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3 13:04:51

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

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篇1

此次座谈会的任务是总结今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思路及具体任务。下面我谈四方面意见。

一、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年来,在各参与单位和行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定期报告持续监测行业运行状态,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首先,对农产品加工11大类行业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反映行业的运行状况,为各省级主管部门掌握行业运行态势,指导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其次,对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制造、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蛋品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蜂产品加工等6个重点行业开展了第一季度、半年度和三季度监测,对行业发展动态进行分析与研判,形成定期报告16篇。上述6个重点行业占农副、食品、饮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的比重为37%,而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占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达到52%以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对这6个重点行业的监测大体反映了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类加工业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首次编制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分析报告(2011年)》,对2003~2010年历史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了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信息,也为今后深入进行行业发展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是专题报告及时预警行业重大问题,引起一定反响。2011年以来,针对行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开展分析研究,形成专题报告8份,以农业部信息、部长专报等形式及时向农业部领导及相关司局反映。其中,《国际对冲基金利用炒作食品安全事件沽空我国领军食品企业现象应引起关注》和《我国肉类加工能力过剩、外资介入过深,行业潜在风险加大》两篇专题报告得到高鸿宾副部长批示。同时,通过网络等途径对外预警信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并引起了一定反响。如的《我国小麦粉加工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被新华网、新浪等多家知名网络媒体相继转载,并被农民日报头版刊登,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对推动行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以工作动态形式编发的《蜂蜜新国标引争议》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蜂蜜国标的修订工作;在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上《关注多菌灵农残超标》,呼吁企业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避免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工作规范逐步健全,为监测预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分析报告编制方面,形成了定期运行报告和不定期专题报告相结合的工作制度。今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正式开展了季报、半年报、年报的监测分析工作,逐步探索出了较为规范的报告框架和基本格式,对各部分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监测分析报告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行业总体情况及特点。同时,针对行业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专题报告与预警信息。在行业监测分工方面,初步建立了技术专家、经济专家、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四方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技术专家从专业角度对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编写报告初稿;经济专家从市场、贸易等角度补充分析,完善报告内容;行业协会从把握运行特点和态势方面提出建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加工处综合政府职能、宏观政策等内容,修改并确定终稿。为提高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质量,建立了专家会商制度。今年年中,邀请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行业协会、企业等方面的专家针对上半年行业发展情况以及热点问题、突发事件进行了多次研讨会商,确保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四是专家队伍不断壮大,涵盖面扩展、互补性增强。通过一年多的重点行业监测预警工作积累,初步组成了一支综合性的专家队伍,总人数近100人。专家来源广泛,既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也有肉研中心、北京蔬菜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大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还有罐头、肉类、饮料等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典型企业的企业家代表。队伍结构合理,既有科研领域的技术专家,也有经济领域的行业专家,还有从事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管理人员。其中,三分之一直接参与监测报告的起草与撰写,三分之二参与报告研讨会商,形成了核心专家与专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五是数据服务平台日趋完善,数据定时更新、功能不断优化。通过和国家统计局、轻工业协会以及部分行业协会合作,实现了数据采集与汇总工作常态化。目前,按月度采集农产品加工业各项指标数据,并建立了包括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员数量等核心指标的数据库,定期为省级主管部门、有关专家提供数据服务。同时,为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设计开发了农产品加工业数据分析系统;通过不断地优化系统结构,实现了数据汇总、查询、分析等功能。

总体来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社会上引起较多关注,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加强与改进。

一是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参与单位和专家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各单位和专家的优势;监测分析报告的会商机制也还不健全,没有形成定期会商的制度,团队内部专家之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不够,导致对热点问题的发现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是预警信息发现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技术专家以完成定期监测分析报告为主。在主动跟踪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及时预警潜在问题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是第一手数据资料缺乏。目前,监测报告的数据来源以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为主,由于数据口径过于宽泛,不具有针对性,不能准确反映某一行业的状况。同时,专家参与相关行业会议和调研的次数有限,对第一手数据的掌握较少,使得目前的监测报告仅停留在对现有数据的分析上,缺乏对行业深层次问题的挖掘。

四是报告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有待增强。由于国家统计局每月的数据较晚,监测报告对行业动态的把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对行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反映较少,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待改进。此外,还缺乏对国家出台的农产品加工业相关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研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任务

今后,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要继续贯彻“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的原则,围绕监测数据汇总与分析研判相结合、决策参考与行业引导相并重的工作目标,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制度,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分区域、分品种对农产品加工各行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对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及时预警信息,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权威信息渠道,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热点难点突出问题。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专家要加强行业调研,积极参加相关行业的会议,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反映产业发展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侧重反映产业发展的共同需求和共同难题,对行业提出建议并形成书面报告;要加强行业重点企业的调研,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建议并形成专题报告。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要加强监测分析报告会商机制,形成定期会商和针对突发问题会商的制度,促进行业内技术专家、经济专家与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健全热点问题的发现机制,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定期提醒专家关注行业内的热点问题;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专家参与调研及行业会议的成果及时与团队共享,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工作动态也要及时发给专家;建立培训机制,加快专家知识更新、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提高专家的相关工作能力。

三是利用研发体系进行布点,加强企业信息采集与监测。将预警工作与研发体系建设相结合,利用研发体系的监测点,收集农产品加工数据。在全国选择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中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地区,定期监测分析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主要行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区域内行业突发事件;选择一批重点行业的领军企业,定期监测企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行业重点企业的突况与热点问题,进一步丰富数据库。

四是加强成果转化,进一步扩大预警工作影响力。建立报告转化机制,将专家报告转化为工作动态上报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同时要将监测预警报告中的信息和观点,转化成供农业部新闻办公室用的新闻通稿,通过农业部网站、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网站和农民日报等媒体对外,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指导行业健康发展。

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篇2

针对上述局限性,国内外会计界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改进广泛作了研究,但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基本特征仍没有改变。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与普及,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一、互联网技术与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已不同于过去纯粹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它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因此,互联网技术给会计报告模式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报告技术的进步上,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基于五联网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新要求。

(一)网络社会的会计信息需求

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发展史上这种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趋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已远远超越了局部或技术性影响的范畴,事实上,它正在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向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纯技术观来看待网络技术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1.数字经济产业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催生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一大批新产业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形成。由于传统会计报告以反映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形资产为主,是以物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的产物。对新兴产业来说,传统的会计信息已很难真实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企业会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越来越明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在消失。面对新兴的产业,未来会计报告模式需要从有形资产揭示扩展到数字资产揭示、无形资产揭示等领域;从货币计量扩展到各种非货币计量领域;从历史成本计价扩展到评估计价、公允价值计价等多种计价模式,使其不仅能反映过去的价值,同时也能反映现在甚至将来的价值。

2.企业竞争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虚拟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正在替代传统的企业兼并方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越来越把竞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上,同时利用巨联网络跟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企业间建立价值键型虚拟企业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实现业务相互渗透、资源优势组合,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世界潮流。面对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方式,未来的会计报告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分部报告、专项报告等多元化报告体系转变;从单一主体的会计信息揭示扩展到业务关联方范围内的信息揭示;从定期的财务信息揭示扩展到以业务事项及其完成的周期为基础的事项信息(包括大量非财务信息)实时揭示领域。

3.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开始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敏捷制造方式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开始向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生产系统和作业管理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一方面需要有全面实时的生产管理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本身也在实时产生大量的生产经营信息,要求实时记录和报告。因此,以事后记录历史成本信息为特征的传统核算体系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根据新的生产和管理过程,按照企业再造原理,分作业或事项重新定义信息结构和内容,并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标准化存贮,以满足企业内外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社会的会计报告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结构和模式,并引发了社会对会计信息新的需求;同时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准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1.会计报告载体技术的变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会计中的应用,给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载体技术。磁介质、光电介质等新的信息载体技术替代了纸介质成为会计信息新载体。计算机信息载体不仅数据存贮量大,而且特别适宜于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可对其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极其快速的分类、汇总、再分类、再汇总、传送、转存等数据处理工作。计算机信息载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技术进步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2.会计报告处理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类、计算功能,而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当代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行业),计算机系统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只要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即可随时产生会计报告内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中,受计算能力限制而产生的种种特征均失去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受人工操作能力的限制,传统会计报告是以预先确定信息需求为前提,通过一个报告期的层层处理和汇总,最后形成报表。传统报表处理模式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周期、内容上表现为一个过程,定期性和通用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现在,只要我们建立了具有标准编码结构的原始数据库捐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随时可以组合产生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准备了物质条件。

3.会计报告传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巨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会计报告的传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会计报告传输和发布的时空限制将不复存在,通过互联网发布会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总之,信息载体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同时应用,为建立面向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时报告系统创造了条件。

二、实时会计报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仅是报告技术的进步,还涉及到体系结构的变革。由于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影响到整个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

1.对会计目标理论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即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同时承担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后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传统会计报告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管理人员经管责任的会计信息,内容以反映客观事实的历史数据为主。实时会计报告模式是适应干网络经济及其技术环境的会计信息需求模式。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将大大扩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和内容。会计的目标不再停留在反映历史数据的经营责任信息上,它将更多考虑决策相关的信息,包括不确定的未来信息、风险信息,各类非财务信息,同时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

2.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也是这些假设的产物。网络经济社会及其实时报告模式的出现,使传统会对假设理论的存在基础面临挑战。加会计车体假设是对会计报告的空间范围所作的规定,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的空间范围比传统企业更具不确定性。传统单一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能解释网络时代的经济问题。同样,对虚拟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的时间、范围、对象的可变性,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也面临挑战。又如,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为分割,定期会计报告就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实时报告模式实际上否定了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基础。

3.对会计要素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会计报告模式是建立在预先明确会计信息需求基础上的,这种信息需求被标准化地固定在统一的会计报表中。为了能在经过一定的会计数据处理后最后形成会计报表数据,会计报表的项目分类也就成了会计核算过程的项目分类。这种分类项目我们称之为会计要素。由于信息需求是确定的,因此,会计要素分类也是确定的。实时会计报告系统是建立在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基础上的,预先明确数据分类及其处理程序的会计核算与报告模式失去存在的必要。相应地,传统的会计要素划分也面临挑战。进一步划细要素项目,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将是发展趋势。

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篇3

针对上述局限性,国内外会计界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改进广泛作了研究,但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基本特征仍没有改变。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与普及,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一、互联网技术与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已不同于过去纯粹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它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因此,互联网技术给会计报告模式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报告技术的进步上,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基于五联网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新要求。

(一)网络社会的会计信息需求

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发展史上这种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趋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已远远超越了局部或技术性影响的范畴,事实上,它正在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向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纯技术观来看待网络技术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1.数字经济产业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催生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一大批新产业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形成。由于传统会计报告以反映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形资产为主,是以物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的产物。对新兴产业来说,传统的会计信息已很难真实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企业会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越来越明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在消失。面对新兴的产业,未来会计报告模式需要从有形资产揭示扩展到数字资产揭示、无形资产揭示等领域;从货币计量扩展到各种非货币计量领域;从历史成本计价扩展到评估计价、公允价值计价等多种计价模式,使其不仅能反映过去的价值,同时也能反映现在甚至将来的价值。

2.企业竞争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虚拟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正在替代传统的企业兼并方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越来越把竞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上,同时利用巨联网络跟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企业间建立价值键型虚拟企业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实现业务相互渗透、资源优势组合,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世界潮流。面对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方式,未来的会计报告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分部报告、专项报告等多元化报告体系转变;从单一主体的会计信息揭示扩展到业务关联方范围内的信息揭示;从定期的财务信息揭示扩展到以业务事项及其完成的周期为基础的事项信息(包括大量非财务信息)实时揭示领域。

3.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开始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敏捷制造方式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开始向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生产系统和作业管理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一方面需要有全面实时的生产管理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本身也在实时产生大量的生产经营信息,要求实时记录和报告。因此,以事后记录历史成本信息为特征的传统核算体系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根据新的生产和管理过程,按照企业再造原理,分作业或事项重新定义信息结构和内容,并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标准化存贮,以满足企业内外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社会的会计报告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结构和模式,并引发了社会对会计信息新的需求;同时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准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1.会计报告载体技术的变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会计中的应用,给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载体技术。磁介质、光电介质等新的信息载体技术替代了纸介质成为会计信息新载体。计算机信息载体不仅数据存贮量大,而且特别适宜于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可对其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极其快速的分类、汇总、再分类、再汇总、传送、转存等数据处理工作。计算机信息载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技术进步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2.会计报告处理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类、计算功能,而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当代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行业),计算机系统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只要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即可随时产生会计报告内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中,受计算能力限制而产生的种种特征均失去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受人工操作能力的限制,传统会计报告是以预先确定信息需求为前提,通过一个报告期的层层处理和汇总,最后形成报表。传统报表处理模式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周期、内容上表现为一个过程,定期性和通用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现在,只要我们建立了具有标准编码结构的原始数据库捐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随时可以组合产生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准备了物质条件。

3.会计报告传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巨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会计报告的传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会计报告传输和的时空限制将不复存在,通过互联网会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总之,信息载体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同时应用,为建立面向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时报告系统创造了条件。

二、实时会计报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仅是报告技术的进步,还涉及到体系结构的变革。由于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影响到整个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

1.对会计目标理论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即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同时承担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后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传统会计报告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管理人员经管责任的会计信息,内容以反映客观事实的历史数据为主。实时会计报告模式是适应干网络经济及其技术环境的会计信息需求模式。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将大大扩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和内容。会计的目标不再停留在反映历史数据的经营责任信息上,它将更多考虑决策相关的信息,包括不确定的未来信息、风险信息,各类非财务信息,同时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

2.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也是这些假设的产物。网络经济社会及其实时报告模式的出现,使传统会对假设理论的存在基础面临挑战。加会计车体假设是对会计报告的空间范围所作的规定,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的空间范围比传统企业更具不确定性。传统单一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能解释网络时代的经济问题。同样,对虚拟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的时间、范围、对象的可变性,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也面临挑战。又如,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为分割,定期会计报告就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实时报告模式实际上否定了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基础。

3.对会计要素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会计报告模式是建立在预先明确会计信息需求基础上的,这种信息需求被标准化地固定在统一的会计报表中。为了能在经过一定的会计数据处理后最后形成会计报表数据,会计报表的项目分类也就成了会计核算过程的项目分类。这种分类项目我们称之为会计要素。由于信息需求是确定的,因此,会计要素分类也是确定的。实时会计报告系统是建立在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基础上的,预先明确数据分类及其处理程序的会计核算与报告模式失去存在的必要。相应地,传统的会计要素划分也面临挑战。进一步划细要素项目,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将是发展趋势。

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篇4

财务报告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前段对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进措施的阐述,使得大家对现行的财务报告产生了一些更为深远的想法。针对企业财务环境发展变化以及外部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财务报告也将向着更为多方面的方向发展。

其一,可以增加财务业绩报表。在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业绩报告。由于近年来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把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放在了财务报告改革的首位,即提倡在三张主表之后加上第四张,即“财务业绩报告”。它将集中反映一个企业的全部业绩,从而更全面,系统地反映以前被忽略的项目,如外币折算差额、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公允价值将作为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即成为第四张报表的计量基础。来容纳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便于投资者充分了解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报酬。

其二,适时增加社会责任报告。现行企业的经营目标已转化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将更多的将企业本身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去。将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企业可以适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是用来反映职工培训、健康安全条件、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公益性捐赠等信息。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增加社会责任信息,即增加有关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以及治理污染的资料,绿化情况等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信息。这样有利益于整个社会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坚定投资者的信心,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三,企业财务报告除反映前述信息外,还应披露和反映以下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理念。这些包括,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与评价、当地管理部门如工商、环保、技术监督部门的评价。

财务报告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某次革命就可以彻底完成的。它是循序渐进,逐步改良而逐渐完善的。科学发展具有继承性,而且可靠性始终是人们在决策中衡量信息质量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财务报告应从实际出发,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提高,进行适时的调整、改进。

二、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具体改进措施

(一)财务报告的具体改进措施

1.丰富、完善财务报告的格式

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是由于知识经济的广泛兴起、网络的普及,这都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表现为会计数据由纸质的载体进而升级为磁介质和光介质。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变化升级,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分类与再分类的重复环节;即利用同一基础信息可实现信息的多维组合,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会计数据处理工具从手工,算盘而演变成为计算机,并可以进行过程运算,这种处理方式消除了存在于地域,空间等障碍因素。并可以对报表数据进行更为深度加工,使之为企业决策做出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支持。使报告可以在互联网上公布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财务数据。而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甄选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2.编制实时财务报告、重视披露预测

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事后报告,如年度报告,即根据一年的各种会计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分析而后形成的。报告的周期和时限都很长,并且传统的财务报告因为手工处理的低效率和完成审计程序时所需的限制而不能做到及时编报,及时报出。从而就导致了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刚一报出,就成了“过去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而及时性大幅提升。并且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因素的日益突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周期也随之缩短。因此,就必须建立一套能够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体系。使其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不同期间产生的财务信息可以迅速转化为报表资料。并可以及时的以电子形式更快捷、完整、真实、系统地通过网络平台传达给报表需用者。它有着双重的优点;定期的年度会计报告仍然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也是年度的总结以及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也可以视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增加实时报告。可以是每发生一笔重要交易或事项就报告一次,即实行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就1天、5天、10天或1个月为限而进行相对的实时报告。这种绝对和相对的报告形式将相辅相成的向报表使用者传递价值性更高的决策有用信息。

3.扩展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范围,注重揭示非财务非货币信息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与企业决策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并且非财务信息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市场份额、国内占有率、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应用、行业发展及竞争趋势分析、这些信息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前景以及行业的景气程度。企业的经营者利用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做出科学,系统地分析,并加以运用到企业实际的运作当中去。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透明,使可理解性更强。

但为了能够确保被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可以允许相关部门参与到这些信息的搜集、编报中来。如: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主要由会计部门进行确认,计量;但是同时也要由人力资源部门协助完成。以便可以随时提供人事变动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可以由会计部门和销售部门来共同完成;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则可以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进行披露。在未来的会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单一的会计部门逐渐延伸到人事、销售、公关等系列相关部门。

4.丰富现行财务报告的附注内容,完善表外信息

针对会计报表附注来说,要扩大其信息披露量。由于财务报表附注对报表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且逐渐成为正确解读报表数据和判断决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会计报表附注,现阶段主要侧重于对表内项目的解释,并且主要是以财务信息为主,而对于表外信息中关于企业未来的机会风险、筹资、投资风险、通货膨胀、行业信息等一些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的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太少。

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篇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报告;会计信息;问题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行业的红利逐步丧失,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已刻不容缓。当下国内经济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也很大,经济的脆弱性比较显著,经济对外依存度很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在提,拉动内需,扩大内需增长。在当前新兴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对于人们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人们对信息的消费也不断增长,有研究者指出信息消费有望成为内需拉动新引擎。

信息时代,有效信息数据是核心竞争力。大数据来自每一个人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量大而庞杂,且没有固定的模式,有一定的随机性,对数据的分析也不能依靠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多的要与行为学相结合。从这巨大的数据信息中,研究者可以发现提炼出不同类人的生活、消费习惯,从而定向投其所好,产生高效率的盈利。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是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个环节。会计核算工作,经过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各类账簿的登记,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分散的、无条理的、不系统的。为了使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层,以及企业外部工商、税务、商业银行等行政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经营活动动态,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形式来披露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手工填制、计算机打印到通过互联网传输,及时性、准确性不断提高。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借助云计算技术,会计核算手段更加先进,财务会计报告从事后编报转为实时编报成为可能。会计核算环境的变化,需要应对一些新问题,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情况的总结,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是投资者、债权人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国际、国内市场风云突变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企业经营风险不确定。及时准确掌握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预测决策,是企业管理层迫切需要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还存在着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

1.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内容不够充分。

财务会计报告是了解掌握企业情况的最主要信息来源渠道,只有充分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尽管会计核算手段从手工过渡到电脑到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依然如故,没有什么变化。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直接影响经营业绩的反映和监督效果。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还停留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阶段,缺少预测性、前瞻性信息,缺少风险披露和影响财务状况的非财务信息,缺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低碳环保绿色会计信息等。

2.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方式单一。

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各个层次使用者的需求。一成不变的报表格式,固定的项目数据,无法满足千差万别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财务会计报告的最初设计,服务对象是企业投资者,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问题的披露。债权人、行政管理机关、上级部门,关心企业的角度不同,了解企业信息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使用上的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挑战。

3.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缺乏时效性。

知识经济、信息和大数据时代,时效性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会计工作特点是事后工作,财务会计报告报送延后进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时效性。传统财务会计报告是手工完成的,同时受股利分配工作按年度进行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成周期均耗时较长。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下一年度的第一季度后才能完成,中期财务报告也会延时两个月。市场经济瞬时万变,这么长的报送周期,财务状况会发生很多新变化,进行正确预测决策缺乏有力依据。同时,长时间的报送周期,为企业的幕后交易提供了时间条件,资金的时间价值也被忽视。

4.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可靠性难以保证。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或信用经济,处处需要讲诚信、讲信用。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一些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诟病。财务会计报告虚假,会计信息失真,是危害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利益的大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常常借助期末会计核算中的配比转账机会,带有更多的主观性,收支确认、计量随意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过度粉饰,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作出正确判断,影响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决策,减少国家税收,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解决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的具体措施

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经济信息瞬息万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有用性格外重要。随着会计核算手段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财务会计报告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创新发展,提高服务水平,满足需求。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使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财务会计报告将扮演重要角色。

1.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

完整的会计信息才能全面、准确反映企业发展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预测、决策提供依据。相关部门要结合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及时调整财务报表的内容构成和项目设置。遵循重要性原则,对可以合并的债权债务等项目进行调整,新增那些具有经济发展时代特征的项目。为适应不同会计主体的需要,应当增加一些空白项目,以备个别企业的特殊需求。对内容表达含糊的项目进行重新设置,避免填报或使用者的误读。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应当直接列作“固定资产净值”,或者通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分别反映。

2.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财务会计报告披露方式。

信息社会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情况,能够有多种形式和手段。简单明了的会计信息,通过快捷的技术手段传播,可以减少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阅读时间,更轻松、更快速做出评价和判断。传统的表格数据,可以在数据处理时自动生成示意图、曲线图等形式,使得提供的信息更加直观和形象。为适合不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应报送不同风格、不同格式、不同数据角度的报表。当然,报表之间需要有内在的关联,避免造假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应照顾到统计部门的需求,在报表系统设计上能够完成统计报表的填报任务。

3.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翻新,对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成为可能。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价值,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周期规定,借助于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当采用定期报送和实时报送并存的形式。压缩财务报表尤其是年度财务报告的报送间隔,为使用者提供及时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数据,进行及时处理,自动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实时报送。需要进行数据深加工,借助人工分析的定性内容,可采用定期报送形式。

4.要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性。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告性文件,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主要手段。准确无误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让企业关联方和行政管理部门作出正确判断。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传输方式,也离不开人的操作。要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让会计人员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来自工作之外的干扰和压力。保证财会人员队伍稳定,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延续性。表彰工作兢业,责任心强,制度、政策落实到位的会计人员。对那些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财务会计报告的人员及时惩处。

参考文献[1]周坤,李宏林.关于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问题的研究[J].新经济,2014,(20):107-108.

[2]程勇.会计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篇6

2014年,截至10月15日,我们通过企业主动寄送、企业官方网站下载及网络查询等方式,我们共收集到地产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66份。我们依据“金蜜蜂社会责任报告评估指数2014”,对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基于报告参数,我们对房地产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整体描述,并结合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咨询方面的经验,对这些报告的整体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尝试总结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2014年地产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

66份 如图1所示,2014年,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661份。地产行业报告数量自2009年起呈爆发式增长,直至2012年趋于稳定。

92.5% 报告企业中,其中31家为民营企业,30家为国有控股企业。占报告企业总数的92.5%。

95.5% 评估样本中约95%为社会责任报告,在的样本中占据着相当高的比重。

5次及以上 43.9%的企业连续报告次数在5次及以上,其中武夷实业和万科企业均7次。大部分企业已经连续报告,近五分之一报告为首次。

46.3% 的报告中篇幅在11-30页的企业接近50%,地产企业多以国有控股和民营为主。

编制依据多元化 如图2,报告编制依据成均衡状态分布。上交所指引,全球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的(CASS-CSR1.0/2.0)均占比20%以上。

93.9% 93.9%的地产企业了中文报告,6.1%地产企业了中英文报告。

报告审验 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经第三方专业机构审验的报告占比4.5%。本次研究样本中,有3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经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审验。

对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判断

我们依据得分的不同将报告分为起步、发展、追赶、优秀和卓越5个层次。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得分为52.9分,整体处于发展阶段。其中,7.5%报告质量已经达到卓越,具有较高的水准;9.1%处于优秀阶段,披露水平较高;多数报告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报告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研究发现,地产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水平与当年中国责任报告水平基本持平。如图3所示,在报告的可读性和可信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可比性与完整性方面略有不足。

主要发现

发现一:报告数量趋于稳定,部分企业建立了定期机制

2014年的前十个月,共收集到地产企业报告66份。其中报告次数达到5次及以上的报告有29份。相比于2009年至2012年间快速增加,2012年至2014年报告数量呈现平稳态势。从历年收集报告总数以及次数来看,部分企业报告的定期机制已经形成。

发现二:报告实质性披露特点明显,关键议题披露不足

研究发现,大多数报告对员工、客户、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披露信息较多。其中,为社区捐款捐物、提供志愿者服务,客户产品/服务质量,员工社会保障指标覆盖率较高。但是对社区资源补偿情况、生态系统保护、客户信息和隐私保护指标覆盖率较差,均低于6%。《信达地产2013社会责任报告》中建立产品标准化体系框架,畅通客户沟通渠道,积极回应客户投诉对每个客户信息进行单独封存,统一保管、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深圳华侨城2013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员工相关议题做了详细披露,通过提供均等就业机会,员工结构多元化,推动基层员工收入增长,健全民主管理渠道等方式满足员工需求。但大部分报告对同行、媒体、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披露信息相对较少,利益相关方责任绩效指标覆盖率较低。

发现三:报告编制依据呈现多元化,但报告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GRI、全球契约、ISO 26000等国际标准报告数量占比分别为20.9%、1.5%和4.5%,万科、招商局地产、泛海建设等企业报告均参考GRI等国际标准,报告质量普遍较高。除参考GRI报告占比超过20%外,ISO 26000和全球契约参考比例均偏低。另一方面,上交所指引、多标准指引以及其他指引占比均超过20%,非国际标准参考率较高。与此同时,中英文对照或者英文版报告为6.1%。

发现四:重视披露环境履责信息

多数报告着重披露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信息,绿色节能建筑成为建筑主流趋势。报告多以既有建筑改造,在建、将建项目通过推行LEED施工、绿色施工使用新工艺、节能材料等开展绿色节能工作。以负责任的态度、建筑实施的力度让客户以及利益相关方感受到企业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主要建议

建议一: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价值的认识

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房地产企业85859家,房地产业GDP总量占全国的5.6%,从业人数约218.3万。截至10月15日,2014年报告房地产企业仅为66家,不足同期房地产企业数量的千分之一。我们建议更多的房地产企业加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来,一是加强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主动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更好地获得利益相关方认知、理解和支持;二是发挥社会责任报告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通过编制报告梳理企业实践、开展内部对话及管控运营风险,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增强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议二:主动披露产品质量、客户服务等关键议题信息,提升报告的实质性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经济增长、就业稳定、关联产业、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房地产企业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过程中,对于建筑质量、绿色建筑、购房合同、房屋价格、房屋面积计量、客户隐私保护等利益相关方最为关注,同时又对自身发展极为重要的议题和信息,应进行重点披露。在报告中尽量呈现既是业主、公众、媒体、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利益相关方想看到的信息,又是自身想对这些利益相关方披露的信息,有效提升报告的实质性。

建议三:加大对同行、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信息披露力度

报告在针对员工、客户、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同时,考虑加大对同行、金融机构等关键利益相关方信息披露的力度。通过披露关键绩效指标,加强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比较;披露参与行业标准、推动行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等方面的信息,营造房地产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披露对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措施和典型实践,增进金融机构对地产企业的信任和理解。

建议四:对标国际先进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升报告国际化水平

地产企业应立足于全球视野,主动对标国际先进同行,一是学习国际先进同行社会责任报告在内容、结构、形式方面好的做法,直接提升自身报告的水平和质量;二是通过对标国际先进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学习国际先进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实践方面好的经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为后续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提供更好地素材;三是加强对GRI、全球契约、ISO 26000等社会责任报告相关标准、指南和规范文件的学习,掌握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国际通行语言,以科学的理念、专业的视角提高报告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建议五:在自身业务和影响范围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

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篇7

7月9日,《2013年全国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简称《产业分析报告》)正式,为全面认识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运行情况提供了一个翔实、可靠的依据。《产业分析报告》的数据主要来自全国新闻出版统计年报,统计年报的数据来源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及部分新闻出版单位上报的统计数据。与往年的《产业分析报告》相比,今年的《产业分析报告》增加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出版传媒类集团经济效益的分析,用平均资产利润率来评估集团的资产回报情况;二是对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出版、印刷、发行公司的利润及利润率进行了排名,以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三是对出版市场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反映出版市场治理的成果。今年的统计年报是在各省市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完成的,许多地方都面临机构整合、人员分工调整等情况,但是,各地新闻出版统计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统计任务,为产业分析报告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从总体来看,2013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运行状况良好:产业规模继续稳步扩大,企业效益逐步提升;出版物品种不断丰富,供给数量持续增加,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科技与出版业结合的成果进一步显现,数字出版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出版“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出版物与版权输出取得新成就。但是从统计数据看,一些重要的指标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新闻出版产业增速放缓。自2009年开展新闻出版产业分析以来,出版、印数、发行服务的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2013年,多数经济指标增幅首次低于10%,虽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但下行的压力增加。新闻出版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从外因看,有国际国内的经济增长步伐放慢,新的数字网络技术对传统新闻出版业的蚕食与冲击等,从内因看,也有出版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出版的活力没有充分迸发等。从国家经济“稳增长”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再到要实现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目标,新闻出版产业必须保持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必须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要保持新闻出版产业快速增长,需要采取很多措施,如进一步增加各级政府对新闻出版业的投入,引导与扩大出版产品的消费,扩大出版产品对外出口等。还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加强融合发展的理念。融合发展是未来新闻出版业的重要方向,融合发展既包括新闻出版业与技术的融合、与金融的融合,也包括新闻出版业与影视、娱乐、旅游、体育、信息等相关产业融合,甚至包括制造业、其他服务业的融合;二是切实加快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特殊管理股、股份制、制作与出版分开等制度设计,扩大非公资本进入出版发行领域的力度,为出版发行企业增添活力,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图书品种增速放缓。从2008年以来,图书品种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年均图书品种增长10%以上。品种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反映了创作与出版的繁荣,但另一方面,重复出版、粗制滥造、学术性艺术性传承性很差的图书大量存在,图书单品种销售下降,不良库存增加等问题很突出,反映出业界的浮躁与虚火。此问题引起了业界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2013年初,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即开展了图书质量专项检查,许多出版单位也主动压缩品种,提高质量。2013年年底,成效初显,出现图书印数、销售数、销售额等增长,图书品种增速回落的局面。这是近六年来图书品种增速首次回落到10%以内,这也是在取消书号总量调控背景下,业界对品种与质量关系的一种理性回应。尽管如此,图书品种增速仍高于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的调控目标,许多出版单位促进品种增长的机制依然存在,图书品种增长的社会动力依然存在,因此,政府管理部门与出版单位均需采取措施,控制品种增速,提高图书质量。

报业多项指标下降。2013年,在报纸出版各项统计指标当中,除总印数与定价总金额略有增长外,其他多项指标,如总印张、营业收入、利润等均出现了下滑,有的指标下降超过10%。报业多项指标下降是多种因素所致,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我认为报业尚未适应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阅读习惯、信息消费模式、企业经营方式等的变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尚未实现融合发展所致。从我们的全民阅读调查也反映出,人们对报纸的阅读数量、阅读率等在减少,报纸的阅读人群在老化。报业阅读的变化,导致企业在纸媒上投放广告的数量减少,一些报纸广告收入下降幅度很大。当然,报业广告收入减少与宏观经济形势也有一定关联。从报业的统计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现象,全国性报纸的印数、印张数在增长,而省级与地市级报纸印数、印张数双双下降。面对报业出现的严峻形势,各地都在进行探索,但是整体而言,报业形势不容乐观,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给予支持。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篇8

以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为平台,以农业展望报告为形式,通过发布权威专业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产品市场相关主体生产经营决策,调节农产品供需关系,我国农业管理正进入以需求为导向、更加重视信息引导的新阶段。

农业供需形势变化亟须农业管理方式革新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但是,与产量攀升相伴随的却是农业供需关系的变化。2003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粮食基本不愁卖,农产品只要种出来,就有机会卖出去。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农业产能增加和国际粮价下跌,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偏紧向偏松转变越来越明显,农产品市场价格结束了连续多年明显上涨的阶段;同时,伴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也更高,结构性的供需失衡现象也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面临销售不畅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感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也感到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供需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农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在以前,农业政策主要目标在增加农业产量,聚焦于良种良法,大力落实种植面积。曾经有一段时间,农村干部大多在谈催种催收。然而,这种只关注生产端的管理方式可能要成为过去时了。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大会致辞中指出:“适应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要与时俱进推进农业管理方式创新,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促进供求关系平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召开展会大会,发布展望报告,加强信息监测预警,为现代化农业管理方式的创新开启了新篇章。

信息引导农业管理方式革新的重点突破口

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供应链条各环节信息是否对称,决定了整个产业能否平稳健康发展。”

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先导的信息革命深刻改变了全球产业发展,数据信息逐步从传统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生产要素和重要社会财富,信息成为推动农业管理方式革新的重要支撑。

缺乏信息引导时的农业生产决策图景大都类似于此:由于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对于未来市场供需变化的判断能力,他们只好依赖于历史经验和从众行为来进行生产决策。大部分人采取了更简单的决策模式:上年什么赚钱,今年就种什么。

这种基于过去而不是基于未来的生产决策模式,在传统的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并不会产生过多问题。因为农产品供应的增长能够被更多的需求所满足,所以一般不会存在“卖难”和价格“过山车”等问题。

然而,在供需形势出现大的变化后,基于过去的生产决策模式却可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之前赚钱的品种过一阵大多会因供给过剩而带来价格下跌,之前亏钱的品种过一阵常可能因供给不足而出现价格上涨。于是,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两个极端:一方面,苹果滞销等现象见诸报端;另一方面,“蒜你狠”“姜你军”“向你葱”又时常来势汹汹。

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升级版的农业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的就是利用信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决策模式。通过给农户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农户就能够根据未来的供需情况来决定当前的生产。这种“以需定产”的生产决策模式,可以有效平衡供需,有效减少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大幅波动。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指出:“全面监控分析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利于产销及时对接,而且产品结构、物流配送也能够及时按照需求变化调整,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条的‘闭环’管理、以销定产,有效缓解产销不对接引起产业周期性波动。”

农业展望大会信息引导型管理模式的具体探索

在建立信息引导型管理机制方面,美国已经建立形成了一套庞大、规范的农业信息发布体系,并将该套体系的建设和维护作为农业管理的重点工作。据本次展望大会执行主席许世卫介绍,从组织结构看,美国农业部的34个局(办公室)中,有12个局(办公室)直接参与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工作。从发布形式看,其定期发布的年度《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月度《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和周度《农作物生长报告》,成为引导美国农产品生产和全球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风向标。

2014年,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引导农产品市场预期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并开始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的此项探索,标志着以信息发布引导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管理体制的开端。

展望报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数据资源相对薄弱,大部分基础数据信息又集中于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加工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因而私人部门在信息发布方面往往难以具备权威性。依托于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展望报告兼具官方性和学术性,具有较强的参考性。

展望报告坚持专业定位。预测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对具体农产品的预测更是因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难上加难。要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要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聚集顶尖的学者、一流的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群策群力,方能做出专业判断,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一般要具有多年的前期工作积累,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的信息采集、分析体系,具有强大的模型系统支撑,并经过领域专家多次会商。”许世卫介绍说。据了解,201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的数据支撑包括国家统计数据、专业调查数据、国外机构数据、互联网站数据、实时监测数据等来源,并对2015展望报告的偏差进行了评估,报告还吸取FAO、OECD等国际组织和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建议。因此,依托其专业性,展望报告是能代表中国顶尖研究水平的研究成果。

展望报告坚持生产经营主体导向。据许世卫介绍说:“我国有3000多个涉农网站,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也先后建立了价格公布系统,但是因为信息更新慢、推送不畅、针对性差,农民面对这些信息往往收不到、看不懂、用不上。”要建立有效的发布平台,必须摈弃部门意识,坚持用户导向,注重用户体验。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展望大会在发布形式、报告内容等各个方面创新,报告坚持符合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时期、小规模经济型小农的发展特点,分析预测重点和发布语言等方面都站在实际管用的角度,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让市场主体可参考、可借鉴。

上一篇: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