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公平竞争原则与社会契约原则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8-03 06:43:10

体育竞赛公平竞争原则与社会契约原则的关系研究

摘 要:“社会契约”原则是社会法的基础,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本文从体育竞赛公平竞争原则的理念出发,着重从社会平等、公正、道德、法制四个方面探讨二者之间关系

关键词:体育竞赛公平竞争原则 社会契约原则 关系

一、提出问题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最基本的表现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形态。这就需要对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公民参与,公民资格等公民意识有一个清晰的自觉。这些问题如可以统括的话,也就是“社会契约”原则的合理化建设问题。那么,“社会契约”原则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如何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那么体育竞赛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一部分参与了这种社会“基本结构”建设,它与社会契约原则有什么关系?这是本文旨在探讨的问题。

二、体育竞赛公平竞争内涵

《奥林匹克》明确规定,公平竞赛是奥运赛事的根本原则。体育竞赛的竞争与拼搏是一种精神,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具备的重要素质,它既是体育权也是人权。因此,体育竞赛要求;第一,体育竞赛公平竞争要做到起点的平等。第二,要做到体育竞赛规则与制度的公平。第三,公平竞争不是绝对均等的竞争,允许规则范围内身体条件的不同和技术水准的差异。第四,要保证规则与制度的遵守。第五,对出现的不公平的结果,要与以补偿与救济。

三、社会契约的制度原则

现代社会,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制度的社会,人与人组成社会团体,构成一个社会大家庭。我们知道个人幸福要经由社会途径才能实现,制度要与德性结合才可以发挥效力,程序要有精神融入才能保证实质。思想家罗尔斯指出,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诸如宪法权利、政治决策程序、社会制度等来构建。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倡言的由“技进乎道”,和“以教化民”,寓教于乐,游之以艺,化民成俗的理念。这也就是说,体育不仅给社会展现其竟技的一面,而且还要展现其精神的一面,以特有的体育社会价值观参与并影响社会制度建设。

四、体育与社会契约原则的关系

1.体育竞赛公平竞争原则有利于社会平等。人人平等是文明社会的追求,主体间地位平等是从封建社会跨向文明社会的标志,也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一个和谐社会应该给这个社会的成员提供参与、分享的平等机会、公正机会。体育运动坚守平等意识,保证每一主体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平等权利,才为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垫定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体育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奥林匹克运动会”强调:反对损害奥林匹克运动的任何形式的歧视,以保障每个人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尤其要保障女子和残疾人在体育方面的权利。体育精神所倡导的“费厄泼赖”公平竞争的社会伦理,成为人类社会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2.体育公平竞争原则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规范。体育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要敬重、关爱、并积极追求自己的身心与精神健康,而且要尊重、关爱、并促进他人的身心与精神健康,不仅要充分敬重与关爱自己的生命,而且要充分敬重与关爱他人的生命,至少是在自己寻求快乐与健康、敬重与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不能有损于他人的同等权利。

3.体育竞赛公平竞争原则是社会法制伦理的基础。《奥林匹克》明确规定:公平竞赛是奥运赛事的根本原则。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体育竞赛法规和体育竞赛规则的制定受人们对体育竞赛规律认识的限制,使体育竞赛规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没有决对的公平。比如,运动员身份和资格的“异化现象”、恶意犯规、裁判员执法的故意偏袒等“黑色现象”,造成了体育竞赛的不公平现象。要解决这些现象,使体育竞赛公平原则在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下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伦理与思想道德教育、完善体育竞赛公平制度、加强体育竞赛操作过程的监督、制定与体育相关法律。

4.体育公平竞争原则为社会提供了公正的理念。现代竞争是一个社会性概念,具有间接性、非暴力性、正当性、公平性、社会公利性等本质属性,是在特定领域内,各相关主体为了获取更夺的特定利益或创设对自己有利的生存发展条件,以其他相关主体为对手而相互争胜的行为。公平包括原则公平、操作公平、结果公平,具有权利与机会平等、差异性和补偿性原则三个方面的规定性。公平竞争就是在竞争过程中所有竞争者都是以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条件参与竞争,根据共同的规则和共同的秩序,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五、结语

“社会契约”原则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体育道德是社会契约原则产生的思想基础,是社会道德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竞赛公平竞争原则有利于社会道德规范;体育竞赛公平竞争原则是社会法制伦理的基础;体育公平竞争原则为社会提供了公正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熊 文:《竟技体育道德制度化及其特殊形式――道德契约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2]李 英:《体育竞争价值观及其对体育政策制定的借鉴意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4。

陈 静:吉林农业大学。

上一篇: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论网络世界中的自由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