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4-26 04:15:47

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中日两国在东盟的竞争进一步升级。本文通过对中日在东盟直接投资的规模、国别分布、行业及主体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建立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模型得出分别得出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据此得出提高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对东盟直接投资 差异比较 面板数据模型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迅速增长。2014年,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盟国家又一次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战略目标。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由来已久,根据东盟秘书处相关数据显示,2011-2013年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累计额为563.2亿美元,是中国的2.83倍,是亚洲范围内中国在这一地区的直接投资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并且,日本开始介入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利用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关系,抢占发展经贸的先机。所以,本文目的在与在激烈的大国竞争形势下,探寻适合中国自身的投资之路,提高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竞争力。

一、文献综述

本文从两个方面总结了相关学者的研究,首先是中日分别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方面。学者乔慧超,沙文兵(2012)运用2005年至2009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中国对东盟的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状况、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均呈正相关关系,而对东盟的汇率、工资、税收均是呈负相关关系;魏占福(2014)研究指出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有投资水平偏低、来自中国的投资偏少、投资国别不均、投资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以及面临政府风险这几类问题。李皖南(2005)在研究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对东盟的投资规模、投资分布和投资行业都发生了变化,变为投资放缓,投资国别分布逐渐平衡但仍然集中于老成员国,投资产业中第三产业迅速增加,曾一度超过第二产业。李迎旭,田中景(2012)指出了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新发展,并且选取了2000年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解释了产生这一类变化的原因,认为与东盟的经济规模、汇率水平、劳动历程成本、对外开放度、是否发生经济危机及其他国家对东盟的投资这几类因素有关。

其次是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比较的研究方面,许丽华(2007)以冷战后为背景,通过阐明中日对东盟投资的特点、行业及投资出现的问题明确了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差异,并为中国借鉴日本的经验提供了相关的建议。王勇辉,周忆丽(2012)通过数据比较得出,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虽然在规模、行业等方面落后于日本,但中国与日本的差距正在逐渐减少,并且有区别于日本“雁行模式”的“半拍”优势等。邓超正(2013)通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分别得出影响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东盟的资源因素和基础设施是吸引日本对其投资的主要因素;而对中国来说,东盟的市场开放度、制度因素及双边的共同语言对中国的投资更具有新引力。

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发现在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方面缺乏实证分析与比较分析有效的结合,故本文希望可以通过比较研究中日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来提高中国的投资水平。

二、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比较

(一)投资规模比较

图1 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存量 (2004-2013)

数据来源:UNCTAD数据库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在2005年后,随着中国与东盟的伙伴关进一步扩展而迅速增加,但与日本相比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规模仍然十分有限。如图1所示,从2004年至2013年十年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存量迅速上涨,由2004年的10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37亿美元,十年间资本扩张的平均速度为46%,说明中国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实力增强,作为东盟投资国的地位上升。同时,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存量在这十年间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但其增长较中国缓慢,十年间资本扩张的平均速度仅为16%,这是由于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外资,日本也逐步加大了对于中国的投资,但是日本仍然是东盟的主要投资国。

(二)投资国别分布比较

本文以中日对东盟各国直接投资的流量来分别说明中日对东盟投资的流向变化情况。

表2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流量(2004-2013)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2004-2012年来自《2013年东盟统计年鉴》,2013年来自东盟秘书处数据库

从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流量来看,新加坡长期占据中国对该地区直接投资的首要位置。其次是印度尼西亚,中国在2013年对其的投资达到64.6亿美元。2012年起,中国对泰国的投资呈额迅速增加,截止到2013年对其投资总额为11.84亿,成为了中国的重点投资区。在东盟新四国中,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柬埔寨、缅甸、越南。2013年,这6国共占中国对该地区投资总额的97%,是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

从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流量来看,主要集中在更发达的东盟五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日本对东盟新四国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越南,2004-2013年的流量总额达到105.94亿美元。由于中国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的投资增加,引起日本对这些国家的关注,近年来对其的投资也逐渐增加。

表3 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流量 (2004-2013)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2004-2012年来自《2013年东盟统计年鉴》,2013年来自东盟秘书处数据库

(三)投资行业比较

2013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排名前三的行业是:采矿业占17%,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缅甸、老挝、新加坡等;批发和零售业占17%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老挝等;制造业占16.4%,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等。从存量上看,投资占比最多的行业是能基础设施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同时中国制造业厂商为降低成本迁往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东盟,因此制造业成为中国对东盟投资涉及国家最广泛的行业。此外,近年来中国金融领域的发展激发的各类企业对于金融的投资。

日本对东盟地区的投资一直以来是结合本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配合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2013年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的行业是制造业,占投资总额的69%,主要分布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分别占到42%、30%和10%。其中制造业以医药化学业、电子机械业和运输设备居多,三类行业共占到制造业总额的72%,主要流向新加坡、泰国以及菲律宾。日本对于非制造业投资的份额较少,主要分布于新加坡,占该地区投资总额的46%;其中对金融保险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投资所占份额最大,是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61%。

(四)投资主体比较

国有企业一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的份额在2013年占到55.2%。而非国有企业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占比44.8%,较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显示出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的特征,但国有企业和大型的股份有限公司仍然是投资主体的主要部分。

日本的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多以灵活性强的中小企业为主综合商社。其中,在商社内的大型企业为中小企业在欠发达地区投资建厂提供了资金技术方面的服务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资金和服务等支持。日本在东盟都分布有商社,尤其是以丰田和三菱为代表的汽车厂商,在东盟地区建有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通过该地区的中小企业,形成密集的本国商业网络,中小企业为日本在该地区的投资进一步扩大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小结

从中国方面来看,第一,从投资规模看与日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投资行业分布来看,由于中国企业所掌握的投资相关信息较少且科技水平较低,对服务业及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行业投资较少,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并且,从国别分布来看,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国别分布也很不均衡。第二,因与东盟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相似性,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此外,东盟一些国家地区冲突以及的发生使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东盟的直接投资投资面临风险。

从日本方面来看,第一,从投资规模看日本虽然在存量上占很大份额,但是与中国相比,其规模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同时投资国别不均和行业分布不均同样是日本的投资问题,主要投资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并且对这些国家有着较多的产业转移现象。第二,伴随着产业转移的经济扩张使东盟经济较大程度的依赖日本,东盟地区的民众对此表现不满,影响了日本在该地区的投资。并且东盟部分地区的政局动荡使日本同样面临投资的政治风险。

三、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预期假设及来源

本文根据文献综述关于变量的选择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2004年至2013年十年间可能影响投资的8个变量,变量解释及预期如下:

因变量:中日分别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别以CFDI、JFDI表示。

自变量:实际GDP,用来衡量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因素。市场繁荣且发展速度越快吸引到的外资就会越多,故预期假设中日投资额与东盟GDP的发展方向均一致。

基础设施状况,以注册承运人全球出港量即航空运输量作为其变量,用AIR表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的国家会受到投资国的亲睐。但是中国对于东盟的投资在东盟的部分国家一直以来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行业,东道国基础设施行业发展匮乏反而可能会吸引中国的投资,故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额与基础设施的方向不确定。而日本对东盟的投资以制造业居多,对基础设施严重依赖,故假设日本对东盟的投资额与东基础设施的方向一致。

科技水平,本文用科技期刊发行数量作为变量,用TECH来表示。东道国的技术水平越高,投资国对该地区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就会越多。中国对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的投资具有技术“学习型”的特征,故假设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与其科技水平方向一致。而日本对于高科技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故其投资额与科技水平方向不确定。

劳动力成本,本文用人均国民收入作为其变量,用PGNI来表示。劳动力成本越低,越会吸引到劳动力密集型相关行业的投资。近年来中国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升高,劳动力资源逐渐丧失优势,且日本国内劳动力资源匮乏,故假设中日对东盟的投资额与其劳动力成本方向均相反。

政治环境,本文用政治稳定性指数即政府可以有效解决暴力冲突的评价指数作为其变量,用PS表示。政治环境较差的国家会有较少的外资流入。但一些研究表明中国对外投资偏好于政治风险较高的地区,如非洲、中东等,或是出于政治目的,或是减少成本。因东盟部分国家政局较为动荡,故假中国投资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稳定性指数方向不确定,日本投资与政治环境方向一致。

双边贸易联系程度,本文分别用中日对东盟的出口额作为变量,分别用CEX、JEX表示。投资国与东道国双边的贸易活动对投资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双边的贸易会进一步带来投资额的增加,其二是投资与贸易相互替代即贸易的减少带来投资的增加。故中日对东盟的投资与对其的出口额方向不确定。

能源产量,即各类一次能源和一次电力均换算成石油当量,用ENER表示。中国能源消耗量大,能源短缺问题逐渐显露,同时日本因其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国内能源缺乏。故假设中日对东盟的投资与能源的产量方向一致。

经济环境,本文用以通货膨占率衡量的GDP平减指数代表的物价变动情况作为变量,用INFRA来表示。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本国货币的贬值,进而影响到以本国货币表示的收入的实际价值,且投资国偏好于物价水平较稳定的地区,故假设中日对东盟的投资额与经济环境的方向均相反。

表4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二)模型建立与计量方法选取

1、模型建立

本文根据面板数据的特征建立如上模型,i表示国家,t表示年份。为避免自相关,将变量取对数,因通胀率含有负数,故除外。

2、计量方法选取

表8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计量结果

本文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首先为对时间序列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即单位根检验,经LLC、ADF、PP检验后,证实以上变量均属于一阶单整,各变量差分平稳。为避免出现伪回归,再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在8个统计量中,有5个统计量P值小于0.05显著,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选取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在回归中,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结果均不理想,且经Hausman检验,P(中国)=35.68,P(日本)=-12.09,为负数,无法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选择效果较好的混合效应回归进行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计量结果如表8、表9。

表9 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计量结果

3、计量结果及中日比较

GDP:中日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即市场规繁荣情况呈正相关,且高度显著,与预期假设一致。其对中国的影响程度大于日本。表明东盟广阔的市场对中国的投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且该地区较小的竞争力有利于中国在此开辟新市场;相比之下,日本因国内向外的产业转移的措施,更注重东盟的资源方面的因素。

AIR: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基础设施水平呈负相关且高度显著,与预期假设一致,但日本方面的显著性不明显。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多年以来基础设施行业所占份额较大,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反而吸引到了中国的投资,这样解释了中国与日本相比投资多集中于较为落后国家。日本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且非基础设施业,故其对日本的投资影响不大。

TECH: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科技水平呈正相关且高度显著,与预期假设一致。而日本对其的影响不大。现阶段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在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建设研发基地,通过利用当地的技术来增强自身实力,这说明了新加坡成为中国对东盟投资额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的原因。日本虽然对东盟的高科技行业也有所涉及,但其对高技术行业投资的主要重心集中于发达国家,所以东盟的技术因素对其投资的影响不大。

PGNI:中日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劳动力成本呈负相关且高度显著,与预期假设一致。对于中国方面来说该影响因素与日本相比日本显著性较高。中国国内目前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用人成本升高致,大批的跨国公司开始在东盟建厂利用其丰富且较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降低成本,这也说明了中国在东盟部分落后国家有较多的投资的原因。日本对东盟的投资主要有获取劳动力资源的动机,其同时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投资于中国,故其投资与东盟的劳动力成本的相关性较中国小。

PS: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政治环境呈正相关且高度显著,与预期假设一致。中国有时会具有国家间政治目的的投资,尤其在较为落后的地区的投资较为明显,如中国对非洲的大部分投资,故中国对东盟落后地区的投资亦如此,且中国在政治环境较差的地区投资降低投资成本和开拓市场的动机。而日本对东盟的投资倾向于政治环境较好的国家。

CEX、JEX:中日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中日对东盟出口呈正相关且高度显著,这表明,该因素对于中国的影响大于日本。中国与日本相比较早的与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双边的贸易往来带动了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且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仍处于发展阶段,还需对外贸易来带动。

ENER: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该地区的能源产量正相关且高度显著,与预期假设一致,但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该因素虽正相关但显著性不强。日本需要通过对外投资来弥补本国能源的不足,这也可以说明日本在东盟投资大量冶炼、生化相关类制造业的原因。中国对于能源的投资还集中于俄罗斯、印度、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故该因素对于中国影响不大。

INFLA:中日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该地区的经济因素呈负相关且高度显著,与预期假设一致,该因素对于中国的影响大于日本。中国在东盟落后国家有较多的投资,这些国家经济波动较大,故受该因素的影响大于日本。日本的投资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这类国家的经济波动相对较小,故日本受到此类因素的风险较中国小。

四、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对东盟投资现状问题的总结及实证分析中得出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本文据此提出几点提高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水平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促进作用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具有地缘优势级陆海相邻,且东盟国家具有较多的华人人口,汉语使用人数众多,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这类优势以及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双边成立自贸区的基础上,打造自贸区的“升级版”。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双边的进一步的合作协议,避开东盟的投资及贸易壁垒,并且可以解决中国企业在东盟遇到投资的阻碍或是在投资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贸区的平台,把处于生产价值链低端的产品转移到东盟进行生产,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

(二)投资行业与国别策略

首先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在该领域产能过剩,行业成本逐渐深高,需要向外进行产业转移来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在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这四国属于东盟的新兴市场,经济发展仍以第一产业为主,整体的发展水平较落后,中国转移出的产业在此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可在这些国家投资如纺织品、药品、家用电器、农用机械设备等产品;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具有低价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该地区的廉价劳动力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其次在高科技行业方面,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该地区科技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可在新加坡投资其国内具有优势的海洋技术、新兴材料和精密仪器等行业;马来西亚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其国内的电子技术行业最为著名,中国可以在此投资电子技术行业。第三在基础设施业方面,可以扩大在落后地区的起初设施的投资,如重新修建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公路、铁路、桥梁,大力发展东盟新四国的新型轨道交通和航空运输。

(三)投资主体策略

首先,可以学习日本综合商社中的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投资模式,中国的对外投资需要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并且带动民营企业扩大对东盟的投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民营企业的独特作用。其次,需要掌握东盟各个投资市场的法律、风俗、文化,并且要熟悉各项解决贸易和投资争端的国际协议,实施合理的投资策略,采用本土化的方式融入当地市场。第三,企业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熟悉各项国际投资协议和法律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注重科研开发,提高品牌竞争力,具有被广大的消费群体熟知且认可的品牌才会使企业在众多的品牌中立于不败之地,才可为于中国企业走向东盟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蕊.中国与日本在东盟国家的经济竞争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4(4).

[2]王庆忠.日本介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及中国的战略应对[J].当代世界.2014(5).

[3]许丽华.冷战后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之比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4]邓应文.浅析东南日本经济关系――以东盟经济发展中日本投资因素为研究重点[J].东南亚纵横.2008(5).

[5]乔慧超.沙文兵.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东盟十国的Panel Data检验[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3).

[6]魏占福.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4(3).

[7]李迎旭.田中景.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新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的实证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2(6).

[8]李皖南.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变化及评价[J].东南亚研究.2005(6).

[9]王勇辉.周忆丽.中日对东盟投资比较分析[J].东南亚研究.2012(5).

[10]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上一篇:保卫手机通知栏 拒绝广告推送 下一篇:农业市场化要素改革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