常是在数据结构的授课环节以及实验环节之后,单独安排学生用大约一周的时间来完成一个较大的作业,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学习迁移一般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是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由数据结构课程实验到课程设计,是对数据结构基础知识到综合能力的一种自然过渡,这个过渡即为学习迁移。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应用学习迁移,将有利于完善知识结构,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效果。可见,从数据结构基础知识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能力培养,是一种学习迁移的过程。因而,在课程设计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习迁移理论对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对学习迁移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体现,阐述了如何有效应用学习迁移理论来提高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1 学习迁移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基本过程是一个概括出新旧学习本质特征的过程。它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技能,在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学习迁移有顺向和逆向两种,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则为逆向迁移。不论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则为负迁移。按照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指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新情境中的运用;垂直迁移指低级概念和规则向高级概念和规则的迁移。学习迁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形式训练理论。该学说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发展心的官能,从而将其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2)相同要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原先的学习能够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的前提条件是两种学习情境有相同的要素。并且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

(3)泛化理论。泛化理论是指将在一种情境中得到的经验进行“泛化”并运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迁移,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泛化。

(4)转化理论。支持该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实际上是一个关系转化的问题。产生迁移的原因,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关系。我们平时强调通过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来学习是因为理解可以转化到各种情境中去,减少知识的错误运用。

(5)学习定势理论。该理论指出迁移取决于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定势或学习能力。通过练习某一种学习问题,可以帮助解决另一种不同的问题。

(6)认知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在记忆搜寻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所以,如何增加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提取所学知识的可能性尤为重要。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直接有关,所以任何增加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育方法,对增加迁移的可能性均是有利的。

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指导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依据前面对学习迁移基本理论的分析,以下将结合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题目设计、考核方式以及学生作品欣赏等各个环节的特点与问题,阐述学习迁移理论对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

2.1 课程设计教学目标

2.1.1教学目标

学习数据结构是为了将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对象在计算机中表示出来并对它们进行处理。根据形式训练理论的观点,学习技能的掌握是经过反复训练达到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越高,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研究计算机加工的数据结构的特性,以便为应用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了解对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设计中的算法设计和上机实践的训练,培养学生全面的数据抽象能力、综合的程序设汁能力等。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主要达到如下目的。

(1)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设计方法,掌握数组、链表、队列、堆栈、树、图、查找、排序等基本数据结构,具备初步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

(2)初步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等基本方法和技能。

(3)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训练用系统的观点和软件开发一般规范进行软件开发,培养软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作风。

2.1.2 教学实验中的迁移

教学实验侧重于帮助学生详细理解相应章节的知识点,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等特点。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动手编程的信心,逐步提高学生对该章节所涉及算法的理解与动手能力。这是由基础理论知识到编程实践的一种迁移,是正迁移。我们以实验1(基于线性表的学生信息管理)为例,该实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线性表的定义与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如建立、查找、插入和删除等。其实验内容详细地介绍了需要实现的每一个功能。同时,为了使动手能力差、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快速地掌握编程技术,教学实验通常会给出一些代码不完整的参考程序供他们参考,只需添加需要实验的线性表功能的代码即可。这样,使学生能够对前面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刻,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可见,这是后面编程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一种迁移,是逆迁移。按照泛化理论,我们需要把一种情境中得到的经验进行“泛化”并运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泛化。为此,为了满足编程能力强的学生的需求,实验要求中除了必做题目外,还安排了选作内容供他们选择实现,充分调动不同能力的学生的编程积极性。

与教学实验不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与基础算法,设计出较为复杂的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题目要求往往只是提出对课程设计题目的描述,而非一条一条的具体功能,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迁移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目中所描述的问题。所以,课程设计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泛化理论的体现。

总之,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将数据结构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够把所学知识(包括算法和结构)在计算机上用编程语言加以实现,并且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创建自己的数据结构和实现自己的算法。而学习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迁移,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2.2 课程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功效。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说,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的标准就是使课程设计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一致性,这有助于学生在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重构教学内容的结构,为知识迁移提供很好的支撑。

课程设计的内容既要遵循基本的授课内容,又要从一定的高度上对基本内容进行抽象与发展,使之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出由基础知识到综合运用能力的迁移过程。因而本文中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设计准备:理解实习任务,明确相关算法,搜集可用资源,熟悉实习环境。②方案设计:完成设计目标、设计路线的确定,并进行模块设计和任务分工。③代码编写:各模块代码编写、模块测试。④代码测试:模块组装、整体测试。⑤设计报告:完成设计文档,制作设计报告。

为了保证综合、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迁移效果,课程设计有如下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各任务的设计和调试要求小组独立完成,遇到问题可以讨论,但不可以拷贝。其次,要做好上机准备。每次上机前,要事先编制好准备调试的程序,认真想好调试步骤和有关环境的设置方法,准备好有关的文件。再次,按照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建立功能模块,每个模块要求按照以下几个内容认真完成,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课程设计总结。最后,课程设计结束后需要对课程设计结果进行检查和演示,并提交程序源代码和文档文件、课程设计报告等内容。

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编程环节是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到数据结构课程的另外一种重要的知识迁移,需要用面向程序或者面向对象的思想来完成数据结构中线性表等基本的结构定义以及操作。本文中课程设计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有:①注意备份源文件;②不要轻易删除代码,如需要修改,最好用注释方法来代替删除;③熟悉常用的调试技巧。

2.3 课程设计题目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正迁移学习,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设的题目,要建立在学生主动、适度、适量、适时且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经验,深入思考分析问题,学以致用。按照形式训练理论,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进而发展学生心的官能,从而将其前面所学知识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为此,通过教学实验内容的训练,我们已经训练了学生在基础理论与基础编程中的能力,这些经验为先前知识的转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按照泛化理论,我们将在一种情境中得到的经验进行“泛化”并运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需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泛化。为此,与教学实验的细化要求不同,我们所设计的课程设计题目主要是给出题目要求的概括性描述,之后是一些要求与提示,还会有一些对题目中个别语句的解释,但不会给出参考的代码,全凭学生自己的知识组成以及算法设计来完成题目要求。我们从泛化理论出发,2011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设计共8个题目,其中题目1-7具体给出所做题目的描述,同时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允许学生自拟题目,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需要教师对自拟题目的难度以及实验小组的组成进行一定的把关。

2.4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体系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体系是对学习迁移理论在课程设计中应用的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因而需要我们更客观、更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成果。为了避免片面的评价,本文中课程设计将综合考虑小组成员各自完成的任务与工作态度情况、机房中源代码系统与PPT的演示与答辩情况、课程设计报告书的质量等,请三位老师分别对上述项目分别打分,最终按照一定的权值进行综合求和。为了体现编程实践、报告在课程设计最终目标中的知识迁移效果,规定源代码演示未通过、末提交报告等情况记为不及格。

3 学习迁移效果展示

学生最终的作品是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课程设计成果的具体体现。课程设计过程中,每个小组对各自的题目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基础知识向深度、广度上进行探索与综合,经过团队协作,完成了各自作品。我们选取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图1展示了某小组学生完成的手机通讯录系统界面,该系统具有大多数其他手机通讯录系统所不具备的动态常用联系人标定功能。图2展示了某小组学生完成的贪吃蛇游戏。该游戏通过MFC设计界面,通过链表组织贪吃蛇的结构,完成了贪吃蛇游戏的功能,但没有处理蛇碰壁的情况。图3展示了某小组学生完成的电梯模拟系统。该题目是学生自选题目,该系统可以自动模拟电梯的不同运行情况,同时考虑了用户请求的优先级问题。自选题目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迁移到综合设计能力上来。

4 课程设计分析

本次课程设计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合不同学生的风格和能力,这次课程设计共出了7个指定题目供学生选择,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求学生以软件工程的要求来实现这次课程设计,从需求分析到概要设计,再到详细设计,最终是调试分析。

从学生最终的作品来看,选择《手机通讯录功能模拟》的学生比较多,其次是《文章编辑系统》,其他题目选择的人数较少,《教学计划编制问题》无人选择。这主要是因为《手机通讯录功能模拟》题目与实验1有很多相似之处,只要对实验1做合理的改动以及扩充,即可完成手机通讯录的功能。从学生课题完成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功能要求,一部分学生还综合考虑了用户界面、程序健壮性等因素,课题完成质量较高。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是在所学基础知识之上,对数据结构的深层次应用,既引导学生深入熟悉编程技巧,又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这体现了学习迁移的过程。实践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得部分以前不怎么会编程的学生体会到了编程的乐趣。不过,还有一些学生并没有找到自己编程的方法,对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不是很清晰。这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编程基础较为薄弱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需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与编程环境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掌握学习迁移,并且能够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一些专门讲解。实际情况表明,这次课程设计不但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了解算法设计,而且能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设计过程,为后续课程的进行提供一个好的开始。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对后续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5 结语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基本知识;课程实验;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68-01

一、数据结构内涵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或多种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和该集合中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组成。目前,对数据结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些非数值量的信息结构及其处理方法,它被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应用数学、管理科学等很多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为了更好有成效的使用计算机、让计算机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数据结构的有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大量的很难的算法存在于数据结构中,分解与抽象是它的核心技术,要想让学生掌握这门核心技术,就要认真扎实的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实践,构造性思维训练的特征得到有效的体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

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改革

通过课程设计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据结构的整体框架和知识层次,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是根据三种逻辑结构(线性、树型和图型)把课程分成三部分贯穿下来,对每一部分又采用层次结构,即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在该存储结构上的操作及相应的算法。结合讲过的一个和几个典型的算法给学生留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编程序上计算机去处理。如:讲线性问题的插入和删除这部分时,就留一作业题:把学生成绩按学号录入进计算机中,一涉及到实际问题就会用到许多的相关知识,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和网站。不过,得到的收获也是可观的。

三、数据结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现以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手法方面,把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坚持实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协助学习,共同进行探索与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受到好评,取得成效很显著。研究算法的具体法则是给学生的算法实现的有关程序和算法实现的思路。每一节课上完后,对讨论过的内容作出总结,对本节极容易出错的状况做好归纳,梳理出具体条款。学生对每一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实现都能够牢牢地掌握。除此之外,做好与学生沟通协调工作,重视课后辅导。课下辅导除在课堂中以及学生上机进行辅导之外,还有一种办法是和学生取得联系,利用网上交谈的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迅速回应学生在自主学习及课后学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数据结构教学手段上,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对较困难的算法制作以及收集了大量FIASH演示动画方面的材料。把抽象的概念和空间结构加以具体化、形象化,使所教的数据结构内容直观、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数据结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数据结构基本知识部分教学的改革

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是这门课程的重点,包括数据的逻辑结构,相应逻辑结构的存储结构,以及在此存储结构上的相关操作及算法等,这些内容必须要讲,也很枯燥,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

教授学生理解数据结构这门课,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实践过程。通过举例分类、总结学生参与进来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等概念。首先从实际情况入手来引出逻辑结构的概念:学生都知道计算机能进行图书管理,能和人对弈,可是学生要明白计算机之所以能干这些事是靠人工编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来支配计算机工作的,程序怎么编,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编程思路,那么实际中的问题基本上就是这么三类;线性问题、树型问题和图型问题。接着通过分析上面图书管理问题,下棋问题,以及修路问题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线性、树型和图型问题,接着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每人想出一个线性、树型和图型关系的例子,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把实际问题过渡到这门课中来,实际生活活跃了学生的课堂气氛。反过来,学生也把数据结构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最后总结到实际问题的线性、树型和图型的逻辑关系是人类对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在数据结构这门课中把这种逻辑关系叫做逻辑结构。要让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必须把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据和它们之间的逻辑结构存储到计算机中,计算机才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那么怎么存储呢?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在数据结构中就叫存储结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这两个概念学生就顺其自然地接受下来。

五、数据结构课程实验部分教学的改革

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因此明确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到重要位置,重视数据结构实践性环节。数据结构课程的让学生上机实习,是对学生极有利全面综合训练,它与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自主学习和独立训练是相辅相成的,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程,理解和掌握算法设计所需的技术,制定了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手册等设计了系统的有效的实验项目,规范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编程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在学生理解了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接着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对数据的操作和算法。算法一般都是用C语言来描述的,要想让学生掌握好每个操作的算法,一定要学生自己编出完整的程序,直接上机训练每个算法。在理论课上把每种逻辑机构联系到的操作进行初步归类后,接着讲每种操作的算法。讲算法时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尽量用自然语言描述清楚,把每句自然语言对应地用C语言写出来,这就是程序。学生感觉在明白了算法的思路后,写程序就像用英语说话一样。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88-02

数据结构课程内容抽象,信息量大;在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多,而之前所介绍的专业性知识又不多,因而加大了学习难度;隐含在各部分的技术和方法丰富,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数据结构课程本身的技术特性,设置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环节十分重要。通过实践内容的训练,能达到学生程序思维的训练和动手上机调试程序能力的增强 , 提高学生组织数据及编写大型程序的能力。

1 概述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工程教育与社会和产业的需求脱节,包括,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工程教育中的质量评估结果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能力;工程教育环境与职场环境相差甚远。当前工程教育中,很少能体现课程体系,学科之间的关联很少。关于课程评价和反馈,包括师生双方地互评。老师评价学生的手段是在学期结束时,给学生一个或好或差的成绩。学生从这个结果中,无法得知他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用人单位无法依据这份成绩来判断这个学生是否符合他们的需求。学生评教制度就是让学生在某个时间段(比如第14周到第16周)给老师一份评价。学校根据这份评价来考核老师的教学工作是否合格。而评教的根本目的: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服务学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并实现学生学习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作为工程教育的一个环节,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另外总共32学时的课时太少,导致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去实施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完整过程。

学生的语言掌握程度较大程度地影响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实施。往往系统实施的思路是正确的,由于语言不熟练,又缺乏正确的调试手段和调试方法,导致程序无法通过调试或者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调试。由于没有软件工程的思想,系统事先没有经过周密的设计,程序调试通过,验收时发现题目理解错误,与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需要重新设计,编写代码,造成学生大量时间的浪费。

最后,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这些能力是作为一名工程型和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所必需具备的。比较显著的就是沟通问题。在验收阶段,一个简单问题无法用恰当的语言回答教师。

2 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充分利用本校本学院已有资源,结合CDIO理念,提高学生整体计算机专业能力,训练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改革的思路:课程改革从课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与反馈等多方面展开。首先是在教学大纲上增加本门课程的学时数。在教学内容上,把程序语言和软件工程的内容以恰当地形式加入课程设计中。

在教学方法上,加强思维方式的训练,强调产学结合,增加学生工程经验,训练实践能力。思维方式的训练从两方面展开:在布置任务时,提醒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抽象,尽量避免手工操作(自动化手段);在验收阶段,针对具体的代码和算法设计思路,教师提具体的改进方案,并相应地指出可能存在思维误区。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希望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变部分同学的思维方式。工程实践(包括工程开发各个环节的实践)能力提高也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让学生经历工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二是提业界真实地案例供学生模仿分析学习。

评价和反馈从师生双方互评入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真实反映当前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真实反映这一学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让教师进一步清楚学生具体的学习需求和自身能力提高的方向。

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加深学生数据结构基础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沟通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成为一名工程型和创新型的优秀计算机专业人才。

3 课程改革的内容

该综合课程设计预计需要32学时。其中6学时用来帮助学生加强程序设计能力,先由老师讲解部分的难点重点(主要是在数据结构实施过程中常用的知识点),然后学生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程序。

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占用中间的26学时。一学期的课程设计需要学生完成3到4个不同章节的题目。由于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每章教师给出3到4个难度不同的题目供选择。这些题目部分来自配套教材,部分由教师自行设计。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完成其中的一个题目(也可以自主选择题目,经教师审核后去实施),然后提交教师验收。在此过程中,诱导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去完成各个题目。具体的手段是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按照软件工程思想设计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先设计后实现)

充分利用学院已有资源,在ACM网站开辟一个数据结构专区,按照ACM竞赛的模式设计一些题目供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对于已完成教师安排任务的学生,建议他们注册登录学院ACM网站去完成额外的题目,以此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设计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验收。它不仅起着评定成绩的作用,而且还承担着训练思维,提高算法设计和沟通表达能力的作用。程序测试通过后,教师选择部分感兴趣的代码,要求学生解释。如果得不到满意的解释,教师可以暂停此次验收。这个环节可以考验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对系统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的杜绝拷贝这种现象,退一步,就算是拷贝也必须完全理解整个系统,强制学生必须实际参与课程设计。

接着去提高代码的质量和效率。先一起分析具体的代码,研究算法的效率有无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若有该如何修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讨论确定方案后,交由学生完成。效率提高后的系统,可以在下一次课再次要求验收。另外,教师需要明确指出明显不符合计算思维的代码,要求学生当堂修改。

最后根据题目难度、完成的质量以及验收时的表现,给出一个成绩并登录在册,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每个验收的系统必须提交一个配套的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能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测试和事后的分析总结,起到部分的自我评价功能。每份课程设计报告也有成绩,同样登记在册,作为评定最终成绩的一个标准。

在课程设计结束时,老师除了给每位学生的一个成绩以外,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以文档的形式反馈给学生。内容包括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还存在的问题;数据结构的基本内容掌握情况,提交程序的效率、有无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完成,还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创新能力、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如何等等。

参考文献:

[1] John Malmqvi st. The Application of CDIO Standards in the Evaluation of Swedish Engineering Degree Programmers[J].World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2006,5(2):361-364.

[2] 查建中. 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计算机教育,2010(11):2-7.

[3] 中国CDIO网站. CDIO简介[EB/OL].http:///vNews.asp?typeID=30&parentID=29. 2011.

[4] 苟喜霞.车载导航系统最优路径规划的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5] 任雪萍,王立波,赵葆华.融入PIC-CDIO理念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7):29-32.

[6] 殷旭,胡景繁,张红.基于CDIO教育模式学生学习评估方法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0(2):24-25.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实践;多维;教材

“数据结构”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设立的一门课程。它主要讨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中的若干基本问题[1]:1)问题的建模。如何把客观世界的问题映射到计算机世界中?如何在计算机世界中表述和存储客观世界中的对象?它是算法处理的对象。2)问题的求解方法,即算法。3)算法的评价。评价算法的优劣。算法是数据结构的主要研究内容。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也是一种一般性的智能工具。“学习算法有助于人们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不管是化学、控制、甚至音乐,即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算法的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2]。”因此,数据结构是高级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等课程的基础,它不仅被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的一门核心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工科、理科、医科等学科中许多专业的必修或选修专业基础课。

“数据结构”课程具有抽象性和实践性。客观世界中的问题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与算法描述是抽象的,但算法的实现是实践的,惟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达到学习目标。通常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主要讲授的是抽象部分,此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的学习将如同在沙漠建房,难以落成。

因此,如何构建能够有效的实践环节,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问题。

笔者结合“数据结构”课程建设,就多维一体的“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现进行总结,以期为“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数据结构”实践活动层次

实践是一切认识活动和知识的前提[3],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4]。笔者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创新能力获得的规律,将课程实践活动按层次由低到高分为验证型实践、设计型实践、综合型实践和创新型实践。

1.1验证型实践

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验证型实践指通过运行已实现的算法对书本知识及算法进行对错性的验证。验证理论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领悟知识的内在意蕴,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为后续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奠定基础。验证型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讲,它依附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1.2设计型实践

设计型实践指用所学的一个或若干个知识点去解决特定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求解,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获取知识的初步应用能力。智慧来源于知识,但知识不会自然而然地达成智慧,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对知识“内化”和“活化”,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实践经验[5]。这里的知识是局部的,是一个个知识点。大量的设计练习是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基础。

1.3综合型实践

综合型实践是指将所学的数据结构思想与方法,应用到软件开发的分析、设计与实现等方面。综合型实践要用到课程的许多知识点。能力与智慧的获得,绝不是简单的累积,此处,1+1≠2。学习者可能掌握各个知识点及其各自的应用,但不等于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盲人摸象的典故正说明这一点。通过综合实践,引导学生从全局的观点,认识数据结构课程的精髓和本质;指导学生如何综合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

1.4创新型实践

创新型实践是指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是当代教育的目标,也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人的发展以人在不同经验方式中发展为前提[5]”,创新型实践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旧知识建构新知识,达到学习的目标。

2数据结构实践活动的实施

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有教师和学生两方。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旨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环境和条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对学生的实践成果给予评定,使他们不断进取。

2.1验证型实践

对验证型实践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作为课程实验内容。此法的不妥之处在于:1)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只能完成验证工作的很少一部分;2)如果把验证作为课程实验的主要内容,那高一层次的设计型实验就没有时间了。另一种方式是完全由学生自我解决。持该观点者认为,算法的实现是学生在学过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后应该能解决的问题,不是本课程应该关注的。其实,算法描述和算法实现之间是有距离的,这如同一台机器的构造和机器生产工艺流程之间的区别一样,能够跨越这个距离的学生很少,即使有的学生具备这个能力,但因时间、精力所限,也不可能实现教材中的所有算法。

一个人接受科学教育的最大收获是那些能够受用一生的智能工具。数据结构正属于这类教育的内容。通过学习算法,学生一方面开扩眼界,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数据结构介绍的典型数据模型和实现,是一种可以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如果学习者的学习只是纸上谈兵,就不可能学会工具的使用,就无法用工具去解决问题呢?所以,无论从学习者的认知所需还是从课程的学习目的来看,以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典型的数据模型的实现是必须的。因此,上述两种方法均不可取。我们的做法是由教师实现这些数据模型并把源程序提供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进行验证实验,具体任务如下。

1) 教师。①给出教材中相应算法实现后的源程序;②给出程序设计说明,方便学生理解程序的结构与功能;③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阅读源程序和理解源程序;④给出操作说明和测试用例,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性地验证和更全面地理解算法。

2) 学生。①理解相关背景知识;②根据程序设计说明和思考题阅读源程序;③根据操作说明运行源程序的测试用例,并进行结果分析;④回答思考题。

为了督促学生进行验证实践,要求学生将任务③、④的工作记录作为作业上交;教师利用课堂提问,抽检和讨论部分源程序的运行结论。

2.2设计型实践

设计型实践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程实验,二是作业。

2.2.1课程实验

鉴于实践对数据结构学习的重要作用,一般会拿出课时的1/5~1/4用于课程实验。针对课程实验,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分别如下。

1) 教师。①给出问题描述,提出问题解决的基本要求,如采用的知识点、输入输出要求、算法复杂度等;②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必要时给出逻辑设计和存储设计的建议;③酌情给出算法描述;④给出若干测试用例,引导学生进行功能测试,领会健壮的程序设计;⑤给出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包含问题描述、数据结构设计、功能划分和算法设计、界面设计、运行与测试、总结与心得、源程序等。

2) 学生。①分析问题;②定义数据结构;③给出算法描述;④编程实现算法;⑤用测试用例测试程序,记录运行结果;⑥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

教师通过检查源程序运行情况和批阅实验报告,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实验情况。

2.2.2作业

作业题分为两类:基本概念题和算法设计题。部分算法设计题要求学生编程实现,以弥补课堂设计实验的不足。对于这部分实践活动,教师布置题目,通过批改作业,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学生编程实现题目,将设计思路、算法和运行结果形成作业上交。

2.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对应于综合实践活动。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数据结构”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前期的验证和设计实践,具备一定的综合使用课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规范的程序设计能力。所以,一般在课程结束后,单独有1~2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分别如下。

1) 教师。①制定课程设计实施计划书。给出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日程安排、考核方法及分组情况等。②给出问题描述。区别于设计题,这里的问题一般较复杂,实现的源码,一般均在500行以上,甚至千余行。③提出设计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概要分析。可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相对应。④设计提示。综合设计的问题解决,通常包含多个算法,对其别难的、学生不易想到的要点给出提示。⑤提出课程设计报告的写作要求。包含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测试分析、总结与体会、使用说明及源程序等。

2) 学生。①根据实施计划书的进度要求、问题描述和设计要求进行“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调试测试”的问题求解;②接受系统检查;③撰写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报告。

教师通过作品检查和批阅课程设计报告给出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教师通常在课程设计的最后一天,通过运行系统和提问,检查学生的系统设计与完成情况。

2.4科技活动

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自科研实践。科研实践要因人而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下列三种途径提供科研实践活动。

2.4.1项目开发

通过项目锻炼,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1) 辅研。教师积极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吸纳有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参加自己的项目研究,根据其知识结构,给学生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务,逐步深入。

2) 项目申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项目的申报。学生作为申报人并获得资金的资助,能有效增加其完成项目的责任感与投入其中的热情。

2.4.2社会实践

“没有经验”被企业视为大学毕业生的最大弱项。参加社会实践,是学生获取经验的最好途径。学习数据结构的学生基本上是大二和大三的,这样,他们有1~2个暑假,可以进行社会实践。教师向学生宣传社会实践的好处,介绍社会实践场所。学生在寒暑假或平时课余时间,到某个单位短期工作或兼职工作,参与单位具体项目的工发。

2.4.3竞赛

竞赛是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载体,是检验、锻炼、提高和展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很好平台。竞赛所带来的荣誉感,能够有效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常见的竞赛有:校级的“希盟杯”电脑技能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市级的“天翼杯”电脑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省级的“富士通”杯网页网站设计大赛、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部级的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软件人才设计大赛等。

教师及时地把各种竞赛信息通报给学生并组织学生申报;组织好竞赛作品的创作与指导工作;对参赛者和获奖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对参赛作品进行展示和宣传,扩大活动效果,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竞赛活动。

3 “数据结构”实践平台

为了使数据结构的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我们编写了《数据结构实践教程》[6],创建了“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网站”作为实践教学实施平台。

3.1 《数据结构实践教程》教材建设

本书含盖了1―3层的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实施指导。全书分为三篇:验证篇、设计篇和综合篇。

1) 验证篇。详述《数据结构》[1]教材中相关算法的实现。本篇首章介绍算法到程序转换的基本步骤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给出了进行验证性实验的步骤;同时介绍了实验环境。其余各章按教材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每个应用程序的叙述采用一致的结构,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①程序设计。给出数据的类定义和程序结构图。②源程序。方便学习者研习程序设计思路、程序结构、改进程序以及更好地操作程序。③程序运行。给出程序操作方法介绍及程序运行界面。④思考题。引导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程序、程序所实现的算法、程序所采用的存储结构以及可改进之处。

2) 设计篇。针对一定的知识点给出不同难易程度的设计题,作为课程实验和课后程序设计素材。本篇介绍了设计型实验的实验步骤、设计内容;提供了实验报告格式,并给出一个实验报告案例。其余各章按教材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每个设计题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①问题描述。给出问题背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②基本要求。给出算法实现时对数据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功能设计、数据输入或输出上的要求。③实现提示。对算法设计给出必要的提示或伪码描述。④测试与运行。给出测试案例。⑤思考题。提出相关问题或更高设计要求。

3) 综合篇。针对一个以上的知识点给出综合设计题,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素材。全篇首章给出有关综合设计项目涵盖的内容、综合设计报告格式以及综合设计成绩评定准则等。其余各章按设计任务编排,每个项目任务的叙述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①问题描述。给出问题背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②设计要求。提出项目设计与实现时功能上需求,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③实现提示。对数据组成形式、相关算法设计上给出必要的提示。

该教材充分考虑了学习者进行1―3层次的实践活动的可能需求。验证程序使用菜单界面,结构统一,操作简单;设计篇和综合篇内容丰富,提供了各种难易程度、且有一定实用性或趣味性的题目,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全程指导。

3.2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网站

该网站分为用户管理、学生主页和老师主页三个部分,其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平台”系统功能

3.2.1学生主页

以学生身份登录系统后进入学生主页,从中查看实践教学内容、联系教师,上传作业、在线交流等。页面中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设计、作品展示等。

1) 课程实验:提供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及实验上传功能。

2) 作品展示:提供经典算法设计案例、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典型数据结构及其基本操作的算法动画演示等。

3) 课程实训:提供习题、试题、典型题解、最新题库等。

4) 课程设计:提供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作品上传等。

3.2.2教师界面

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后进入教师主页。教师通过该页面,公告,进行实验、实训(即课外设计)、课程设计、作品、学生、教师等相关信息的管理。

1) 公告管理:实施公告的编辑、及公告的数据库管理等。

2) 课程实验:实验指导相关内容;查看学生上传的课程实验源程序与报告。

3) 课程实训:实训设计问题及对问题库的数据库管理。

4) 课程设计:课设指导相关材料;对学生上传作业进行管理。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系统的开发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通过网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专题交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

4结语

实践教学是“数据结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课程学习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笔者根据课程特点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按验证、设计、综合和创新四个层次的实践活动,对教材和网站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一个多维一体的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考研率逐年提高;学生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越来越多,等级也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管致锦,徐慧,陈德裕. 数据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2] 王道俊,郭文安. 主体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9-310.

[3] 张英彦. 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 教育科学,2006,22(4):34-36.

[4] 张英彦. 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 教育研究,2006(5):46-49.

[5] 陈佑清. 论活动与发展之间的相关对应性[J]. 教育研究,2005(2):77-82.

[6] 徐慧. 数据结构实践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Data Structure

XU Hui, GUO Rongxiang, ZHOU Jianm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 & Tech., Nantong University , Nantong 2260019, China)

Abstract: Practice in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 is a key to affect learning.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e activ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 from easy to complication, they are test and verify, design,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division is corresponded to the aim of the course learning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as a precondition.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the practice is discussed from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spectively and auxiliary textbook and website is introduced. The multidimensional one of Data Structur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se ideas and materials.

Key words: Data Structure; practice; multi-dimension; textbook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课程设计;应用型院校

Abstract:Project driven teaching method is a teaching activity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rry out a complete“project”together,the traditional project driven teaching methods focus on the task-drive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learning enthusiasm in class,however the“project-driven + course design”of teaching and testing mode not only emphasizes on classroom teaching,but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learning effect.First,it will break up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integrate them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task modules,then group the students and organize the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task in different stages.In the end,it hands in the learning results in the form of a report and then completes the process of learning.This kind of teaching process is particularly suited to the applied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data structure”of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provides the method of division of knowledge task modules to the teachers and helps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analyze problems in practice and solve the problem at last,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make students'theoretical level and skills operation reach a new level.

Key words:project driven;course design;applied college

1.《数据结构》课程授课现状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整个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在软件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心地位。长期以来,《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备受相关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然而,大部分高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大致如下: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目前对于《数据结构》的理论教学主要是教师首先讲解基本的结构思想,然后再引导学生读懂由类C++语言编写的算法,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针对这些算法的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通常要做的事是将课本上写的很详细的代码翻译成相应的高级程序语言并调试通过,甚至不会去自己解决一个稍微复杂点儿的综合问题。基于上述两种原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用费神思考就能将问题解决,但是离开课本遇到一个新的具体的问题就不知所措,体现不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更是流于形式,加之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功不扎实,久而久之对学习编程和思考问题失去兴趣。

(2)传统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体现学生的技能水平。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对于《数据结构》课程的考试形式总是以笔试为主,考核的内容还是单一的理论知识,尽管最后有编程题目或者分析题,但是均不能体现学生的技能掌握的如何,90%的学生感觉学习了《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没有用处,进而减弱了学习的信心,导致学生再学习后续的数据库和编程方面的课程的时候,缺乏模型构建的能力。

2.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知识为主线,教师参与引导的教学方法,它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1]。该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和创新的能力,特别适合于像《数据结构》这种内容延伸性强、抽象思维要求特别高的课程。

2.1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驱动不同于简单的任务驱动,它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未遇到的关键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以项目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特征,要求教师设计的项目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且最好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具体问题有直接的关系。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如下:

(1)具有实践性:项目的主体与现实世界密切相连,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具有自主性:学生自由、自主的分组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具有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4)具有综合性:项目的设计本身需要综合多个学科,所以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具有开放性:学生需要围绕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所以学生的学习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2]。

2.2 师生角色的相互转变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要求每位学生均要真正的参与课堂中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想象、参与研究、参与创造。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较以往的传统教学实现了两个打破:

第一,打破教材章节顺序,以项目为主线完成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师须在完全吃透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熟悉教材知识点,然后根据要传授的知识点结合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岗位构建项目,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项目的设计、布置和引导方面,教师设计项目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还应该全面把握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在项目的实施阶段,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而不参与讨论,当各组学生都提出普遍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先引导其查阅相关的资料或略微指导一二,教师在整个的过程中完全成了一名向导和顾问。当然,如何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掌握新知识,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打破教师在台上泛泛的讲,学生在台下静静的听的局面。项目驱动教学法要求先将学生分组,每一组学生接到教师的项目后就开始自行分配任务,并且在指定的时间内将相关的问题解决,这期间可能会查资料、相互讨论、请教师长等,学生的教材理所当然的当成了查找知识的工具书,或者有些教材甚至可以不用给学生征订,节约了教育成本。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做到了注重过程、以学生为本。

2.3 项目驱动下的《数据结构》课程划分

以《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为例,在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后,我们将课程的知识点划分成了10个项目:

表1 《数据结构》课程项目示例表

项目名称 相关知识点 参考课时

通讯录信息管理系统 线性表、查找、排序 6

某高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线性表、串、查找、排序 6

婚姻的稳定性情况调查 数组、栈 8

理发馆的经营状况分析 线性表、队列 6

十进制四则运算器设计 栈、树结构、浮点数运算 8

汽车零部件的库存模型设计 广义表、查找、排序 8

因特网域名查询系统 树结构、查找 6

小型汽车牌照的快速查找系统 线性表、查找、排序 10

管道铺设施工方案设计和选择 图结构 8

文章系统设计 文件、查找、排序 10

受现阶段高校授课时间的限制,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这10个项目可能不能全部做完。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作期中的5-8个,进而分配相关的课时。实践证明:在标准课时之内,只有30%的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但是90%的学生能够利用课后的时间积极的查阅资料和咨询老师,这种授课方法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学生愿意牺牲课后休息的时间泡在图书馆。

3.具体项目实施过程

下面以“通讯录信息管理系统”为例,阐述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过程。

3.1 项目名称:通讯录管理系统。

3.2 培养目标:第一,使学生掌握线性结构的特点、线性结构的表现形式。第二,使学生领会数据在计算机中存储的概念,并掌握两种重要的存储形式。第三,掌(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71页)握线性表和链表的区别,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存储结构。第四,能够对实施的算法进行性能评价。

3.3 项目预备知识:C语言编程基础、线性表的定义、线性表的存储结构、线性表的创建、线性表中元素的查找、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

3.4 项目延伸知识:线性表中元素的排列(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排序)。

3.5 项目的功能描述:该系统是普通的电话通讯录管理系统,要求实现能够根据姓名或者电话号码查询一个用户,能够实现对新用户的添加操作和删除一个用户,能够统计出该通讯录中的用户总数。比如:用户有一个电话号码,但不知道此电话号码是谁的,则需要输入号码来查询该号码是不是此通讯录中已记录的人的号码,若是可以输出该号码及姓名,若不是可以输出“无记录”。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可以扩展更多的功能。

3.6 项目实施步骤:

(1)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团队划分。按照一个班级35人的标准,我们将学生分成5-6个团队,每个团队在5-6人,然后推荐一名队长。

(2)教师开始下发项目书,要求每一个团队根据项目书撰写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每个团队以文字的形式上交一份报告,在此期间至少要保证每个团队的队长明白项目的完成目标,然后由队长写出项目过程的具体划分和阶段性成果。

(3)教师要不间断的引导,当完成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之后,每个团队就开始查找资料和相互讨论,教师在旁边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对于学生普遍问及的问题可以进行统一解答。教师有目的的讲课,学生有目的的听课,所以实现了共赢的局面。

(4)教师总结阶段,每个项目完成之前,教师要对各个团队的成果进行演示和评价,指出每个团队的不足之处。

(5)学生整改阶段,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完善自己的不足,然后形成阶段性课程设计报告。

4.《数据结构》课程的考核形式及评价

《数据结构》课程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该课程中所设计到的算法和思想具有可收缩性,它应强调对于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在学生的课程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其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并大胆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对于该课程的考核形式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课程项目,将项目整理成课程设计报告,最终上交纸质的课程设计报告书,然后教师对报告进行评价。

考虑到《数据结构》这类课程一直以来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历层次提升考试的重要专业课,在进行课程考核的时候,有些学校除了让学生形成最终的课程设计报告书之外,还让学生参加一次笔试考试,以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

采用了项目驱动+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以后,学生普遍反映对数据结构的学习非常感兴趣,老师们则感觉采用这种方式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但是同时老师们的教学压力也变得大了,因为增加了老师准备课堂的负担,但是总体感觉是利大于弊的。

5.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总结与展望

通过《数据结构》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我体会到项目教学在专业基础课中实施的必要性,当然该教学方法也不是万能的,它不是适合于所有的课程,通常来讲: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实践操作性强,学科比较综合的课程,同时,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项目教学法重要的是项目的设计,它可能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进行项目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学生对项目的理解、项目包括的知识点的范围、课程的前驱后继关系等,否则,我们设计的项目将是没有意义的。

(2)教师的有力引导是确保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进行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需要老师第一时间进行指导。再者教师要事前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导,并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3)做过的项目必须要有总结。作为教师除了开课前需要对所有的教学项目设计明白了之外,对于每一组学生做过的每一组项目必须都要有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觉得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另一方面是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提高。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和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切实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但是,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所以整个课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心态都是愉悦的,使课堂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项目教学法[J].企业导报,2011(10):235.

[2]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36.

[3]章亚钧.创新项目教学法在通信技术课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

[4]郑丽娟,付宇明,宜亚丽,陈革新,曾达幸.项目教学法下对教师角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

[5]龚毅.项目教学法在通信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 教学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24-01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特别是非数值计算)的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其他系统程序及大型应用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课程。但是由于该课程抽象度高,需要有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和代数等方面的基础,而且还需要运用许多前驱课程(如c语言)的知识,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不易理解,学习难度大,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针对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讨论《数据结构》课程的一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让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教师在讲授《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初期,都会让学生了解《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特点及重要性,以达到让学生重视该课程的目的。但要注意不要把它放在过“高”、过“难”的位置,让学生认为要学好数据结构也是个高难的过程,而产生了畏惧心理;这也容易导致一些程序设计语言基础不好的学生随着课程的深入、理论知识的枯燥,逐渐失去兴趣,最后放弃学习。要让学生在重视该课程的同时,也建立学好该课程的信心。

二、激发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学习的长久兴趣

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被激发,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愉快紧张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等,从而提高了活动的效果。所以兴趣能吸引学生去从事活动,思考问题,从而学好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在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刚接触该课程时,态度上都对之非常重视,虽然感觉很难但都还比较有兴趣;当课程逐渐深入时,觉得理论性很强,枯燥乏味,一些学生慢慢失去了兴趣;到课程结束时,都不清楚自己具体学到了什么,更不用说怎么去用所学的数据结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了。所以,一定要努力让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学习的兴趣长久保持下来,不能消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针对该课特点,认真研究如何把这些枯燥、乏味、死板的定义、算法变得生动活泼具体,让学生真正喜欢它。

三、把握住知识的结构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讲授方式

(一)重温前驱课程(如C语言)的相关知识

数据结构主要讲授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以及不同存储结构下算法的实现。其算法经常需要用到前驱课程C语言里指针、函数和结构体这些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C语言的难点,一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已经将这些知识遗忘得所剩无几,甚至大多数学生在学习C语言时都没很好掌握。所以,在学习数据结构前复习C语言等前导课程的内容,巩固了程序设计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时就能较快理解大量的算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在复习前驱课程时也不用讲得很详细,只需要复习和数据结构课程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

(二)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细分

《数据结构》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该课程每个章节的内容进一步整合,对每个知识点按照重要程度、难易程度进行详细划分,并给出相应的等级。以知识点为线索对数据结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从中找共性,找规律,使其逻辑性加强,这样能使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有一个整体、立体的形象化了解。

(三)精心选择典型的案例

《数据结构》课程包括许多算法设计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选编合适的案例进行知识的应用举例是数据结构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选择或设计适合学生、难易得当、繁简相宜的案例,应包含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即将学到的知识,并以此案例作为驱动进行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四)强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重视实验环节,提高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能力

在数据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比较困扰的是理论不能和实践相结合,经常是费了很大功夫把理论知识学会了,却不知道怎么应用。所以要配合知识点安排相应的上机实验穿插在日常的教学中。上机实验的题目不宜过难,只需让学生将相应知识点的基本实现方法掌握好,能编写简单的程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期末,还要安排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多人合作,以达到一整套软件工程规范的训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这里也要注意课程设计的题目的选取和设计,如果题目太复杂,不仅不利于学生编程的提高,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相反如果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改革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而且正逐步发展成为众多理工专业的热门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等知识。它是学习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等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掌握好这门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计算机其他相关课程的必备条件。因此,该课程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

《数据结构》课程体系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作为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如何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特点,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让学生接触到较新的理论和技术,同时提高学生对数据结构理论的掌握能力,并且能利用数据结构理论进行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而当前《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没有从理论、抽象和设计三种形态的高度来组织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弱。②教学方法单一,不能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系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科学方法。③教学手段的落后,只通过PPT讲稿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④教学实践设置侧重于单一知识点的训练,与实际应用脱节。

通过教学改革,以上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一方面,使教师教学和教研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遵循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改革思想,构建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分以下几方面:

一、吸取国外教材的优点,对教学大纲内容进行调整

删减必要性不大、陈旧过时的内容,如广义表、多维数组、串的基本内容等,逐步增加了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内容,如生物信息计算、各类搜索引擎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等,还增加许多典型的数据结构的算法与应用,如跳表、优先队列、B-树等内容。重新修订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保持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同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衔接问题,进行双语教学,并且申请校级优秀课,以此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上,采用面向问题求解的教学方法

从科研工作或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答案的积极性。并依托学校的网络建立《数据结构》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数据结构》教学资源,包括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算法动态演示系统,授课内容,教案,大纲,参考文献,疑问解答等等。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方便,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学生随时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求解,从而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由于《数据结构》技术发展飞速,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数据结构》教师及实验教师队伍,这也是提高《数据结构》实验及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从多个渠道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从而使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大大提高。

为了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以利于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能够使理论课教师通过对实验的掌握更好的讲授和体会理论课的教学,每隔一段课程组开培训和研讨会,讨论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问题。课程组所有成员积极提出有效合理的改善方案,使课程的发展稳固进行。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实验教师均在讨论中有所提高。同时在讲授有关实验内容时更准确、更有自信,避免了在出现问题时无法解决的尴尬局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能力,达到了教学要求,而且对其它课程的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在实践环节教学方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详细分为以下三点:

1.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调研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

从科研和实际问题选题,编写实验指导书和课程设计指导书,实验增设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内容,通过实践培养学生面向问题求解的能力,如:结合ACM认证进行教学,使学生马上从理论过度到实际应用;讲课过程中的理论,课后布置实际问题作业和学期末布置大作业,让学生利用理论自己解决,编写程序,完成作业。在选择实验内容时重点考虑开设哪些实验,所开设的实验中,哪些是验证性的,哪些是综合性、设计性的;并且对于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实验项目要有不同的针对性;针对每个实验确定考核依据和方法以及整个实验课程的考核评分方法;提高学生对《数据结构》理论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来提高实践能力,实验的设置做到了少开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多开一些设计性的、综合性的实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应经常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教学内容。

《数据结构》课通常是56学时以上左右,《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理论课内容的设置上,不同专业由于学时不同而有所区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线性表,树,图实验,而且还要开设有关表,树,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而软件专业除了掌握上述实验外,对多维数组等内容也要进行实验。通过不同性质的实验设置,催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有效地利用《数据结构》资源,帮助学生深人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的原理和技术,提高了学生实践和运用数据结构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协作精神,从而达到了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

2.有良好的实验室条件

除实验室专门配备的实验室指导教师外,课程组教师都在实践环节中进行指导,利用实验室的环境,加上合理的实验题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面向问题求解的能力。实验室有专门的实验环境,从实验目的到实验原理,实验步骤都可以从实验环境中得到,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顺利完成各个实验项目。实验中心每天在无课的情况下,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方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答疑。实验成绩由程序设计,文档说明组成,课程设计成绩由程序设计、设计作品、报告撰写和答辩表现四部分组成。

3.采用“理论――实验――理论总结” 的方法进行实验内容的讲解

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为同一人,《数据结构》课程也不例外,经过多次讨论和改革,应设专门的实验老师,在实验课上,主讲老师和实验老师同时指导,方便学生提问,有问题及时解决。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实验老师在每次实验课后都要对实验内容和对应的理论内容作出总结,经过理论到实验的总结,授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对课程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以后的教学和实验指导有重要意义。

在长期的《数据结构》课程讲解中,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行理论课与实验课相剥离的教学方式,并采用“理论-实验-理论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即理论课教师在做实验之前先讲解一次要做的实验项目,可能学生会明白50%~60%的内容;然后再安排专门的实验课教师在做实验时边指导边讲解,这样学生在有了对实验内容的大致了解之后经实验课老师的指导再经亲自动手去完成,大概就可以理解90%;实验结束后理论课教师再对实验中的重点进行总结,对问题加以分析,就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据结构》理论和实验知识,从而加强了《数据结构》实践能力的培养。

4.依据实验过程和书面的《数据结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核

通过实验过程进行考核,教师重点查看学生对实验中所出现问题的理解或解释,鼓励学生在做每个实验时开动脑筋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拘泥于查看学生实验报告的工整性,对解决问题好的可另酌情加分;对于综合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根据学生个人意愿进行分组选题或自选题,重点查看学生如何围绕实验目标来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过分拘泥于实验的结果,对完成实验优秀的学生另酌情加分。在期末考核时,既实现了书面的《数据结构》实验基础知识卷面考试,也组织进行专项的实验设计或模拟应用动手考试,围绕教学大纲由师生或聘请有关专业人士一起对实验成果进行分析评定等。

通过改革,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扩大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普通工科院校尤其是工程类专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是一种颇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马艳芳,姜桦.《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

[2]梁海丽.浅谈《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的改革[J].邢台学院学报.2009,24(2):104―106

[3]邹超伟.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6:200―201

上一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