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书籍形式的突破

时间:2022-04-27 10:00:58

概念书籍形式的突破

前言书籍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同时也是知识与思想的载体,更是人类经验与智慧的延续。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书籍设计展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概念书籍应运而生。目前,在我国出版行业内概念书籍正处于起步阶段,受时下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但它们的发展必定为未来创造潜在的可能性。本文主要讨论概念书籍的形式如何突破传统,并产生“间离效果”,并对此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概念书籍的理念

“概念”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谈论的“概念书籍”一种秉承传统书籍设计理念,合理表达书籍内容并寻求新的表现形式的新形态书籍。它是运用创新思维和表现形式的独特书籍设计语言,也是一种探索性的设计行为。

书籍设计的物化过程包括材料与工艺两个方面,设计者通过对这两者的探索与尝试,形成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形式,以此来传达文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的本源。书籍设计是借以视觉艺术对书籍设计理念的重新诠释,同时概念书籍的物化过程也对视觉艺术观念的再现与表达。概念书籍设计在材料工艺、表现形式上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传统上的阅读习惯,并满足于人们对书籍审美的需求。它的意义在于:首先为信息的传播与接受拓展了更宽的渠道,设计师也能够积极地发挥创造性、启发性的思维进行书籍设计,打破传统的设计方式和思维模式,更好更直接的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内涵;其次,概念书籍能够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提供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途径。同时也为它的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源泉,促使概念书籍的多元化发展。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创新设计活动,为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突破的形成

如前文所述,就概念书籍设计而言,它与常规书籍设计有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正是在于概念书籍设计是对常规书籍设计的一种“突破”。它从全新的概念出发,融入个性化、自由化的创意,突破传统书籍的观念与模式,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概念书籍设计的“突破”:(1)观念的更新。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媒体传播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书籍的发展将面对着严峻的考验。因此,设计师们更应该突破以往传统书籍设计的单一思维方式,更新观念,寻求新的书籍表现形式,对书籍的物化过程进行创新设计。对概念书籍设计的探索要求更具有创造性、前卫性的设计理念来满足时下受众的需求,将独特的创意思维与书籍的内涵相融合,以崭新的书籍形态呈现于读者眼前,用新的视觉、新的观念、新的表现形式来提升书籍的审美功能与文化品味。(2)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当我们阅读书籍时,一页一页的翻动书页,此间产生了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变换。可以说,书籍设计是融合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品。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先生说:“一本书不是停滞在某一凝固时间静止的生命,而应该是构造和指引周围环境有生气的元素。”[1]概念书籍中时间与空间的展现,是经由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形成的内在表现力和富有变化、具备审美意义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表现性的成因,并非是对视觉元素施以物理力的驱动,而是基于各种视觉元素以恰当的形式来传达出书籍本身的内涵意蕴,并与观者产生互动与交流,把他们引入到一个更加丰富的心理层面。在概念书籍中把握好时间与空间的交流与转换,亦是给它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与潜在的生命力。(3)材料的突破。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说:“今天,纸已经不再是媒介的主角 用有着合适的重量与厚度,并且手感良好的材料来做信息的表现载体,显然要比储存在一块记忆卡中的信息表现方式更能给人带来良好的使用感和满足感。”[2]概念书籍设计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摆脱了传统纸张的束缚,基于书籍的内容与创意来寻求合适的表现材料,也使设计师在材料的选择上获得了更大的空间。材料的巧妙运用可以使受众在视觉上和触觉上更直接地感受到书籍的内在意蕴,形成对书籍的总体印象。另外,变化丰富的材料更能够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全方位的感受到现代书籍之美。(4)工艺的引导。工艺是书籍外在表现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借助于各种工艺制作,书籍之美才得以实现。正如古人云:“书之有装,亦如人之有衣,睹衣冠而知家风,识雅尚。”印刷工艺的迅速发展,如凹印、凸印、烫印、过UV等工艺手段各具特色,并且还与高新技术的相结合,不仅给书籍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极大地丰富了设计师们的设计语言,增强了书籍的艺术表现力。另外,设计师们也借助各种工艺手段在概念书籍设计上进行创新和探索,如书籍切口变化,线装书多样的缝缀方式,封面的镂空或烫漆片 因此,概念书籍设计促进了印刷工艺的发展,同时印刷工艺对概念书籍设计也具有着引导的意义。

三、间离的效果

“间离效果”是20世纪德国戏剧艺术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他所主张的“间离效果”目的在于努力在观众与舞台之间创造一种距离。演员在感情上也与他所扮演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促使观众对戏剧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增加极大的艺术概括力与感染力,达到“距离产生美”的效果。距离感则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在书籍设计中,往往传统的书籍并不能打动观者或者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视觉艺术来看,越熟悉的事物往往越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而那些与司空见惯的事物有所疏离的异常造型,才能被人们所关注、重视。概念书籍设计实际上就是寻求新的表现形式、新的材料工艺、新的审美内涵,对书籍艺术进行创新性设计,从而使其具备独特的语言内涵和独具匠心的形态设计。

日本工艺学家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谈到“美与工艺”时说:“‘涩’,是美的最高目标,是东方美的特征,更是深深地隐藏着东方哲理和生活的根底。把十分表现到十分不是涩,把十分表现为十二分更不是涩,只有把十二分只表现出十分时,才是涩的秘义所在,剩下的‘二’是含蓄的。”[3]这是一种“美”的距离,美是客观事物的显现,是概念书籍的艺术形式的本真显现。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距离理解成为“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著名理论。布莱希特把“陌生化”效果运用到他的剧本和戏剧之中,为他的戏剧美学奠定基础。他认为“让某物看起来陌生,促使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待它。这意味着某一普遍熟悉的东西的先行,一种阻止我们真正观看事物的习惯的先行。”概念书籍中“概念”产生于一般的规律并以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表现形态来反映书籍的本质内涵,它正是传统书籍的一种“先行”,更是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情境的真谛所在。概念书籍的设计需求设计师善于挖掘新的材料,寻求新的形式,注入新的审美,从而使书籍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隔距离,才能更加引人入胜,从而产生感应与共鸣。布莱希特认为:“间离方法的反映是这样的一种反映:它能使人认识对象,但同时又使它产生陌生之感。”[4]因此,概念书籍设计中材料的“陌生化”、形式的“陌生化”、思维的“陌生化”在这个视觉疲惫的信息时代,以成功的视觉“陌生”增强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四、两点启示

通过前文对概念书籍设计的论述,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两点启示:

其一,前文说到在概念书籍与受众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隔距离,才能更加引人入胜,也许这种间隔距离越大,书籍留给人们的理解与欣赏的过程也就越长,能够将他们引入到一个更加丰富的心理层面,从而产生感应与共鸣。当然,这种“间离”也需求把握一个“度”。如果一味地追新求异,寻找视觉感官的刺激,脱离书籍本身的内容及读者的感受,这也失去了书籍设计的本质与意义。书籍设计是一项整体的构造,它是所有视觉要素围绕着主题内容进行传达意念和感受,是形与意的完美呈现。

其二,概念书籍设计并非是对传统书籍的颠覆与摒弃,而是更好地利用传统书籍文化中的设计资源。在我国漫长的书籍创造中,从古代的简策、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到现代的骑马订、无线胶订等形式,这是时代精神的美感与功能之间的完美结合,无疑更是推陈出新。吕敬人先生对拓展中国书籍艺术传统提出“承其魂,拓其体”的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由传统文化特质与鲜明时代特征所带来的视角的陌生化。

概念书籍设计寻求的是创新思维与审美形态的变化,并非是书籍设计本质内涵的改变。吕敬人先生曾说:“只有与书籍本身的品位相结合,设计艺术才有生命,才能发挥出书籍的导读作用。”[5]概念书籍设计是反映书籍本质属性并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创造行为。

上一篇:高校书籍设计课程革新 下一篇:颜色对于书籍设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