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微探

时间:2022-05-01 12:54:26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微探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都是按照指导—批改—讲评这三个环节渐次展开的。这个过程,有其成功之处,但也暴露了一些弱点。其一,过于拘谨。往往只以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为基本范文,而这些范文作为作文教学的唯一资源,其指导价值是有限的。其二,过于封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教师要求过多,限制过严,把本应该表现为学生自由构思、自主操作的有个性的文章,变成了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因此,为了使作文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应当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次解读,以此来拓宽作文教学渠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解除束缚,张扬个性

作文是学生对日常生活体验感悟后的产物,学生的写作欲望不可能都在写作课上萌发。如果把学生的习作训练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就会因为缺乏兴趣走上为文而文的误区。这时,教师应打破传统作文的封闭空间,引领学生走下课堂,走向生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挖掘生活潜力,向大自然撷取素材,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随时记录,将素材及时加工、润色、升华。教师可适当提供情境场所,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构思、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在学生进入写作状态时,不宜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干扰,让他们的写作欲望得以充分的迸发。如我在《购物讲价》一课的拓展习作训练指导中,安排学生利用星期天,让他们亲临市场,讨价还价,真切地感触购物场景,细腻地体会人物心理。要求学生除了悉心观察、学会购物、写出场景、悟出道理之外,教师没有帮助学生确立中心,选定内容,指定形式,而重在引导他们体验、感受,使学生的心灵与现实生活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其写作灵感。这样,学生的情绪愉悦,思维活跃,表达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习作内容自然就精彩。这是一次开放性作文教学的成功实践。

二、打破常规,重塑形象

为了达到某种写作需要,利用记忆中储存的表象,通过夸张、移植、交合等手段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这是培养作文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如写吐鲁番盆地夏季温度很高,光着脚走路,脚会被石头烫起泡。如果引导学生将高温再夸张、再想像,学生就不难写出“火焰山”的情景了。让学生写理想的校园,提示学生不妨把一些理想的公园或其他校园的美景“移植”到构思中来。这样,学生笔下的校园就更美丽、更理想了。有时,学生做了一个奇怪、美妙的梦,如果让他们把梦中的情景用文字描述出来,再渗透认识和情感,不就成了一篇奇妙的美文吗?

三、发散思维,深度挖掘

发散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本身是立体的、多侧面的,人们对生活的体验、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一个作文题意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解读是必然的。因此,在指导立意上,不要提过高、过死的要求,只要抒发真实而有个性的感受,发表积极健康而不失偏颇的见解,那就是新颖的立意。在发散思维训练中,一是注意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二是注重同一中心多层面选材。三是重视同一材料多方面立意。在布局谋篇上,注重构思的深度和广度。为克服学生思维单一、不善变通的不足,还要指导学生善于挖掘同一题材的多重内涵,启发学生多侧面、多角度观察、思考、联想、想象,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就会写出有深度、有创意的佳作。如指导写《“滥竽充数”读后感》,循着材料告诉给我们的直接意向是没有本事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事,或以次充好。如果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地推理与引伸,又会找到新的角度和突破口。即为什么会产生“滥竽充数” 现象?它滋生的社会“土壤“是什么?如何去根治这一现象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发散联想,学生对事物感触深,对题材挖掘就深,内容充实,立意渐丰。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渗透独特的情感,选择最能发挥个人优势的角度入笔,作文自然就能出彩。

四、另辟蹊径,逆向思维

文章立意,贵在新奇。如果按顺向思维,可能角度不新、立意不佳,这时不妨从相反的方向构思一番。逆向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的好方法,常常能另辟蹊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曾一度被否认的说法,有人将赋予了新意;对旧说法,有人提出了新解释;有些流行的说法,人们提出了质疑。 生活在不断发生变化,要引领学生用全新的眼光观察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全方位审视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题材,这对作文创新是很有帮助的。

在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在这种背景下,就更需要去开掘学生的创造源泉,引来思维活水。相信如果教师转变观念,坚持推陈出新,训练有方,学生一定能写出鲜活的、富有张力的作文。

上一篇:学生写作需积累素材 下一篇:高一历史新课改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