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时间:2022-04-26 07:48:30

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已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电力企业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拓展审计服务领域,提高审计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服务、监督、咨询的作用,协助企业管理层实施《基本规范》,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电力企业

为了加强和规范公司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电力企业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已经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内部审计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动和发展。但是,实施《基本规范》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健全适合电力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机制,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监督检查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协助管理层依照《基本规范》的要求,对企业进行更规范化的管理成为我们内审部门的重要职责。

一、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

了解企业,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样地,要开展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来协助管理层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就必须对电力企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只有建立适合电力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机制,才能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企业内控制度的发展。

(一)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电力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期,企业内部都有管理规章制度,虽然这些规章制度没有被称为内部控制制度,但其实质体现的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推动下,电力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建设,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还处于建设阶段,内部控制的效果还难以有效发挥,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依然缺失,我国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状况,与电力企业的发展历程、面临的经营环境、自身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受到这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仍表现出以下薄弱环节:

1、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

由于电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内部控制建设主要依赖于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

2、电力企业的内在文化弱化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形成了重人情、重过程、多变通的管理文化,使主要依靠制度、程序、记录和标准化的内部控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3、电力企业存在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现象

在电力企业中这种博弈现象比民营企业尤为严重,这是因电力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晰,一些中层部属和下属单位负责人常以企业所谓的主人自居,或不服从控制管理,私自对外投资、收益不入账,或规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钻空子,设立小金库,造成资金管理严重失控,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流于形式。

4、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要落实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责任制,必须是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责任不明确,不落实,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就会走样,遇事就会推诿扯皮,敷衍责任。如果缺乏这种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对员工违规的情况一味宽容,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信任度和威慑力降低,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5、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局限性

企业内部控制是比企业治理结构的较低一个层次的管理活动。因此,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难以防止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失效。

二、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协助管理层有效实施《基本规范》

在国资委等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电力企业已经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内部控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目前的内部控制现状与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进行现代企业改革的时间还不长,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不充分,也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监督、咨询的作用,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协助管理层有效实施《基本规范》成了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职责。

(一)加强制度建设,寻求制度保障

制度是规范执行的基础。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要开展好內审工作,同样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首先,必需建立内审机构、内审人员的制度,有了机构和人员,才能确保内审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其次,需要建立内审工作的规范和制度,来确保内审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保证内审工作的质量。最后,必须建立定期将内部审计结果向党政联席会议、职代会等汇报的制度,使整个企业关注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来防范内控制度在部分管理层失效的风险,同时确保审计成果能得到最广泛和充分的应用,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服务意识,构建和谐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最大不同在于,内部审计存在于单位内部,是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工作对象是单位内部的经济和管理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就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首先,取得单位负责人的认可和有力支持是发挥内审作用的必要基础。其次,加强服务理念,正确处理好审计部门同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努力消除和减少对抗情绪,创造和谐的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才能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审质量和效率,并取得良好的内审效果。

(三)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的质量和水平

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除了要有制度和环境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的内审队伍。只有在内审人员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后,才能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的弱点,并及时有效地提出改进措施。在实施《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一方面加强各方面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其他人员的沟通和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在积极提高专职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内审领域,提高内审质量和效率,可以聘请各方面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内审人员加入内审队伍,提升内审队伍的力量和水平。

(四)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提高全体员工自觉执行的意识

要有效实施《基本规范》,取得良好的内部控制效果,除了要有管理层的正确领导,各职能部门的认真贯彻落实外,更为重要的是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只有全体员工有了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识,内部控制才能真正起到防范风险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作用。但是,由于电力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等原因,普通员工认为内部控制是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事,一些中层管理部门则把内审部门摆在了自己工作的对立面。这样的企业状况,对于实施《基本规范》是相当不利的。因此,要有效实施《基本规范》,除了公司层面加强宣传和教育,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环节的内审部门,必需加强信息的沟通、交流和宣传。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让普通职工了解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要加强制度宣传。同时,要将内部审计成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让更多的职工了解内部控制的现状,让更多的职工关心内部控制,对于个别严重违反内控制度,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的,要在一定范围内按规定进行奖惩和通报,来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信任度和执行力。只有提高了全体员工的认识,自觉地执行《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

(五)通过内部审计发现内控制度缺陷,逐步完善内控制度

实施《基本规范》,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定和制度约束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防范各类经营风险。通过实施《基本规范》,逐步改变以往以“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制度为核心,通过完善制度,建立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章可依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内控制度制定尤其是在内控制度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审核各部门的内部控制状况和效果来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缺陷,来帮助企业完善内控制度,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检查作用,确保内控机制有效运行

制订了再好的制度和措施,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就起不了应有的效果。企业所制定的各项内控制度,是通过规范各项工作流程,约束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权力从而达到加强控制的目的。很显然,有控制就必然有反控制,出于主观或客观的各种原因,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种会遇到很多阻力,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检查就成了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时,内审部门的监督检查必须和考核挂沟,必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如果缺乏这种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执行不执行一个样,缺乏强有力的奖惩措施,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信任度和威慑力降低,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三、结论

电力企业要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有效开展内部审计,来监督检查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并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完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公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6

[2]李连华.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9

[3]《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框架课题组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资源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下一篇:浅议持续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