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01 08:07:20

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创新能力培养:改变观念,营造氛围;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建构主义 创新能力

一、建构主义理论

1.认知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是从个人的角度接近学习和认识的,描述的是个人方面的心理。这种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这种认知的建构观点在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的同时,并不否认社会性的交互作用。事实上,这一观点认为,学生应与他们的环境作用,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2.社会建构主义。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生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在其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中,提出支架作用的观点。支架作用是指他人在最近发展区所给予的协助。

3.建构主义学习观。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学派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与角度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观点都包含着与学习有关的基本成分,即:强调每个学习者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由此出发,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观是:理解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发生的,认知不仅仅在个人内部,而且是整个情境的一部分;认知冲突或疑惑是学习的刺激,并决定学习内容的实质和组织;知识是通过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变观念,营造氛围。首先让学生改变观念,不要认为创新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项目,创新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也不要认为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本科则无所谓,让学生随时随地保持创新意识。创造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学生才会克服传统保守意识、心理压抑感和自卑感,充分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才有创新的欲望, 也才敢于创新。要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主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

2.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建构主义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

3.开展合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生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有利于开阔学习者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避免一个人闷头苦干,“闭门造车”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这本身也是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它最好的效果是与协商过程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探索》,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刘英瑞、孙幸成:石家庄铁道学院外语系。

上一篇:朱迪思·赖特论诗歌与诗歌教学 下一篇:体育竞赛公平竞争原则与社会契约原则的关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