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4:28:48

数据理论论文

数据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感器阵列;目标识别算法;综述

1.引言

在传感器对桥梁、仓库等进行监视和战场探测等应用中,目标识别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环境的干扰和设备自身的缺陷,各传感器提供的信息往往包含着大量的不确定性,给快速识别目标类型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根据单个传感器提取信息完成的目标识别性能一般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而利用多个传感器信息融合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之一。[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能够增加测量的维数和置信度,改进系统的探测性能和生存能力,扩展空间和时间的覆盖范围,改进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达到系统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在传感器阵列目标识别的应用中,信息融合技术可以综合多个传感器的数据来确定目标的特征参数,能很好地解决干扰存在下的目标分类识别问题,是处理多传感器目标识别问题的关键技术。文提出了多种传感器目标识别的算法,本文对这些算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有关学者提出的新的目标识别算法,分析了现有目标识别算法中存在的问题。

2.目标识别的原理及过程

目标识别是根据不同传感器测得的目标特征形成一个N维的特征向量,其中每一维代表一个独立特征。若预先知道目标有m个类型,以及每类目标的特征,则可将实测特征向量与已知类别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目标的类别。[2]目标识别的一般过程是:提取特征信息、建立识别样本、目标识别。

3.多传感器目标识别算法

信息融合是多传感器目标分类识别问题的关键。目前数据融合方法有上百种,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有:统计模式识别法、贝叶斯估计法、D-S证据推理法、模糊积分法以及神经网络方法。根据融合的特点,可分为位置融合、身份融合、辅助支持算法三大类。在实际应用中这三种算法集成在一起。位置融合算法主要采用统计算法,身份融合算法一般采用基于目标特征的无参或启发式算法。辅助支持算法主要包括基本的数值方法、数据校对、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管理等。通常随机类方法可应用于各级融合算法中,而人工智能方法一般用于较高层次上,采用何种算法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实际需要。近年来,有些学者还针对多传感器目标识别问题提出了灰关联度、模糊决策等方法,并引入了区间数、信息熵等理论改进相关算法,这些方法在环境干扰严重、信息不确定性大的情况下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3.1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目标识别算法

D-S证据理论是适合于目标识别领域应用的一种不精确推理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对不确定信息的描述采用“区间估计”,而不是点估计,在区分不知道与不精确以及精确反应证据收集方面显示着很大的灵活性。

但是,利用D-S证据理论时,基本概率赋值函数(BPAF)的获得是一个与应用密切相关的课题,它大大限制了证据理论实际应用。在目标识别信息融合系统的应用中,多由专家知识确定BPAF,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往往会影响到正确识别结论。

假设辐射源识别框架为,其中代表不同类型的辐射源。D-S证据理论用识别框架U表示所感兴趣的命题集,它定义识别框架U上的基本概率赋值函数,满足:

如果是在同一识别框架U上根据n个独立振动传感器的证据所获得的基本概率赋值函数,则可以利用式(1)的Dempster组合规则计算出这n个证据共同作用下的基本值函数:

用证据理论组合证据后如何进行决策,是与具体应用密切相关的问题。常用的决策方法有基于信任函数的决策、基于基本小风险的决策。

3.2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目标算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和确定系统诸因素间的影响程度或因素对系统主行为的贡献测度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数据列元素之间的相似程度来衡量数据列的接近程度。计参考数列为,其中为参考数列的第个特征,为参考数列的特征数列。

假设时刻有个比较数列:

反映了与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与越相似,即未知目标属于目标类型的可能性越大。

但传统的灰色关联算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特征指标权重的选取是人为给定的,主观因素较大,过于经验化和绝对化;灰关联分析是针对数据精确数的情形,不能体现出传感器获得的信息是模糊、不确定的特点。这些都会影响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4.结论

目标识别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实现势态分析和威胁评估的前提,判决结果将直接影响整个融合系统的性能。系统中的多种不确定性,例如设备自身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以及密集的杂波干扰,是航迹关联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主要研究雷达、ESM和红外之间的信息融合问题的异类传感器目标识别技术,由于其在军事领域的特殊应用,将是今后重要且意义重大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红亮,张美仙,丁海飞.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表,2011(7):14-17.

[2]朱亚坤.基于传感器阵列的振动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D].武警工程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3]赵卫东.数据融合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4]陈超.数据融合中目标跟踪与识别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5]李轶,靳新.D-S证据理论在信息融合中的研究与实现[J].科技资讯,2010,01.

[6]徐俊艳.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融合方法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5,25(3):84-87.

数据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

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数据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D-S证据推理;数据融合;煤气管道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071-02

1 D-S证据推理简介

Dempster-Shafer证据推理理论也称D-S证据理论,比较适合用于满足比概率论更弱的公理体系,对于由未知引起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很好的处理能力,能较有效地把不确定和未知区分开。D-S证据推理起源于多值映射导出的所谓上限概率和下限概率,后来在文献[2]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1 基本置信指派m

假设空间S的概率分布为P,且空间S和空间具有一致性关系(若一个多值映射把空间S的元素s和空间中的元素集合联系起来,即:S。映射下的元素s的像被称为S的粒子(granule),表示为G(S)。S到的多值映射关系被Dempster称为空间S到的一致性关系[2]。),则空间上的基本置信指派(基本概率赋值函数BPA )m可以定义如下:

其中称的子集A为焦点元素(focal element),又叫做命题, Φ为空集。m(A)表现出对A本身的信任度,即m(A )是局限于子集A中的可以自由移动到A的每一个点的信任因子。m(A)通常凭人们的经验而给出,或者根据传感器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构造得到。

在证据推理中,基本概率赋值函数分布仅需满足其和为1这一约束条件,即:

1.2 置信函数bel和似然函数pls

空间也叫做鉴别框架(the frame of discernment),所有的命题都可以用其子集表示,其概率分布可以用基本概率赋值函数来表示,也可以采用置信函数bel和似然函数pls 表示:

式中B是中不同于A的另一命题。

置信函数bel(B)和似然函数pls(B)即为文献[1]中提到的上限概率和下限概率,这表示置信区间[bel(B),pls(B)]即为集合B的概率变化范围,它表示了对B的不确定性度量。减小不确定区间是证据推理的目的之一。似然函数定义为:

1.3 Dempster合成法则

通常采用Dempster合成法则来组合两个或多个的置信函数,方法是通过计算基于不同来源的置信度的正交和找到一个新的置信函数。

设Bel1,Bel2均为空间上的置信函数,其对应的基本置信指派分别为m1和m2,焦元分别为A1,……Ak和B1,……Bl,如果

此函数是基本置信指派函数,其中>0。

Bel1、Bel2的正交和就是由m给定的置信函数,记作:Bel1Bel2。

2 基于证据推理的煤气管道检测

2.1 煤气管道检测系统结构模型

实验建立的检测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目前,煤气管道检测的无损检测方法很多,主要有:渗透检测法、微波检测法、涡流检测法、超声检测法、漏磁检测法等。鉴于检测的安全性及对管道的最大无损伤原则,本实验主要采用超声检测法和漏磁检测法建立系统。超声法在检测的准确度和精度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其要求的检测条件较为苛刻,被测对象表面必须光滑,检测时要有耦合剂(比如油等);实际检测时,对解释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漏磁法对输送的介质要求不高,这一点刚好弥补了超声检测的不足,但其应用也受限制,比如待检管壁不能太厚,需要特殊的信号处理以及干扰因素多等。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在应用方面各有所长:漏磁法较适合用于比较微小的损伤,比如面积很小的腐蚀点;超声法更适合于管壁较厚时的检测。实验结合采用两种方法,发挥各自的优点并弥补了另一种方法的不足,力图为检测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利用漏磁法和超声法检测出煤气管道的损伤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特征提取,提取的特征信号输入各自的网络作为样本进行神经网络识别,输出结果经过归一化处理后作为D-S证据推理的证据进行融合,进一步对损伤信息进行确认,最终决策出识别结果。

2.2 证据推理识别判定准则

先由Dempster合成法则得到组合的基本可信度分配,然后根据得到的m(Aj)进行目标判断。主要判断方法有三种[7-13]:基于基本置信指派m的方法、基于置信函数bel的方法和基于最小风险的方法。本文采用基于基本置信指派m的判断方法:

则A1即为判决结果,其中ε1,ε2为预先设定的门限。

3 实验仿真

实验以损伤的裂纹作为目标建立BP神经网络进行识别。针对某一管道上的3条不同的裂纹分别用漏磁法和超声法进行深度检测,通过漏很明显,不确定性的基本概率赋值大大地降低了。

预设门限值ε1=0.2,ε2=0.05,则根据基于基本概率赋值的决策方法仅有裂纹1的基本概率赋值满足(8)式,故可判定损伤为裂纹1。

4 结论

从实验仿真结果可以看出,D-S证据推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能力。在煤气管道的检测中采用D-S证据推理的方法对BP神经网络的检测结果进行融合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显著地减少系统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段新生.证据理论与决策.人工智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Shafer G.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vidence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3]倪国强,梁好臣.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Vol21(5):603-609.

[4]Yager R R.On the Dempster-Shafer framework and new combination rules[J].Information Sciences,1987(1):83-138.

[5]宋寿鹏.海底管道检测中缺陷重构及超声回波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D].天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78.

[6]蒋奇.管道缺陷漏磁检测量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2,12: 120.

[7]杨万海.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其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8]何友,王国宏,彭应宁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9]孙锐,孙上媛,葛云峰.基于D-S证据理论的基本概率赋值的获取.现代机械.pp22-23,2006.

[10]龚元明,萧德云,王俊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冶金自动化.pp158-161,2002.

[11]王连锋,刘卫东.一种新的基本概率函数构建方法及应用.Vol31,pp98-100,2009.

[12]高隽.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pp163 -165,2004.

数据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及应用逐渐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研究课题将层出不穷。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外国有许多刊物及著作,包括学术期刊、年签、手册、大事记、大全、全书、报告、指南、历史回顾、辞典等一批文献资料和网站,还有专题会议、学术年会、学科建设会议等多种学术交流。

国外的汤姆·邓肯的“关系利益人”理论、特伦希•希姆普的“营销-传播等同”理论、凯勒的“品牌化”理论等等,对本论文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我国李世丁的《整合致胜,打造强势品牌的锐利武器》、周运景,黄桂红的《营销传播法眼,顾客关系管理》、向华的《整合营销传播:科龙的实践》等著作;以及国外特伦斯·A.辛普的《整合营销传播,广告促销与拓展》、舒尔茨的《全球整合营销传播》、乔治·贝尔奇的《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视角》等著作,则为本论文提供了实证分析的参考资料。

本文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机制进行研究,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整合营销传播的优势所在,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协调企业内外营销机制,推动企业良性发展,形成理论应用和完善机制的良性互动,按照和谐的发展观促进企业营销机制及规模的协调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首先建立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框架,对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机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其次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的应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验证结论提出本人对于如何在公司更好的利用整合营销传播及完善相关机制,促进企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协调发展的建议。

本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框架,将理论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旨在为推动公司规模发展、扩大品牌影响力提供实践性建议,本意上是为青岛圣元乳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提供参考价值,更好地推动青岛圣元乳业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方法、步骤及措施:

研究方法:本论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公司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探索。理论方面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广告及促销、品牌效应出发,建立了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机制,综合分析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研究成果,辅以在实证上青岛圣元乳业营销传播的理论验证。既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也使用了丰富详实的资料给予说明,并结合数据分析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步骤及措施:

1、针对客户关系管理方向进行相关的资料文献积累,收集汽车美容相关资料和数据,深入分析总结,以期探索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应用的一般性规律;

2、结合本人在本科阶段的学科知识,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出发,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行深化和系统化的基础上,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框架;

3、整理关于汽车美容的相关资料,从实证上对客户关系管理在汽车美容行业的应用机制理论进行验证;

数据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射频识别;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108-01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两会更是把物联网的发展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作为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支撑技术,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上都已有广泛关注[1]。对于高校电子类专业,《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恰当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公平的评价,才能让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并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

本文针对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在教学内容和学生评价考核方式的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 丰富的教学内容

射频识别这门技术本身涉及的专业学科知识就很丰富,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据传输、密码学等[2],实际教学时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串讲,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多个学科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系统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射频识别技术》课程使用的教材[1]内容丰富,具体内容包括:RFID概述、系统组件阅读器和射频标签的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标签识别和超高频识别协议标准、系统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等。课程采取的是“2+2”的形式,即两节理论课加两节实验课的形式。由于专业课程涉及内容丰富,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学科间联系紧密的内容应该适当串联引深,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专业间的关系。

1.1 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往往比较枯燥无趣,教学时如果引入一些学生学习过的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总体效果。例如:在教材RFID概述和研究进展部分有提到物联网和传感网的内容,而物联网和传感器都是学生有学习过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把物联网、传感器、射频识别等相关技术进行结合串讲,分析它们各自的原理、差异,列举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专业课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从而加强教学效果。

1.2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内容是依托于理论教学内容的。因此,《射频识别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是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来合理安排的。理论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也应该相对多样。本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

1)RFID基础实验

RFID基础实验主要是RFID技术所使用的125KHz、13.56MHz、900MHz等三大典型频段的标签数据读取和写入实验。实验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无线通信相关实验

无线通信的实验内容包括三维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天线的设计与仿真、SmartRF软件对射频芯片参数的设置、MATLAB软件对信号调制的仿真等。这部分实验内容是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添加的。标签组件原理和无线通信原理两部分都有提到天线,特别是天线的性能与无线数据的传输有一定的联系。引入天线设计与仿真和射频芯片参数的设置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线的极化、增益、谐振频率、发射功率等因素对于无线数据收发的影响。信号的调制仿真则算是学科间的交叉引申,让学生回顾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无线通信的实验涉及的软件较多,但并不是都学习过,教学时需要对各种软件的使用进行详细说明。多软件的学习使用也拓展了学生对于专业辅助工具的使用能力。

3)RFID系统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需要学生完成RFID小系统的组建,实现射频识别的功能。实验内容、步骤相对复杂,能够呈现出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的学习效果。

2 多样的考核方式

《射频识别技术》课程开设的专业和年级不一,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其他专业则使用课程论文的方式。

1) 闭卷考试

《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大三上期开设的核心课程,为了能够让本专业学生对该专业课程有更加深入的学习效果,采取理论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试卷题型应多样并分值合理。可适当加入开放性试题,比如:“列举生活中的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案例”。综合、全面地考核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2)课程论文

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并不是专业核心课程,且在大四上期开设,主要通过期末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查。课程论文内容不限,只要是射频识别技术相关即可,考核学生对于射频识别技术的了解情况、材料分析归纳总结和论文写作能力等[3]。

3 总结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对《射频识别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学生评价考核方式上的探讨。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年级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教学效果,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陆桑璐,谢磊.射频识别技术――原理、协议及系统设计[M].科学出版社,2014.

[2] 张法全,姜利英,崔光照.提高“射频识别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4):114-115.

数据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 大数据 体系构建 学术环境 战略思考 分析 探究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003-02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和数据类型的增长已经逐渐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范围。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就是全球近80%的数据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而70%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和半结构化的数据,最关键的是这一比例仍旧在不断增长当中。信息量也逐渐呈现出了指数级的增长,数据结构的复杂化逐渐脱离了人们的实际控制。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对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进行变更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对其进行更新也有助于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和新型知识服务范式的形成,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实行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大数据的获取和形成,最主要的是它还面临着技术落后、人员队伍不适应重大灾难性危险等问题。

再加上已有数字图书馆的相关建设需求以及构建模式都面临着被新知识服务需求与服务模式所取代的危机。数据量的不断增长也使得数据的结构变得日益复杂化,使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逐渐成为半盲区。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及图书馆发展背景下,开展图书馆大数据体系构建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

1 大数据体系构建的学术环境

1.1 发展历程

大数据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其发展历程非常独特,我们这里所说的大数据并不是指海量的数据和超大规模数据,但是从字面上分析的话,其实二者之间的区别不是很大,从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于研究人员进一步理解大数据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1.2 大数据理论与应用研究发展

从数据发展的历程角度就断定大数据的出现是不客观的,研究人员还需要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来考虑大数据这一全新的理论技术,笔者此次主要对大数据理论与应用研究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来感受大数据体系构建所处的学术环境。虽然说大数据技术与实际理念之间的冲击的确能够让图书馆知识服务受众、供应者以及运营者本身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还能够通过对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的常规分析,实现对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能力的有效性分析。但是大数据对于图书馆来说,并不意味着所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大数据处理以及管理技术都是处于诱发阶段,距离真正投入到实施中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就是说二者并不是等同的,这段时间是研究人员建立图书馆大数据体系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图书馆研究人员非常重要的缓冲时期。

2 图书馆大数据体系构建战略思考研究

2.1 大数据对图书馆的影响

在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的时候,研究人员就要首先考虑图书馆大数据体系构建以及图书馆的信息职能服务问题,目前我国对大数据工程技术的研究已经领先于大数据科学研究,而大数据科学研究也走在了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的前面。当前,很多工程领域专家都是以自我的认知为中心来处理图书馆领域的大数据信息。而信息领域的专家则起到辅助的作用,在与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合作的时候,主要解决的是应用领域大数据处理的相关技术问题。而信息服务领域的专家则暂时独立于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之外。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的运用被推迟了5年左右。也正因为如此,图书馆大数据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由此可见,如果想要研究大数据对图书馆的真正影响,就绝对不能简单地将图书馆看做一个单独的个体进行分析和讨论,而是要结合图书馆当前所处的学科背景以及研究背景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大数据对图书馆的影响并不是单纯地体现在技术手段上,由于图书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都属于有机整体,而大数据理论与应用研究对整个图书馆的影响是由内而外的,所以说大数据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及图书馆领导以及管理者甚至建筑设备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2.2 图书馆的相关应对措施

在大数据的引领下,图书馆运营体系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情报领域要从自发到自觉、局部到整体,全方位地实施管理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当前图书馆大数据体系构建的实际社会需求以及科研发展带来的挑战。图书馆要想合理地构建大数据生态体系,就一定要做好以下应对措施。

第一,图书馆的领导层和管理人员在制定大数据的全局战略规划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创建大数据战略角色定位,并结合图书馆所处的实际地理位置,综合各方面因素来制定分层、分级的实施策略,进而有效协调,创建大数据知识服务纲要。

第二,图书馆一定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以及技术手段、服务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我们的图书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图书馆学、信息管理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熟练地掌握信息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基础的理论和技术。进而树立一个嵌入式的知识合作服务理念。

第三,研究图书馆大数据体系构建的要素以及驱动因素主要是从环境架构、战略架构以及业务架构等方面来探索图书馆大数据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探究图书馆在促进大数据科研发展中应该发挥的具体作用和地位。

第四,研究人T还要研究支持图书馆大数据体系的知识服务环境。作为集数据、工具、平台等于一体的知识服务环境,除了具备学术搜索、知识服务行为分析以及决策等功能以外,还要实现与传统图书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的无缝对接。

第五,按照图书馆大数据的数据全生命周期来进一步实现图书馆大数据的获取、存错、组织、分析等功能,结合大数据的来源以及用户的实际服务需求来解决主要的技术型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

第六,我们还要研究图书馆大数据的技术型人才以及服务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方案,着重分析这类人才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技能,将培养计划真正付诸实践,为今后图书馆大数据体系构建提供有用的人才,除此之外,还要从大数据的源头抓起,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数据素养以及数据的方法和方式。

2.3 ν际楣荽笫据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目前还是有很多人对大数据产生质疑,正如图书馆技术出现之后,图书馆界也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图书馆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会占据任何优势,而图书馆人员在研究大数据的时候也同样遭受到了此类质疑,基于此,笔者针对图书馆大数据体系构建阐明以下几个观点:(1)大数据体系只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管理体系,它并不代表对图书馆所有的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和信息技术都进行替换,大数据体系主要是在已有的信息服务模式基础上,对信息技术和人文情怀进行完善和补充,就好比我们将当前的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以及云图书馆进行整合。大数据体系作为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后续的技术会完全取代传统技术手段,技术体系以及人文情怀的渗透和融合在大数据体系中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2)在面对大数据的挑战时,图书馆领域有责任承担起图书馆大数据体系构建的重任,尤其是图书情报领域中处于一线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以及图书馆情报学家,他们的贡献和付出使得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有了极大的进步。

3 结语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数据不仅是数据量的增长,而是信息技术的更新和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大数据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将会极大地推动图书馆情报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且也为社会以及所服务的机构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知识服务机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图书馆新型知识服务体系构建上的变化,还要综合考虑由量变到质变,由局部到整体的图书情报领域观察模式的转变,大数据有可能会引起图书馆生存方式以及生存方法上的改变,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水平,支持图书馆大数据体系构建的基础性研究,不断增强学科内以及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 冯晴君.“云图书馆”环境下的地方文献工作新模式――以“贵州数字图书馆”和“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为例[J].贵图学刊,2012(3):1-3.

[2] 蔡津津,郜新鑫,付建俐.基于业务元数据标准化的金融财经数据仓库及服务系统架构探讨[C]//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2年学术年会、五届四次理事会暨第六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的“人才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2012.

[3] 张丽丽.科学数据与数据科学小议[C]//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

[4] 王红会.图书馆动态WEB数据库应用[C]//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

[5] 张侠.浅谈现阶段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C]//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全国图书馆部室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6] 闫贵恩.回顾与展望――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图书馆数字化与现代化服务[C]//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7] 贾怀忠.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C]//拓展与深化――全国民办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05.

[8] 支晓红.新建高职高专院校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C]//拓展与深化――全国民办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05.

[9] 郭嘉.浅谈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网页制作[C]//图书馆与人文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

[10] 熊筱熙,赵欣艳.商业视角的云计算服务研究综述[C]//宽带中国战略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数据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质量评价 AHP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44-02

大学生毕业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毕业论文的质量除了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准和各种能力外,也是衡量整个教学环节的质量乃至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对高等院校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工作进行得十分困难。如何克服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和模糊性问题成为解决毕业论文质量评价难题的关键之所在。

1 研究背景

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许骏提出了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方法,将针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抽查与对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质量评价结合起来,实现了面向过程与面向结果相结合的评价[2];余嘉元等在建立包含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技术路线等10个涉及论文写作全过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VPRS和证据理论相结合的毕业论文综合评价方法[3];也有学者实现了AHP和FCE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具备良好操作性的评价方法[4]。除了传统的学校评价、主管部门评价等方式外,第三方评价也成为解决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5]。

目前,各大高校主要运用直接打分法、加权求和法、经验评估法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评价。但是,这些方法却普遍存在着操作性难,主观性太强等不可避免的缺点。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效解决了评价过程中评价因素的复杂性、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评价标准中存在的模糊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该方法对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毕业论文质量主要反映在选题的合理性、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与研究能力、成果的创新水平以及行文写作的规范性等方面[5],其评价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选题质量

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第一步,它将决定论文工作是否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一般可从专业相关性、选题难度、、可行性、应用价值、选题范围、新颖性等方面进行考察。

(2)能力水平

能力水平是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可以从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和知识水平三大方面进行考察。

(3)成果质量

成果质量指标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尺度,是论文成果的一种评价。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所构成:①成果水平;②写作能力;③论文规范。

3 毕业论文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

3.1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结合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大都难以定量的特点,本研究采用AHP法求指标权重[6]:

(1)构造判断矩阵

在层次结构中,比较其对于准则的重要程度,将比较结果按重要程度以1至9级进行量化标度,构成判断矩阵。以一级指标为例,一级指标a=(a1, a2, a3),其判断矩阵A={bij},i, j=1, 2, 3,bij=ai/aj。本文综合几位教授意见及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分析,采用Saaty的1-9标度法给出bij,得到判断矩阵A。

(2)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Wa。[Wa,λ]=eig(A)

Wa=( 0.1460,0.8540,0.4994 ),λ=3.0246。

(3)一致性检验

通过两因素比较得到的两两比较矩阵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得到一些不一致性的结论,只有通过一致性检验的结果才能进一步进行分析,一般我们通过计算一致性比例(CR)进行检验:CR=CI/RI。当CR≤0.1 时,两两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当CR>0.1 时,两两比较矩阵应做适当修正。

本文中,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0212

(4)求指标a的权重

归一化处理特征向量Wa,得到指标a的权重Wa=(0.0974,0.5696,0.3330)。

(5)重复步骤(1)至(4),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

设B是指标a中第i个指标对应的下一级指标b的判断矩阵,指标b由m个指标组成。Wb(j)是矩阵B的第j个特征向量,则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

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Wa。按[Wb λ]=eig(A)的方法进行计算,获得结果:Wb=(0.2123,0.3993,0.2123,0.0644,0.8016,0.8600)λ=6.1995。归一化处理特征向量Wb,Wb’=(0.1160,0.2182,0.1160,0.0352,0.0446,0.4700),由于选题质量a1=0.0974,则Wb(a1)=(0.0113,0.0213,0.0113,0.0034,0.0043,0.0458)。同理可得到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各个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3.2 毕业论文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1)获得模糊评价矩阵方法

首先,制定论文质量的评语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假设共有W名评审委员,对第Xij项指标因素合计有kijt个人在第t个评语上划“√”,那么可以认为整个评审委员会对该评价对象企业在第Xij项指标因素的评价中划“√”的概率(第Xij项指标因素属于第t个评语的程度,即频率分布)为rijt=kijt/w。根据评审委员在该项指标因素的5个评语划“√”的频率统计数据,可以写成一个单项指标评价的行向量,即:

Rij=(rij1,rij2,…,rij5)=(kij1/w,kij2/w,…,kij5/w)

其中rijt表示某指艘蛩夭慵吨械牡ij个因素xij在第t个评语上的频率分布,一般将其归一化,使之满足。

由此可以得到某一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i=(Ri1,Ri2,…,Rit。)。

如可得到c1,c2这两个指标模糊评价矩阵:

获得b1b2b3b5b6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同理,对所有外层的指标用到的模糊评价矩阵都可通过该方法获得。

(2)数据处理

将指标因素权重向量A和与其相对应的指标模糊评价矩阵进行复合运算,其中B=AR,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当得出下一层级的综合评价Bi后,把Bi归一化得到Bi’,以作为上一层级指标因素的单因素评价,于是得到上一层级的模糊评价矩阵,进而可以求得此层级的综合评价结果[7]。类似地,可逐级计算,最终得出毕业论文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以指标b4为例,它的下一层级指标为c1,c2。

(3)计算综合评价值

为了更好更直观的表现某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可以将评语集数量化。对于评语集引入百分制,显然,评语集中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这5个等级的分数重心依次为:95、85、75、65、55,于是可用算出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得分。

从而,我们可以确定这篇论文的得分为79.9095。

4 结束语

针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主观性过大、随意性太强的问题,本文在建立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科学评价。该方法全面考虑了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充分体现评价因素和评价过程的模糊性,又尽量减少个人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张晓帆.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改革实践与探索[J].人民论坛, 2015,(33):151-152.

[2] 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余嘉元,汪存友.基于VPRS和证据理论的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14):230-232.

[4] 李敦东.基于AHP-FCE的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9):79-82.

[5] 刘任熊,杨财根.引进第三方评价: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5,(32):91-96.

[6] Saaty,Thomas L.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ncyclopedia of Biostatistics.2013:19-28.

数据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据统计;有指导判别分析模型;经济数据;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O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1-0087-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发达国家遭遇金融危机的重创经验表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而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经济统计数据及其质量也成为国内外相关机构及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无论是对国家制定发展战略,还是对企业制定营销策略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作出科学的评估,探讨其运用理论与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1经济统计的常用理论技术分析

1.1比较分析技术

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比较分析技术是通过实际执行的统计过程及结果与相应的理想统计过程及统计真值进行比较,从而找出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差距,确定数据质量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的技术方法。我国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比较分析技术体系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1.1统计工作程序法此方法是以我国经济统计工作规范或制定的统计方案为标准检验经济统计数据搜集和整理各环节的实际工作质量,据以评估统计数据质量。叶长法、岑国荣提出,根据工作规范检验统计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各环节的实际工作作为依据,评估统计数据的质量。对全面调查取得的数据,以现行的统计制度规定为依据,从指标的范围、口径、资料来源渠道、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检验;对抽样调查取得的数据,以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的有关调查基础工作范畴为依据,从抽样方法、抽样误差、抽样调查技术操作等方面进行检验。

1.1.2统计数据标准法此方法是以统计工作实际获得的统计数据与相应的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或统计数据的真值,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真值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从而评估统计数据质量。实际应用中包括与独立来源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利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比较,与统计指标真值之间客观存在的相关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与统计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动态趋势对比评价。

1.1.3复查检验与抽样评估方法此方法是对需要检验其数据质量的某些指标重复进行调查,将原调查的数据与重新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揭示原来调查数据的误差。

1.1.4数理统计检验法此方法主要是利用数量统计方法所形成的一些理论公式或经验公式,将调查汇总完毕的数据带入公式,计算相应的数据,与规定的标准值比较或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同一指数比较,据以评价数据质量,主要方法包括抽样调查法,回归分析法,趋势预测法,方差分析。

比较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该方法是建立在统计工作及其结果的实际数据与统计标准和统计数据真值比较的基础上的,对统计数据更加直接和具体,有助于对统计数据质量水平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同时,比较分析的方法原理简单易于理解;局限性在于其应用条件是统计数据质量证据和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获得质量证据以及统计数据真值比较困难。

1.2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

随着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与方法已日益成为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比较分析技术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研究以我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为例,就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特别是茎叶图法用于统计汇总数据质量进行了探讨。首先用茎叶图法找出汇总数据中的极端值,然后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判别极端值是否存在数据质量问题。

2 有指导判别分析模型在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判别分析、二元选择模型和神经网络都是根据以往的资料积累或质量记录,通过建立模型来判断新数据的数据质量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可以称作有指导判别或建模判别。统计汇总数据的质量控制由于是处于调查工作过程之中,工作量大,如果对汇总数据的质量能够利用模型来进行,则可以实现成批量地进行控制并且可以节约时间,进而可以减少工作量,提高数据质量控制的效率。下面将具体探讨判别分析模型在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2.1判别分析模型的原理

设有m个总体,G1,G2,Gm,它们的先验概率分别为q1,q2,qmm,密度函数为f1(X), f2(X)……fm(X)

(在离散情形是概率函数),在观测到一个样品x的情况下,可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它来自第g个总体的后验概率:

并且当p(h/x)maxp (g/x)时,判定X来自第h个总体。另外,有时为了合理考虑错判所带来的损失,还使用错判损失最小的概率确定判别函数。但由于实际应用中,经常在数学模型中假定各种错判的损失皆相等,这样,寻找h使后验概率最大实际上等价于使错判损失最小。根据上述思想,在假定协方差矩阵相等的条件下,即可以导出判别函数。

2.2判别分析模型的基本思想

逐步判别模型和通常的判别分析一样,也有许多不同的原则,从而产生各种方法。这里讨论的逐步判别分析方法是在多类判别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判别准则为贝叶斯判别函数。其基本思路类似于逐步回归分析,采用“有进有出”的算法,即按照变量是否重要,从而引入变量,每引入一个“最重要”的变量进入判别式,同时要考虑较早引入的变量是否由于其后的新变量的引入使之丧失了重要性变得不再显著了,应及时从判别式中把它剔除,直到判别式中没有不重要的变量需要剔除,剩下来的变量也没有重要的变量可引入判别式时,逐步筛选结束。也就是说,每步引入或剔除变量,都作相应的统计检验,使最后的贝叶斯判别函数仅保留“重要”的变量。

2.3判别分析模型应用的可行性

判别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已知研究对象用某种方法分成若干类的情况下,确定新的观测数据属于已知类别的哪一类。因此,如果在统计汇总之前,根据以往的资料积累或质量记录,得到上报数据中有质量问题的类和没有质量问题的类,据此建立判别模型,则该模型可以用于对未来的上报数据直接进行质量判别,进而可以对有数据质量问题的地区进行数据质量控制。

2.4判别分析模型应用的措施

在经济数据统计中,我们按经验将统计工作分2个层次,分别是进行基础数据收集的基层,将基础数据进行汇总后形成的高层。现分析不同层的特点:(1)基层:由于我国国情决定,基层统计工作者的统计水平不高,而且基层获得的大多是没有经过汇总处理的原始数据,不宜建立回归分析或判别分析等比较复杂的统计模型去判断或预测基层数据质量的好坏。而且基层数据量往往是整个统计过程中最初始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一个准确且高效的质量检测和控制系统很难在基层把好关。所以笔者建议在基层使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因为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易于理解、操作简单,而神经网络方法适于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工作且对数据类型的要求也不像其他方法一样严格。两种方法的应用和相互验证可以为整个统计工作把好第一关。(2)高层:高层阶段,数据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汇总,此阶段的数据大多集中在官方的综合统计机构,统计专业人员素质较高,能熟练运用各种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因而比较分析技术在这个阶段更适用。同时,由于在实际的数据质量控制应用中,可能无法根据以往的资料积累或质量记录获取关于数据质量的历史数据,所以可以首先应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找出极端值,对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数据先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运用应用比较分析技术对数据质量进行进一步的判别和预测。最后,将各种判别方法的判别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对相互验证后有3~4个方法都认为有质量问题的个案加强监督,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对在1~2个方法中都表现出有数据质量问题的个案首先要求该个案进行自我检查,同时相关控制部门应从数据特征着手,找出数据质量存在的原因并加以控制,这样会使我国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更加完善,从而能够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统计数据理论与模型中的许多问题在今后还需要继续深入地研究与探讨,特别是随着未来经济统计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统计机构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统计数据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这些都会对经济统计数据理论与模型水平,统计数据理论与模型技术产生影响和提出挑战。

参考文献

[1] 常宁.IMF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及启示[J].统计研究,2004,(1).

[2] 陈颖.税务稽查选案技术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3] 成邦文,师汉民,王齐庄.多维统计数据质量检验与异常点识别的模型与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4).

[4] 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著,费剑平译.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傅德印.从管理学角度看我国经济统计数据质量[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2).

[6] 傅德印.关于建立统计数据质量文档的思考[J].山西统计,2002,(2).

数据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移动基站环境安全电磁辐射模型软件仿真

一、引言

随着通信需求量的增加,为保证整个网络的信号覆盖和通信质量,兴建了大量的基站,这同时增加了环境中电磁辐射水平,引起了社会对电磁辐射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的广泛关注。因此,探究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及公众健康的影响意义重大。对于处于不同的地形地貌、环境、地区等的不同类型的基站天线,电磁辐射也各不相同,实地测量费时费力,需要对于具体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辐射的电磁场值的大小和分布情况,才能研究电磁污染程度,从而确定通信基站选址是否合适。本文从理论数值计算方面分析和研究,模拟基站天线电磁辐射过程。实用软件进行仿真,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高效,合理,全面的建立基站。此模型的建立与推广应用对通信基站的辐射环境管理,设计建设,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诚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电磁辐射环境规划和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和深刻影响。

二、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颁发了《公众照射导出限值》(GB8702-88)与《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分级标准》(GB9175-88)两个主要技术标准,并颁布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两项技术标准。1997年3月,又国家环境保护18号令及《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规定:在一天24小时内,电磁辐射场量在任意连续6 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30~3000MHz):

职业照射≤2W/m2=200滋w/cm2

公众照射≤0.4W/m2=40滋w/cm2

三、模型建立

3.1电磁辐射模型一:理论预测模型

自由空间是指一种理想、均匀的、各项同性的介质空间,当电磁波在该介质中传播时,不发生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现象,只存在电磁波能量扩散而引起的传播损耗。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损耗公式为:

Ls=32.45+20lgr(Km)+20lgf(MHz)

式中:Ls―――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损耗;r―――天线轴向与被测点的直线距离;f―――电磁波的频率;

测试点实际接收的电磁波接受功率为:

从表四的预测结果中看出,当远场轴向距离为14.63m时,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功率密度已下降到0.08W/m2以下。

两个模型得到的安全距离大致吻合,也就是说,当场点距离大于14.63m以后,都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移动基站的电磁辐射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四、软件仿真

在实际操作中,模型的计算比较繁琐,而将理论模型导入软件,制出专门分析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的软件,便于我们对移动基站的选址、估算。

我们利用VC++中MFC应用程序框架制作软件进行仿真,将上述两个模型导入软件中,系统自动计算,只有当两个模型的求解值都满足国家一级标准时才输出可以建立基站。

在图3中输入相应参数。

参考文献

[1]黄云飞,黄美美. 900MHz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2010

[2]马海卫,庞新新,刘振.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特点及水平[会议论文],2004

[3],徐辉.认识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特点,保护环境,实现移动通信的可持续发展[会议论文],2003

[4]王亚民,张永富,张金明.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布点的讨论[期刊论文],2002

[5]张海鸥.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仿真模拟及应用[学位论文],2010

[6]沈荔菁,曾伟杰. GSM移动通信基站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2006

数据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医学本科生;协作能力;培养

《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一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必修课。课程包括项目立项、开题报告撰写、预实验、正式实验、结项报告撰写和项目答辩等环节,其中开题报告和结项报告的撰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非常有帮助。《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的设立,弥补了当前医学课程体系结构上的科研能力培养缺陷,改变了医学生的科研与写作能力亟待提高的现状[1]。这为学生学术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科研写作整体布局

1.1立意清晰

项目确立具体方向后,便可进行谋篇布局,所写内容一定要紧紧围绕项目立项进行,可以开篇明提项目立意,也可在文末进行必要的总结。立意清晰既包括整篇内容的立意清晰,也包括每一段落有明确清晰的观点,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围绕着观点进行阐释,从而能更突出主题。学术论文的写作不需要让他人猜你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应该明确提出观点。只有纲举目张,才能使写作比较容易。对标题的命名,应反映实验的内容,标题应高度总结,而且能够具体说明项目的特色,实现概括与特色的统一。

1.2格式具体规范

带教老师为学生提供开题报告和结项报告模板,规范学术论文的格式,使学生按照已有的模板要求进行论文撰写,在形式上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字体大小、段落格式、图表的规范,以及参考文献格式等。模板内容规定得越具体,学生写作就越规范。因此,制作较为规范的模板对本科生的论文写作尤为重要。1.3段落写作合理对所有的内容进行大纲布局,有合理的观点阐述,每段内容或采取总分格式,或采用分总格式,明确提出具体观点。参考文献的组织应具有逻辑关系,既可有时间先后的推理关系,也可有根据理论进行的逻辑推演。段落的字数要求,每段以300~500字为宜,如果论述内容较多,尽量不出现1000字以上的大段,且以句号贯穿始终,要划分好具体的写作义群。

2培养文献检索能力

每篇文章一旦确立项目方向后,就可对关键词进行梳理,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文献检索的范围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学会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的检索,专业书籍更为系统地展现文献资料。数据库资源相对而言,对某一具体方面论述较多,因此应把图书馆书籍资源与文献数据库的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文献检索,以使文献资源系专业。进行参考文献检索时,可对关键词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关键词前面的范围包括主题、提名、关键词、摘要,以及全文等,范围选择的不同,搜索的文献数量则不同,只有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搜到需要的目标文献。同时应学会关键词的转换,如将心肌梗死转换为缺血性心脏病。学生也可自己进行检索式的编写,练习编写检索式的方法,对提高检索效率有很大帮助。

3重点内容的写作要求

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文件能力培养时,可下载优秀的科研论文或优秀的硕博论文,供其模仿。开题报告所涉及的立题依据、研究目标及内容、预期结果、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课题主要创新点、进度安排、成员及分工等内容,除立项依据外,其他内容学生均可较容易地模仿研究生论文。结项报告部分与开题报告内容相类似,唯有结果和讨论部分学生很难模仿。因此,对开题报告中的立项依据、研究目标及内容、结项报告中的结果和讨论进行重点说明。

3.1开题报告的立项依据、研究目标及内容

立项依据应写项目设立时的意义。如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病的意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设置一些相关数据进行支撑,引用最新的临床调查结果。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应提出明确观点,对疾病可简略写一下大概情况。也可进行中西医药学治疗的写作,先列西医药治疗的一些弊端,以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然后引出课题的实际意义,为项目立项奠定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是写作的难点,如何规划所写内容,将文献中的观点有机地进行整合,为立项提供必要支撑十分重要。所写内容要以自己表达的主要观点为支撑,而不是以参考文献数量的多少作为支撑,这也是目前本科生论文写作上存在的很大问题。篇幅的长短和要表达的观点应该一致,如果是核心内容,所占篇幅就该相应地大。对研究思路的描述,首先应对立项依据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然后提出研究目标,概述所研究的内容。对研究的具体项目,说明其在研究中的意义,切不可将实验项目写得非常具体,只简明扼要地说出其意义即可。对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而言,研究目标要精炼,研究内容是研究目标的具体化,是研究方法的概述化,是对研究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学生开始写作时往往分不清什么是研究目标,什么是研究内容,因此写作前需要做详细的说明。

3.2结项报告的结果和讨论

结项报告前面的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图和实验方法均与立项依据相似,当然也可根据具体的实验结果进行调整。结项报告的撰写应注意对结果的描述和讨论部分,实验结果先以文字进行描述,然后以图表形式展现,一般情况下先表后图。表题在表的上方居中,图题在图的下方。图和表都要严格按照研究生的要求进行,对结果的描述,切忌出现结论性语句,结果主要描述实验的客观事实,不应出现相应的观点。观点在讨论中体现。讨论部分既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是结果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可结合文献支撑其观点,有实验结果的结论和文献结果,可以进行对比,一致的地方可进一步推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不一致,要写明原因,分析是实验方法的问题还是操作的问题。讨论中可适当论述实验项目的弊端,也可展望下一步如何开展。由于对结项报告进行评分,并纳入学期成绩考核(占课程成绩的30%),故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3]。《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开题报告和结项报告的撰写,内容的谋篇布局,从格式到内容的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献搜索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医学生未来的科研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于双成,吴运涛,李玉玲.医学生的科研与写作能力亟待提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19-20.

[2]李新民,杨丽萍,李晓冰,等.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0):29-30.

[3]王江雁,张如春,李林,等.医学生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0,2(1):54.

上一篇:电视文艺范文 下一篇:医学人文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