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孩子讲故事

时间:2022-04-30 04:56:04

怎样给孩子讲故事

爸爸、妈妈和孩子依偎在沙发里,一起捧着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微笑着阅读,橘黄色的台灯光从背后暖暖地照着他们。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幕啊。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美好经历。

那么,我们通常是怎么给孩子讲故事的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哪些困惑呢?在这一期的沙龙里,闲情和各位爸爸妈妈就讲故事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你给孩子讲什么样的故事

问题:

你给孩子讲故事前,有没有对故事进行过筛选呢?还是随便拿起书架上的一本故事书就开始讲了呢?除了童话,你们还讲什么呢?

沙龙里的讨论:

天天妈妈:天天现在还不到2岁,我给她挑选的故事都是和她的生活相关的,比如我买的这套书,讲的是尿尿、洗脸、洗手、吃饭、玩跷跷板,这些都是她熟悉的事情,她就会觉得这些故事很有趣。如果我选择故事性太强的书念给她听,她就可能不想听了。所以我一般挑她爱看的生活故事书。

小赵妈妈:小区门口有人卖现烤“叫花童鸡”,我就给孩子讲了“叫花童鸡”这个菜的来历。我通常都这样,看到啥讲啥。

汤米妈妈:我给汤米讲《贝贝熊系列丛书》、杜撰的奥特曼(因为没看过)、各种儿童百科全书。

海豚妈妈:我给孩子讲故事随意性很大,不仅讲童话故事,还讲知识类的故事。只要孩子有兴趣,报纸我们也会念给他听的。

你怎样给孩子讲故事

问题

你是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的呢?是照本宣科地读故事,还是把故事改编成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或者是买音像制品播放给孩子听?

沙龙里的讨论:

小雨妈妈:故事书里有很多书面语,我一般都会把它改成口头语,这样故事更生动,宝宝也爱听。

丁丁爸爸:一开始我总是照本宣科地读,可是丁丁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讲多了我就自由发挥了。

言言妈妈:我觉得家长自由发挥的话,容易把故事改得很直白,失去了原本丰富的词汇。而且每次讲的都会不一样,孩子就会抗议:“你怎么每次讲得不一样?你又讲错了!”

如如妈妈:每次拿到一本故事书,我就先自己阅读一遍。如果我觉得这本书文字插图都很美,而且我的孩子能够理解,我就完全按照书本读。如果我觉得书的文字部分不够美,而插图很不错,我就自己编故事给孩子听。除此之外,我都会引导孩子注意书中插图里的一些细节,或者让她找找她感兴趣的东西。我希望在亲子阅读中,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快乐。

仔仔妈妈:仔仔小的时候,我都是看图编故事。现在仔仔大了,我就照本宣科了,不过语气、语调会根据故事情节加以调整。我觉得这样对于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很有帮助。

蛋蛋妈妈:如果是“鼠小弟”之类的绘本,我一般是采取提问的方式,让蛋蛋自己讲。有我的配合,蛋蛋基本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和绘本内容相差不远。

冬冬爸爸: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故事,我会在开讲前和讲的过程中加入一些铺垫,以便孩子理解。我还很重视讲故事过程中的“节奏感”、“挖掘细节”、“夸张的表现”等技巧。

点点妈妈:我觉得,买一些讲故事的磁带或者碟片放给孩子听,比如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小喇叭广播剧等等都非常不错。这些专业人员讲故事,不但故事生动,语言优美,而且普通话标准,对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很有好处。

孩子要不要明白故事里的“意义”

问题

在孩子们阅读后,以及看动画片后,要不要提炼一下,问问孩子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要不要给孩子讲讲其中所表达的意义?

沙龙里的讨论:

朵儿妈妈: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感觉去代替孩子的,很多时候,孩子和你看到的不一样。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我看来是最不明智的,这样可能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田田爸爸:我感觉,有些故事即使大人帮孩子提炼了主题,孩子也未必明白。我给田田“说教”的时候,她往往就“顾左右而言他”了。

恬恬妈妈:我觉得可以在讲完故事后问孩子几个问题,看看他的理解能力。有什么不易理解的,再解释给他听。

安安妈妈:家长可以引导一下,提些问题来了解一下孩子是如何理解这个故事的。他的看法或许与你的完全不同,你不能把大人的想法强加于他。

哥舒妈妈:“提炼”“主题”当然有好的一面,可以锻炼孩子的概括能力,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时抓住重点。但是我认为,通过阅读、欣赏作品,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方面的熏陶,可能更为关键。

闲情观点:讲故事――温馨的亲子时光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几乎每个孩子都非常热衷于听长辈讲故事,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积极健康、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带给孩子很多知识和快乐,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培养了他们的好品德。

那么,父母怎么给孩子讲故事呢?

首先,父母得选择好的故事。父母要先熟悉一下故事,看看内容是否能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再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进行选择。给1岁以下的孩子讲故事,可以选择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形象的图画书,比如和家里的家具、孩子的玩具以及其他孩子见过的东西相关的,这类书能让孩子们产生亲切感给1-2岁的孩子可以读一些描写新事物的图画书,父母告诉他们书里画的是什么,并用声音、表情和手势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给2-3岁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些表现日常生活中某个完整场景的故事,例如吃饭、散步和洗澡等等;给3-4岁的孩子,可以选择给他们讲述有主人公活动的故事,例如搬家、转学、上幼儿园、小弟弟出生等;4岁以上的孩子,理解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强,给孩子讲的故事范围就很广了,慢慢地可以选择一些情节比较复杂的故事了。

其次,父母讲故事时要有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这样能让孩子听得开心,记忆深刻。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认识上也多是感性认识,所以当父母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身体语言表达故事意思时,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加深印象,并给孩子一种亲切感,因而故事也就更能受到孩子的欢迎。父母还要注意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解,比如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难懂的词要作必要的解释或换作孩子易懂的话。在讲述过程中,父母也可以适当运用提问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启发孩子,比如,让孩子协助主角解决问题:问问孩子如果他是司马光,除了用打破水缸的方法救人,外还有其他途径吗?如果孩子是鲁宾逊,他能否想到用别的方法回到大陆吗?如果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有疑问,那更是好事――说明他在思考呢,父母更要停下来听听他的意见。如果父母一味照本宣科地念,可能家长讲得稀里糊涂,孩子也听得稀里糊涂,慢慢地他也不热衷于此了。

那么,故事讲完后,父母是不是要帮助孩子去理解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呢?我和大部分父母的意见一致,我认为不需要把我们理解的“故事的教育意义”灌输给孩子,因为让孩子明白一个故事的教育意义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要让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在讲完故事后,父母可以问问孩子是怎么看这个故事里的人物的,怎么看这些现象的,而不是直接把观点灌输给他们。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讲讲他最关注的细节,以及问问他有没有注意到你所关注的细节。如果他愿意,父母也可以请他来复述这个故事;或者先由大人讲一段故事,让孩子根据故事的发展接着讲下去,大人可假设几种结局,引导孩子打开思路,拓展想象的空间。等孩子熟悉故事了,还可引导孩子将故事中的形象、场面等动手画出来,或用泥捏成各种形象,将听、看、想、说、做结合起来,孩子会很有兴趣;或者孩子和家长一起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真人表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

(蒋

整理)

上一篇:解读音乐密码 下一篇:让我们一起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