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探析*

时间:2022-04-30 11:55:23

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探析*

本着优化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公平之目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追求规模效益、不顾广大农村的教育现状撤销教学点,且撤并的速度和力度忽视了农村教育的现实,出现教育资源的浪费、农民经济负担的加重、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率的上升以及大型班、巨额班的出现等状况,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布局调整 西部农村 中小学 教学点

本着优化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公平之目的,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随后,各地政府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产生巨大影响。针对布局调整后所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2006 年,教育部了《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并指出“这些问题,造成了一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本研究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数据分析综合整理发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基础上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处理不当会对整个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不利甚至对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有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与并后学校资源的欠缺与不足

撤并过程中原有学校的部分设备闲置、浪费与并后学校资源的欠缺与不足并存。学校撤并后能搬走的设备基本上搬走,但是很多东西是难以搬走的,如楼房、校舍等。其中很多的校舍是上个世界90年代所建造的“希望工程”,其使用不过几年时间。大量的校舍都是很新的并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一旦学校撤并,这些东西就会闲置浪费。学校搬走之后绝大多数校园杂草丛生一片凄凉,要么就沦为养猪养牛的猪圈牛圈。同时其所遗留的问题是原有学校的校舍以及硬件设备很多都是负债买下的,撤并之时债务还没有还清,这不仅仅是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还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与冲突。学校房舍及硬件设施有公共部分的,有学校自购的还有村里和群众集体购置的。一旦撤掉则债权就割舍不清,产生居诸多问题,对原学校以及撤并后的学校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资源在撤并过程中消耗掉。同时,本着集中优质资源希望于合并后的学校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公平等目标。但问题是合并后的学校到底是资源的板块组合还是融合?这是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研究组成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般撤并的规模较小的学校、村小、教学点都并往中心校,而中心校却没有相应的扩充,如硬件设施,其本身的容纳力有限,无法消化规模扩张后的压力。其校舍、饮食、供水等配套措施没跟上,硬件设施相应不足。或者是政府重新拿出一笔钱确保学生安全与健康。而投入大量资金扩建学生教师宿舍、食堂、澡堂等,增加了政府负担,造成新的浪费。一边是校舍等的闲置与浪费,一边却是硬件设施的不足,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师资队伍状况

对某一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而言,优质教育资源的首要因素无疑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撤并后的学校教师大多数情况下随同学生迁走,进入合并后的学校继续任教。教师、学生的人数增加了,教学规模扩大了,组织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如果没有新的措施更新教师教育能力和提高教师素质,仅仅靠合并并不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效益。相反,如果合并的学校没有一种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或隐性的文化张力不强,那么,合并后的过渡期还会对原有较好的状态产生很强的冲击,使原有的优势丧失。

三、撤并后学生家长经济压力增大,学生辍学率回升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撤并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部分农村孩子上学路程遥远,对于西部贵州来说这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贵州这边多山且山高坡陡、地形险要,人口居住也不集中。所以农村布局调整的负面作用格外明显:中小学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且不安全,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在笔者所调查的一些学校里,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撤并后的乡、镇中心学校上学。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山区,山路崎岖不平、山坡陡峭,遇上刮风下雨、雪霜天气则更是难走,还要当心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爆发,密林中可能还有野兽出没,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并且由于路途遥远,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每天起早贪黑,天未亮赶路上学,晚上回家天已发黑睡眠严重不足。长时间睡眠时间无法保障,必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远距离上学使上学的成本增加,加重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布局调整后对于远距离上学的学生来说最终不得不选择学校寄宿,学校寄宿将产生一大笔费用:住宿费、吃饭的费用、交通费以及一些增加的零用钱……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来讲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农民家庭无力支撑,难以维系,再加上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撤点并校”导致了农村辍学率的上升,加剧了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

四、新校的巨额班、大型班的出现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3条明确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正确地理解农村布局调整的旨意,或者仅仅只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区别对待”的原则,在自然条件恶劣,财政状况不甚好的、不具备布局调整撤并条件的地方也盲目大力度地撤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布局调整的复杂性,一方面导致了农村学生辍学率的上升,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合并后城镇中心校“巨额班”、大型班级的出现。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大量撤并和缩减中小学之后,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由于师资、学校资源的有限,政府财政状况较差难以追加教育投资。很多合并后的中心学校不仅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飞跃和教育效益的提升,却正因为学生人数的陡增,住宿、后勤、师资、财政状况等没有相应改善和跟进,无法按照标准班编排班级,一个个班级都达到七八十人的数额,甚至是上百人的巨大班级。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教师教学管理压力增大,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样,条件稍好的家庭扎紧腰带把孩子送往县城等高一级的地方学习,造成县城的巨额班、大型班的出现,县城条件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往市里接受教育,导致市里学校学生人数爆满,一个个班级人数都有七八十人,甚至八九十人。这不仅不利于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也影响了城市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及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要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必须认真解读中央文件精神,遵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区别对待”的政策,因地制宜地进行,不搞“一刀切”。应充分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财政保障作后盾,因地制宜为路径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极其复杂、情况不一,尤其是在西部农村社情、自然环境等格外复杂,不能片面强调学校的规模效益,盲目撤并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小甚至是高山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的教学点。要保证这部分学生的就近入学。要尽量考虑农村边远山区和一些贫困家庭的经济问题,不要因为学校合并而产生不能承受的经济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辍学和流失。学校或教学点过快、过速地撤并将人为地造成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交通环境不便地区的中小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学校撤并工作要充分论证和统筹安排,结合本地财政等状况稳步进行,有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管理的方便完全不顾教育规律,把当地的一些完全有生命力的、人数也不少的学校撤并掉,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上学成本、条件的增加和困难。各地应该在同一标准下有差异地进行撤并工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的乡镇的实际现状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保证交通不便的学生在学校撤并之后上学不至于太远。

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旨在改善中西部农村边远、落后山区的办学条件,加强对边远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地方财政应充分结合中央财政策略和本地财政状况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尽快加大改善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对贫困学校以及贫困家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2.扩宽师资培养的渠道,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撤并学校、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并不能产生高质量的师资,更不是提高师资的途径,它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集合教师的力量于一处。要真正地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建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退伍,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补充高质量的教师进入农村中小学是改善师资队伍的有力途径。农村中西部地区实施的“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俗称“特岗”,对提高西部农村的中小学质量无疑为一种较好的方式,目标明确,重点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是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应该加大在农村地区实施的力度,“特岗”的实施重心也应该是整个农村基础教育,其重心不能仅以初中为主。同时还可以结合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面向农村紧缺课程的教师,使农村中小学质量真正全面地提高。

3.加强管理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安全

撤并后的学校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安全问题扯动着千家万户,撤并后的学校一下子面临诸多的压力,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确保学生安全。在没有具备住宿条件的学校,要和社会其他部门如交通、公安、当地政府等确保上下学过程中的安全。对于能提供寄宿的学校,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一定要保证学生的饮食、澡堂、寝室、教室等等方面的安全与卫生工作,消除各项隐患。同时也要充分做好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培养身心两健的全面发展的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能偏离此方向。否则一切都是徒而无功的。

――――――――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6(2).

[2] 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教育与经济, 2006( 1).

[3] 周芬芬.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教育公平的损伤及补偿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

[作者:龙红霞(1976-),湖南怀化人,贵州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邹娟(1963-),女,贵州铜仁人,贵州铜仁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上一篇:中小学校长与教师互动资源探析 下一篇:论当前教学的伪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