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

时间:2022-04-30 01:48:47

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

摘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学校及任课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为了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而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笔者以为,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要从学生发展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积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和行为控制,不断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校及任课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理想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内驱力。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去忽视了理想教育、品德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致使学生表现出令人担忧现象: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求上进,厌学逃学,理想观念淡薄,胸无大志,思想脆弱,社会责任意识差等。因此,学校及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通过“两课”和其他各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唤醒他们的良知,使他们在课堂里心灵受到体验与顿悟、个性受到整合与转化、人格受到提升与腾宕,在人文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健康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完善求真、创美、行善的人性美德。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人生的理想、人生的态度、人生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目标,才会有无限的学习动力。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为学校,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有养成教育意识,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对思想有障碍的学生帮助其丢掉包袱,使其发奋图强。对学习冒尖有特长的学生多爱护,对已经犯过错误的学生耐心教育多关心。对感情脆弱自卑心重的学生,多给鼓励。尊重、关心、爱护、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认识到教师是其良师益友,和谐了师生关系,形成了良好的情感育人氛围。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人格品行发展的榜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能很好的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为了创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举办德育展览,参观革命纪念地等多种活动,来促进班风、学风建设。通过改变校园风貌,使校园美化净化绿化,形成了以美育人的环境,整洁幽雅的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助于优良品质的形成。校园时时处处都要能使学生感受到无声的教诲,遍布校园的标语、橱窗能够使学生认识自我,感悟人生,教室文化也要成为大学生发挥个人才智的天地,求知的最佳场所。

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和家庭也负有很大的责任,因此,要做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位一体,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品行。为了加强对学生教育,学校可通过家长会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使家长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培养良好的习惯。

社会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不良现象,客观上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教育,可邀请社会有关专家、学者通过学术报告、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做到“三位一体”,同步育人,使学生在良好育人环境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

三、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要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做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以人为本,培养学生鉴赏、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对校园班团、系部、社团、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全方位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立意识。通过组织多种竞赛评比活动,以满足学生“我要成才”的心理,使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成才的欲望,坚定成才的决心。在班级中举办各种竞赛、文体活动、诗歌创作、书画展览,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自我体验,培养自理,自主,自治能力。通过主题班会学生间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学期开始,开展“怎样塑造一个完美的我”、“打破传统观念,作敢于创新的大学生”、“如何树立现代职业意识”等主题班会。会上先点出班上的不良现象,让学生讨论出现类似现象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意识到要杜绝这些现象,必须从我做起,时刻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这就需要通过辅导员的正确引导,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确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各学科教师不仅要搞好所任学科的教学工作,更要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既要研究本学科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问题,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又要研究如何搞好本学科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本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以使学生获得多种能力。此外,还要通过社会调查来培养大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了解社会、关心公共事业、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等,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自信、自理、自主能力。

四、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规。”道德和法纪主要是通过人们自觉的遵守来生效和维持,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能力,就成为教育的关键。现在大学生的素质远远比不上前些年的学生,专科生不如本科生,大部分学生能够好学上进,勤奋学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仅不懂事,而且不知道学习,可以说有的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迟到者有之,旷课者有之,考试作弊者有之,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替考者有之,甚至专接本考试找人替考者也有之,……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些现象表明:他们不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其养成教育没有抓好、没有落实到位。如果任其发展,放任自流,不加扶持,或是管理教育不当,出现学生学习品质差,学习钻劲不足,上课不认真听课、不遵守纪律、不讲团结、不懂礼貌,逆反心理强等现象就不为怪了。因此,要建立健全各种完善的管理制度,致力于培养学生自治能力。要通过多种途径、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敦促学生时常严格规范言行,言行自省、自律,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批评来加强自我教育。团支部、班委会以及学生公寓管理部门都要使学生在集体中学会管理自己,自觉参加班集体管理,培养其责任感和管理能力,使之学会当“家”作“主”。

改善育人环境是促进学生品德良性化的外因,辅导员、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因转化,才能起应有的作用。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教育者耐心教导和学生的反复修练,持之以恒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合格人才,担当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郑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5年.

[2]孔文.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上一篇:小议对幼儿的“惩罚”艺术策略 下一篇:“任务驱动情境建构”课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