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时间:2022-04-29 03:56:40

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摘 要: 语文阅读课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教学要组织引导学生完全投入到阅读当中,着力于文本的阅读。本文从探究的定义出发,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分析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特征,探究了中学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探究性 方法 策略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语文探究式教学,实质上就是把探究引入语文课堂,使学生通过质疑、求证、交流、体验,努力寻求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自我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自我构建能力。

探究性阅读教学指广泛意义上的“探究”,它重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讲求体验、感悟、思考、发现,以语言文字为探究载体,做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任我行的有机结合。因此,探究不但是一种好奇的意识和冲动,而且是新课标提出的与审美、语言运用并列的一种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特征

探究性阅读可以看做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问题意识

接受学习重在接受、吸收、积累,即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文化营养,积累、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也说过:学者先要会疑。都强调阅读时既读且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要鼓励学生多问,有了问题意识,才会由被动接受答案变为主动探求,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实践能力

探究性阅读强调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生词,查阅作家作品和读物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文化常识,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从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三、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方法

要想进行成功的探究性阅读,首先要有明确的探究对象,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阅读活动的特征,笔者认为探究性阅读方法有下面两个方面。

1.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把握

试以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为例。诗中有“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一句,我们知道,琵琶女的身世凄冷悲苦,一般来说,如果她的家里还有亲人的话,是不会让她成为被人轻视的歌女的。那么,这里的“弟”和“阿姨”和我们现代汉语中的一样吗?其实葛崇烈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早就考究过:“弟”是指与琵琶女同属教坊的同辈歌妓,而“阿姨”则是专指教坊中的长辈歌妓。只有这样,才能与琵琶女的身世、处境相吻合,同时也符合唐代征召军妓从军的历史事实和唐代的坊间俗语。理解文本是分析鉴赏的条件和前提,探究活动自然也应该从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把握入手。

2.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

语文学习必须重视情感的感受和体验过程,而这种感受和体验往往是建立在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意味的细心体会上的。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忽”字,表现出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恶劣自然环境的毫不在意,诗人的乐观精神和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四、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策略

阅读教学还应把握好如下策略:

1.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

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珍视其个人见解。

(1)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是一种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细阅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许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障碍,就是由于对文本缺乏足够的理解,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探究完的。所以,阅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

(2)整体感知文本,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

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的吟咏,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描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感受作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去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并体味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同时,学生要与文本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到对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中。以其独特的感性经验参与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对作品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补充和建构。

2.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适时参与引导和归纳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适时参与引导归纳。

(1)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流动里真正感觉和体会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促进探究思维的生成。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适时参与引导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总之,语文阅读课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教学要组织引导学生完全投入到阅读当中,着力于文本的阅读。在合作中,组员要互助互学,共同参与,这样既可以彼此提高阅读水平、共同探讨阅读技巧,还能以小组竞争的形式,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团结意识,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马.研读发现探究解读留疑―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模式探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7).

上一篇:《电容器电容》教学设计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