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时间:2022-10-18 10:05:55

小学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的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1.坚持基础性。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语文作为小学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必然是基础性学科。“新大纲”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其教学,首先应具有基础性。根据学科性质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不论是讲授知识或训练语文能力,都是为打好语文基础。不要忽略现在的小学生是六岁入学,不能有过高要求。但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有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基础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有两个标准:

1.1全面性。所谓全面性,首先指语文素质诸方面要打好基础;尤其是语文能力――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诸方面要打好基础。不能只抓阅读,忽略作文;也不能只抓读、写训练,忽略听、说训练;更不能忽略写字训练。凡语文能力的诸方面样样都要训练,但每项训练都必须是初步的、入门的、浅显的。这方面“新大纲”提得非常明确,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教会少数优等生并不难,但要使全班学生都发展好,可不是一件易事。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1.2牢固性。基础必须是牢固的。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每一项语文能力,如写字不打好基础,到中学再要求写好字已难;如阅读不打好基础,到中学拿一篇文章读不连贯,不会概括文章要点,读速又慢,怎能阅读长课文呢?所以小学语文必须要打好牢固的基础。

2.以听为基础,读为中心,训练语感,感悟语文。

加强说话训练是人们最常用、最快捷交际的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注意保护其积极性。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提示和帮助。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的表达欲望得到充分释放,实现学有所用的技能目标。

听与读都具备理解的功能。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语文,其基本途径就是加强听与读的训练。而正确的理解来自对语言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因此,在进行听、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切实加强语感训练,珍视独特感悟,丰富语言积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达到感悟语文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作为基础,为了让学生能听清、听懂,我利用各种机会,要求学生听清,听准老师的话、家长的话,能够转述老师及家长的话。同时注意说者的语气、内涵,培养语感。为了有意培养听的能力,在语文活动课中,我举行各种听的训练活动,加以培养,如“道听途说”的游戏,让学生听同学的话,转述同学的话,看传到最后的结果,看是从谁开始传错的。学生在听语的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听这些人言语,再如让学生做小记者,去采访先进人物或到我校参观的客人,听这些人的语言,并记录好听来的内容,在班级的板报中转登。在口语交际课上,要求学生在交际中听语,在听语中交际。

由于学生由低年级的识字、学词到高年级的谋段、学篇,到高年级后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读的能力。同时,读又是学生由认识到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关键一环。新课标注重读中感悟、体验、揣摩、探究、品味,这些都是学生主题心智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心理发展过程。而正是学生的这些智力操作,构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我选定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文,体会语文的内涵。

3.教师要使用“情感语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之所以能打动人,熏陶人,说到底是一个“情”字。作者因“情”造文。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符号文字,但它不是无生命的僵死符号,而是传递情感的符号,是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精神,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比如,普普通通的一个“才”字,在《我的战友》里就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看:“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第一个“才”说明烈火燃烧的时间很长,表达了战友们担心和痛苦的心情;第二个“才”说明战斗持续的时间很短,表达了战友们为报仇心切、速战速胜的心情。由此可见,作者并非随便将表示相反意思的两个“才”字并用,而是借此表达丰富的情感。

教师――依“情”教文。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情感是语言的内核。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一杯水,没有味道,一旦给它注入情感的血液,它就会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但要把书面语言的情感转化为教师的情感,进而转化成“情感语言”传递给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需要有一个学习、思考、内化及转化的过程。

4.布置课外作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元化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以辅以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等多元作业来表现,或用活动录像、排练的短剧、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及想象等多种感受来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听说读写兼顾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教了《桂林山水》这类美文,我让学生读给家长听,让家长给学生打分。遇到重大事件,我就让学生关注新闻,利用晨读时间交流感想,评选“新闻代言人”。有时,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自主选材,组织语言,全班交流。这样,以“趣”引路,听说读写统筹兼顾,齐步发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下一篇:职业院校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