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感悟

时间:2022-03-17 02:44:09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感悟

我校自去年以来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了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的学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我而言,需要完全突破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之初,遇到了一些问题,也试着摸索新形势下如何在吸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同时更好的与新模式融合。下面我就以一节课的实践情况为实例进行一下反思。

一、教学设计简介

本节教学内容是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的第三课。这是修订后的版本,将以前教材分为两课时的内容——法国和德国的民主之路糅合到一起,与原教材相比,内容和头绪更多,跨度更大,因此难度也相当大!教材将以前法国走向共和艰难曲折的近百年历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取舍和压缩,重点突出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的体制。法国部分强调曲折艰难终修正果,德意志帝国体制部分则强调带有专制色彩和军国主义的残余。

基于上述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这次交流课中我按照“知道是怎样的”“了解为什么这样”“思考怎么样”的思路进行设计,将教材打散做相应整合,并据此准备好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大致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确课标要求和本课知识结构,多媒体投影课标要求和本课知识结构。

一、了解法兰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

二、理解法德政体的历史选择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 。 

脆弱的德意志民主。

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兰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让学生结合我设计的关于法德两国宪法及政体的表格进行分两大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然后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以法德两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程序来检测和复习本部分知识。

第三步:提供丰富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法德两国政体选择的不同原因,从而真切体验到当时两国基于不同国情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第四步:小结本节课知识体系并简单点评,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巩固的目标,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目标上得到启发。

第五步:通过合作探究作业“假如你是近代清政府的一名官员,随宪法考察团一起考察当时的欧美各国的宪法后,你认为哪国的宪法最适合清政府效仿?说说你的理由。”对本单元英美法德西方各国政体进行总结和归纳。

二、实际教学中的差异

实际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意图却较难完全体现,不客气的讲某些环节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以致我挫折感非常强烈。现将差异小结如下:

1.分组时,预先设想法国组以民主推选的形式、德国组以职务的高低来认定组长。目的是使学生从两种不同的方式中初步体验法德政体的不同。但由于对教学的班级学生不了解,课前没有和学生大力沟通,师生间比较陌生,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加上是随机分组,结果组长半天没办法定下来,预先设想也随即搁浅,最后由小组自己临时决定。

2.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讨论、汇集讨论结果及展示结果的环节偏差较大,且时间花费比较长:设计的讨论结果呈现的方式是填表,这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好处是知识点容量大,且清晰直观,可正因为知识点比较密集,还受学生课堂实际表现的发挥程度限制——课堂上学生要先分别阅读相关法律文件的内容,然后讨论要点化并汇集到大组长,大组长再整理填写,这整个流程需要较长时间,而课堂时间有限。

3.在阅读分析两国宪法内容和特点完成填表时,原本为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设计的让两大组比赛,结果也因时间限制以及学生对代议制民主把握存在较多不足没有如期展开。 

4.由于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时间花费较多,而后边分析不同选择的原因相对更难,导致整体把握不好。

三、反思和感悟

反观我的课堂,结合平时的课堂实践和对同行课例的观摩,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首先,教师要注意甄别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如果按照鲁迅先生的话“耽误别人的时间就等于是谋财害命”来看的话,一节课四十分钟,一个班至少有三四十人吧,耽误了那么多学生那么多的时间,其罪过就尤其大了!因此千万不能不加选择的滥用!

其次,教师要充分注意精心设计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设计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或者难度很大,这固然不适合,而不具有针对性、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对于适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的教学内容,我们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和兴趣以及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学任务精心设计明确精当的问题。

第三,要重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的组织,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 

历史学科很多时候一节课内容多、跨度大、知识点密集,这样的情况下合理组织和有效指导尤其显得重要。

第四、适当引入竞争奖励机制,优化合作探究。

第五,在课堂的最后一定注意要做适当的小结和点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这不仅仅针对学生的学习,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一堂课,无论哪个学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有必要进行适当小结。

当然,对这节交流课的反思还远不止这些,而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感悟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借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勉励自己进行不懈地追求!

新课程环境下初中数学作业批改策略的探讨

上一篇:我的“课堂作文”教学法 下一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