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4-26 11:08:15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广为流传和传诵的语言词汇,即为流行语。这些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是时代变化的体现,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中日两国流行语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国的流行语不断的促进两国交流的同时也让两国人民更为了解彼此。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起源;影响;异同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8-02

一、流行语的定义

说起流行语,近年来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何为流行语呢?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词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它是对某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娱等方面的流行反映。也许是年轻人比较喜欢新鲜事物,也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在流行语的创造者中年轻人相对居多,他们也是使用流行语的主要群体。

流行语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使消极意义的,虽然流行语的流行时间相对短暂,但是它却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使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这都体现着流行语的特点。

二、日语中的流行语

日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流行语,日本的许多文化机构每一年也都会组织评选当年的流行语。每年日本 “ユキャン新、流行大”都会对当年的流行语作一个评选。例如2013新语・流行语大奖中就评选出了如下流行语:

(1)“倍返し(加倍奉还)”:因日剧【半泽直树】中的台词而走红的。

(2)“PM2.5”:相信是中国人都比较了解,但是这也成了日本的流行语,说明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地球上所有人都关注的问题。

(3)「お・も・て・な・し “礼仪之心”:这是东京申奥最终PR上泷川克里斯汀演讲的一部分。考虑到IOC委员多以法语为母语,演讲以法语进行,展示了日本国民所具有的“礼仪之心”。

还有很多,比如近年来用得比较多的词语:宅男、宅女、萌、萝莉、草食系、腹黑、超…、…控、…族等等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词语,可是谁都没有没有想到,这些词语竟然是来自日本流行语,而这些词语也成了中国年轻人中使用频繁的流行语。

三、汉语中的流行语

“现代汉语中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个说法我还没有找到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维新变法时期从日本大量输入词汇。这些词汇都是日本人从中国古籍中的既有词汇、概念或文字对西方词汇的翻译。日语外来词是指源于日本的汉字词。这些词在日语中就是以汉字形式出现,但读音和意义都和汉语不同。这部分外来词一般人不易感受到。如料理(指菜肴、饮食)、写真(指照片)、新干线(指主线)等。

中国虽然不像日本有专门评选流行语的机构,但网络上总是会有一些相关的文章,以及作为中国的青年人,自己也是感同身受,例如:

(1)2011年中文流行语:“Hold住”:就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能控制把持住,也有给力、加油的意思。

(2)“围脖”:微博的谐音。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可以通过发短信,通过手机网络,通过电脑更新信息的交互平台。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3)“史上最牛”:日本媒体报道美国大学校园枪击事件使用的大标题是:“米大学乱射で牲者32人、史上最の事件に”。“史上最”四个字的语式来的,为什么这么说,从传统的语言习惯上来说,中国人喜欢说“历史上”,或者说“xx史上”(比如“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而一般不单独说“史上”。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可以找到用“史”字构成的“史册”、“史话”、“史诗”、“史书”、“史实”等等词汇,但决不可能出现“史上”,因为严格地说来在汉语里这不是一个词。然而,查一查日语辞典,我们不但可以找到“史家”、“史”、“史眼”、“史”这样与汉语构词类似的词语,而且也可以找到“史上”这样让人感觉多少有点怪怪的词汇(顺便说,连“史的”在日语辞典里也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列出)。按照日本辞典的定义,“史上”(しじょう,音shijou)即“史にされている内,史上”。除了“史上最”,日本人还常常说“史上最弱”、“史上最凶”、“史上最高速”、“史上最高”、“史上最安”(“安”在日语中是便宜的意思)、“史上最搞”(其实,我觉得连时下在中文网络中相当流行的“恶搞”这个词也可能是源于日语,待考)等等,这样看来,“史上最X”是常用的日语构词方式,随着两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密切交流成为了有中国特色的“史上最牛”的新流行语。

近年来,又有一些新的日文词语在不知不觉当中进入了汉语,成为汉语殊的“外来语”,比如“写真”、“人气”、“料理”、“亲子”、“物语”、“特许”、“新人类”等等词语。

四、流行语的起源

纵观现代日语流行语,我们感到,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现代社会出现的流行语数量大,类型也多,传播速度也快,究其原因,这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科技发展、经济腾飞有着紧密的联系。

(1)科技发达、电脑技术的应用,也就产生与其相对应的流行语:如“チャット”(聊天)“オンラインショッピング”(网上购物)等等。

(2)反映社会问题的词语也成为流行语:如“同僚”“被就业”(反映就业难)等等的词语。

还有来自各个领域的,比如体育方面的,学校生活的,商业方面的,所有的这些方面的流行语,都是对那个时期那个领域的一个最好的再现。

五、中日流行语的共同点

不管是中国流行语还是日语流行语,他们都有共同的点,这也正是日语流行语能够影响中国语言的原因所在。

(1)他们都是反映政治生活的语言,流行语作为一种变化的符号,传递着富有当今时代讯息、折射出某些新生社会现象。在中日两国放映政治生活的流行语大都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例如“发烧死”、“躲猫猫”等词源于两起在押囚犯在看守所内离奇死亡的事件,反映出我国法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2)反映社会民生的流行语。如蚁族、车奴、房奴等等。干物女、剩女等等也是,这都体现着中日两国女性面临的同样的社会问题。

六、中日流行语的不同点

虽然中日两国流行语有这么多的相同点,但他们在来源、构词方式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国的流行语有很多来自于网络、影视作品(日语动漫)、新闻事件等。而日语流行语主要是通过评选,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候选词中投票选出该年度流行程度最高的前十个流行语,从此可见,日本人对流行语的关注程度比中国人要高。而在构词上,中国大部分都是有前缀或后缀,这样在繁衍上是比较快的,比如草食男,肉食男,啃老族,车奴,房奴,通过变换一部分词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一个流行语。而日语流行语多是来自于某一具体事件,“身体检查”特指首相在组阁或改组内阁时,对阁僚候选人进行方方面面的调查,以免入阁后被舆论揭出丑闻,影响内阁声誉。

七、流行语在中日两国交流中的作用

(1)促使人们更加了解历史及现今的社会热点:流行语的产生和终结与其所在的时代密不可分。对于某一流行语而言,它的兴盛发达和衰老灭亡都代表着这一时代所经过的历程。流行语的这一特性,使其作为“世相指向标”的意义不容忽视。它可以在折射着某种社会心理、思想情绪、社会动态和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的同时,引起人们的共鸣并广泛传播。因此,其传播的过程,就是某个社会热点获得人们高效聚焦的过程。可以说,通过对流行语的研究,即可了解各个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化、社会动态和焦点问题。

(2)对社会现实的警示:流行语作为折射世相百态的“镜子”,除了吸引关注的目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提醒人们问题的存在,让人们尽早予以解决,并给人以启示或经验教训。每年“ユキャン新、流行大”揭晓后,总有表现社会消极层面的危害、讽刺知名人物的不良作为或呼吁人们提高对某一事物的警惕的流行语获奖。这证明了,人们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试图改变现实中扭曲的状况。这不仅反映在日本社会,在中国社会也同样适用。

(3)有助于了解青少年心理以及促进人际交流。由于日本流行语的使用群体主要为青少年一代,相比中高年龄层人群,他们更易接受新生事物。可以说,他们既是流行语的运用主体,又是流行语的主创人员。中高年龄人群无法明白年青人说话内容一事时有发生。这加深了不同人群间的交流障碍。此外,流行语多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如果能对这些流行语有更深的研究及了解,那么会使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含义,使更多人运用这些语言,从而有利于消除人际间的交流障碍。

(4)有助于搭建中日文化交流更广阔的平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分析中日流行语,找到文化和社会现实的交叉点,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与联系。

八、结语

不管是相同点还是差异点,中日流行语之间却在不停地互相影响着,无论是古代的“汉子东渡”还是19世纪末汉语大量借用日语词汇,抑或是改革开放以后日语词汇的输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语言词汇交流方面从未间断过。多年前从日本传入的“…族”的用法,近年又有了“草莓族”、“啃老族”等新词;以“电车男”为代表的“…男”,“干物女”为代表的“…女”的构词方式,由于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顾迅速产生了“凤凰男”“孔雀女”等词汇。除了借用日语构词习惯来制造汉语新词,某些日语词汇传到中国后也出现了转义。例如、“お宅”在日语中主要指痴迷于某种事物,类似于汉语的“发烧友”的意思,而汉语中使用“宅男”“宅女”,则多望文生义,把日语中的“宅”等同于“家”,用于指“呆在家中,不爱外出,不善于社交的人”。由此可见,日语流行语在传入汉语语境的过程中,只有自觉接受了汉语表达习惯的改良和引申,才能最终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并使用。

流行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够及时、准确、深刻地反映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对日语流行语对中国语言的影响和中日两国流行语的异同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两国国情及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有利于我们彼此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全方位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葆崎晃一.流行の生と播[J].国文学:解と教材の研究,1997.

[2]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日语语言学前沿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张唐梁.浅谈日语中的流行语.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徐芸芸.浅析日语流行语的特征和成因.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3期.

[5]李洁.日语流行语特征及社会价值探析.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年3月.

[6]张卫娣.日本新流行语.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11月.

上一篇:小议「~てくださいと「お/ご~ください 下一篇:群众舞蹈与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