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的多元文化主义探析

时间:2022-04-26 05:52:00

《喜福会》的多元文化主义探析

摘 要: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是多元文化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先锋,对华裔文学贡献重大。她的处女作《喜福会》一经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从多角度探析《喜福会》中的多元文化主义,揭示其在促进多元文化共同发展上的作用。

关键词:谭恩美;《喜福会》;多元文化主义

历史上,文化帝国主义在美国曾长期占主导地位。美国社会曾是一个文化大熔炉。但随着二战的爆发,尤其是民权运动的推动,向传统美国主流文化挑战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形成。该理论承认多种文化共生,各文化间相互平等、相互影响。在此理念影响下,谭恩美在《喜福会》(下称《喜》)中开了将多元文化主义思想融入少数族裔作家创作的先河。《喜》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之间的故事,母女间充满了矛盾与隔阂,但最终走向和解。本文拟从不同角度来探析《喜》中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

一、 华人刻板印象的反叛

在美国,少数族裔长期受到歧视,即使是在多元文化观盛行的今天,文学作品中依然存在着对少数族裔的刻板描绘。美国社会对于华裔女性主要有这两大刻板印象――三从四德的“中国娃娃”以及冷血无情的“龙女”。谭恩美通过刻画真实的中国人以及华裔形象,来反叛传统,从而达到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互相理解的目的。

首先,《喜》中的母亲们绝不是一味顺从、没有主见的传统中国女性。在旧中国,四位母亲都有过惨痛的人生经历,但她们敢于反抗父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不公正对待,最终摆脱了悲剧的命运,前往美国寻求新的人生。龚琳达从小就知晓如何运用内在的无形的力量让自己转危为安。在当童养媳时,她饱受,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不断自省。渐渐地,她认清了自己的价值:“我依旧十分明白,我究竟是谁。”最终,她机智地逃出了包办婚姻的牢笼,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其次,《喜》中的母亲绝不是历史上美国传教士和旅行家们所讲述的冷血母亲形象。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母亲爱子女远甚于爱自己,这在喜福会母亲们的身上得到印证。在战时的旧中国,吴素云只身一人带着双胞胎女儿逃难。途中,她身患重病,负重不堪,但她无暇顾及自身安危,留下女儿在路边,只希望有好心人收养她们。赴美之后,她也从未停止寻找失散多年的女儿。她这份深沉的母爱,也倾注在美国出生的女儿身上。她希望女儿能在美国享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从女儿一出生,她就深信女儿能成才。她想尽办法培养女儿:想把女儿培养成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给女儿做各种智力测试、通过给钢琴老师免费做清洁工来换取女儿的钢琴课。在去世的两个月前,她送给女儿一个玉制的护身符,并且在那次的新年蟹宴上阻止女儿吃不吉利的断脚蟹,而把它留给自己。

二、 独特的叙述形式

《喜》的叙事策略非独特,体现在短篇故事环这一特殊体裁的运用上。故事环这一文学体裁在西方文学史上由来已久。特点是每个故事自成一体,各故事之间又相互联系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环。近三十多年来,有不少华裔作家开始使用这种体裁来进行创作,从中探寻和构建华裔的文化身份观。

《喜》总共分为四部分,每部分都由一个主题来统领四则故事,而每一则故事又各有中心,所有这十六个故事又都相互交融,汇聚成一个以探究中国母亲和华裔女儿两代人之间关系为主题的大故事环。第一部分讲述母亲们在旧中国的不幸经历。从这部分的序言中,母女关系已见端倪:双方语言不通,难以交流,但母亲一直期待着能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传家宝留给女儿”。第二部分是女儿们的故事,讲述其成长过程中以及成年之后与母亲的情感冲突与隔膜。第三部分依然是女儿们的故事。随着年龄增长,母女关系逐渐好转,女儿开始接纳母亲中国式的母爱并听从母亲建议来解决一些问题。第四部分再度回归至母亲们。从女儿所处的困境切入,母亲结合自己的中国经历,希望给女儿提供解决之道。母女间进一步加深理解,双方走向和解。

在传统西方故事环体裁的运用中,谭恩美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讲故事的叙事方式,这正是多元文化观的有力体现。语言障碍使母亲们多年来在美国处于失语地位,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她们得以重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潜移默化地将中国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传达给女儿,帮助女儿摆脱困境。

三、 由冲突走向和解的母女关系

母女关系由冲突对立到走向和解是《喜》的主题。母女间的矛盾隔阂,本质上就是中西文化间的对立。母亲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父母望子成龙,对子女关怀备至,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并希望子女无条件服从。而女儿们认同的是美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因而在与母亲的交流中不断地抵制和反抗。“我们母女俩其实从来没有真正互相了解过”,“她们的女儿,也是像我这样,对自己的母亲同样的了解不多”。但在冲突的背后,母女间的互相理解与交流也在与日俱增。当女儿面临生活中的挫折时,母亲的支持和指引给了她们动力,使她们明白了母亲的爱和用心。小说最后,吴精美为了完成已故母亲的夙愿,回到中国与失散多年的姐姐们团聚时,她终于理解了母亲想要传达给她的信息,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两代人的矛盾最终和解。

四、 结论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多种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日益频繁。实践证明,由主流文化称霸、非主流文化被边缘化的文化帝国主义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主张不同文化相互平等,多种文化和而不同、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多元文化主义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谭恩美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她敏锐地认识到多元文化观的正确性。在《喜》中,她颠覆华人女性的刻板印象,采用故事环和讲故事结合的叙述形式,展现了由冲突走向和解的母女关系,使该作品真正成为一部多元文化主义的代表作。

参考文献:

[1]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季刊), 2001(3).

[3]刘昀.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4]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上一篇: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政工工作创新举措 下一篇:“互联网+”新模式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